鱼龙吧 关注:170贴子:452
  • 6回复贴,共1
巢湖龙属(学名:Chaohusaurus)意为“巢湖蜥蜴”,是种已灭绝、外表类似鱼的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早三叠纪的中国巢湖,属于鱼龙超目。
复原图摘自《中生代海洋霸主的诞生——巢湖龙动物群的启示》和DeviantArt




IP属地:北京1楼2020-04-15 13:32回复
    巢湖龙属
    化石时期:三叠纪 251.3–247.2 Ma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爬行纲 Reptilia
    科:†格氏龙科 Grippidae
    属:†巢湖龙属 Chaohusaurus
    杨锺健 & 董枝明, 1972
    模式种
    龟山巢湖龙 Chaohusaurus geishanensis
    Young & Dong, 1972
    其他物种
    张家湾巢湖龙 C. zhangjiawanensis
    Chen et al., 2013
    短股巢湖龙 C. brevifemoralis
    Huang et al., 2019

    发现于安徽巢湖马家山,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地层中。它们也曾称作安徽蜥(Anhuisaurus)、陈龙(Chensaurus)。它们在1972年被杨钟健、董枝明描述。它们的外形跟舟椎龙、混鱼龙的关系较近,而非较先进的鱼龙;巢湖龙演化出舟椎龙、混鱼龙,而且巢湖龙有者较类似蜥蜴的外表,而非较晚鱼龙目类似海豚的外形。它们拥有鳍状肢,而非蹼状脚掌,颈部非典型地长,身上没有背鳍。尾鳍是短而长基部。它们是鱼龙类中最小的一种,身长约70到170厘米。重量约10公斤。

    化石
    就在发现歌津龙的同时,中国安徽有了真正令人惊喜的东西——安徽巢湖龙出土了。巢湖龙生活在三叠纪早期,目前化石保存完好,清楚地显示出它还带有陆地祖先的一些关键性特征,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鱼龙类是从双孔亚纲中分出来的一个特殊物种这一观点。巢湖龙在认清古生物分类中起到了真正举足轻重的作用。巢湖龙脊椎骨比较大,像陆地动物一样,这使得它摆动起来不够灵活。


    发现地点
    安徽巢湖正以“潜龙在渊”的姿态,成为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新热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巢湖龙(Chaohusaurus)等鱼龙化石的发现,就已经让该地区声名鹊起。2010年9月开始的化石系统发掘,更让巢湖备受瞩目。
    2010年来自北京大学的江大勇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Ryosuke Motani,共同组织了这次化石发掘活动。化石的发掘地位于安徽巢湖马家山采石场,那里的早三叠纪地层保存良好,150米厚的露头跨越了600万年的时间,隐藏着约2.5亿年前古代海洋中的秘密。挖掘出的第一块海生爬行类化石,就是蛇颈龙的一个祖先类型。而这,仅仅是巢湖化石发现篇章的序幕。
    2014年科学家在巢湖马家山发现一具鱼龙化石,这个鱼龙在大约2.48亿年前的生育过程中丧生。它的部分骨骼是在马家山挖出来的,在母亲的肚子里有一条还未出世的小鱼龙胎儿,另一条已经有一半身体从骨盆里露出来,还有一半仍留在母亲的肚子里,而第三条小鱼龙已经完全脱离母体。第二个胎儿头朝前的姿势预示着鱼龙的胎生发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指出的出生在水中。


    IP属地:北京2楼2020-04-15 13:47
    收起回复
      生活环境
      安徽巢湖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中段上部-上段下部第 598-630自然层中产出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化石。通过对赋存巢湖龙动物群化石的第598-630自然层的微相类型和稳定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在该段地层中共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分别是红色-灰色瘤状厚层含骨针-双壳类生屑泥晶灰岩、灰色含生屑泥质泥晶灰岩、青灰色纹 层状泥质泥晶灰岩和浅灰色含泥质泥晶灰岩,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从早到晚由外缓坡脚-深海盆地边缘渐变为外缓坡环境。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该段地层中 δ13C值与δ18O 值普遍偏低。综合微相、沉积相及稳定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断巢湖龙动物群生活在安静的外缓坡环境中,伴生的生物种类及数量相对比较稀少,海水温度总体偏高。


      IP属地:北京3楼2020-04-15 13:56
      回复
        下列图文摘自《三叠序曲——巢湖龙的崛起》





        IP属地:北京4楼2020-04-15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