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吧 关注:2,393贴子:18,352
  • 3回复贴,共1

列宁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问题的由来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一个时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俄共(布)党内普遍认为,社 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尤其是在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内是无法建成的;俄 国革命的胜利可以成为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只有欧洲革命的胜利才能保证俄国的 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胜利。进入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 定和发展时期,欧洲其它国家的革命胜利局面一时难以出现,苏俄则面临着全面开展经 济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一个国家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 景如何?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苏联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社 会主义社会?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最终归结为1925年俄共(布)、联 共(布)党内爆发的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列宁在世时,囿于种种因素,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未作充分论述。因此,列 宁去世后,这个关系苏联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争论,就引发了党内各个派别之间的斗争。 但是,如果把这一斗争仅仅看作是一种无原则的权力之争,一种为了遮人耳目而用理论 之争来加以掩盖的权力之争,则无疑是错误的。在20世纪20年代,党内确实存在着重大 的理论分歧,尤其是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道路和方法问题上更是进行着思想 上的斗争和较量。在一个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在制定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党 内出现不同意见的分歧是难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失去了像列宁这样具有真知灼 见、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党内的生活制度和组织制度又不健全,致使这些分歧无法弥 合。加上列宁逝世不久,党的领袖位置出现空缺,谁能接替列宁而成为党的实际上的领 袖,则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于是,对国内政治、经济政策上的意见分歧,对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又难免或明或暗、或浓或淡地染上某种 权力之争的色彩,从而使问题变得更趋复杂化。也由于苏联及联共(布)的特殊地位,这 一争论甚至扩及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996年底,笔者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上发表的《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斯 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一文(注:林建华:《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斯大林“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济南)1996年第4期。),曾 涉及到这一问题,但没有对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渊源关系和相异之 处作详细的研究和比较,所以也就有了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二、斯大林对自己“陈旧的公式”的修改
列宁在世时,斯大林就曾发表过论述列宁和列宁思想的文章,但是他没有提出过“一 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逝世后不久的1924年4月,斯大林所著《论列宁主义基 础》一书初版对于“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这样论述的:“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即 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在 一个国家内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呢?不,不能。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一个国家的努 力就够了,这是我国革命的历史给我们说明了的。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为了 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 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注: 《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60、64、61页,第7卷第17页,第8卷第92页。)斯大林的论述 ,归纳起来有两点:(1)无产阶级能够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夺取政权;(2)但是,单独一国 特别是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不可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即建成社会主义。在 这里,他将建成社会主义等同于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我们 姑且不谈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解是否恰当)。后来,斯大林认为这种提法是“一个很 不全面的陈旧的公式”。(注:《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60、64、61页,第7卷第17页 ,第8卷第92页。)“缺点就在于它把不同的问题连接成一个问题:第一个是可能用一个 国家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当给以肯定的回答;另一个是无 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否可以认为它无须革命在其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就有免除外国武 装干涉、因而免除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当给以否定的回 答。我且不谈这种说法会引起一种想法,以为用一个国家的力量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是不 可能的,当然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注:《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60、64、61页, 第7卷第17页,第8卷第92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13 20:22回复
    版,第26卷第368页,第35卷第254页,第 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86页,第42卷第51页,第28卷第88页,第40卷第318—319页, 第43卷第391页。)因此,我们可以暂时撇开后者而直接考察前者,并把它简称为“社会 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1916年8月所写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和1918年2 月所写的《论革命空谈》又重申了上述思想。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 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 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 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注:《列宁全集》, 第2版,第26卷第368页,第35卷第254页,第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86页,第42卷第51 页,第28卷第88页,第40卷第318—319页,第43卷第391页。)
    如果不是孤立地分析,列宁的思想包含着这样的内在逻辑:作为前提的经济和政治发 展的不平衡规律,是就世界范围而言的,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而结论中所说的“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社 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只是“打开世界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注:《列宁全集 》,第2版,第26卷第368页,第35卷第254页,第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86页,第42卷 第51页,第28卷第88页,第40卷第318—319页,第43卷第391页。)它仍然“生存在资本 主义的国家体系中”。(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368页,第35卷第254页, 第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86页,第42卷第51页,第28卷第88页,第40卷第318—319页 ,第43卷第391页。)因此,列宁在表述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论点之后,紧接着 就谈到了“其余的国家”、“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即这个首先胜利的国家同其它国 家的关系。在阐述这种关系时,列宁实际上把社会主义胜利区分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 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把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当作一个整体,把社会主义胜利 的过程当作一个统一的世界革命的过程,是这个逻辑体系的内在要求。不言而喻,这其 中绝无“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含义。
    列宁在世时,单独依靠一国力量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全党的共识被视为是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逐渐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寄 托在国内人民的力量上面,但他并没有脱离国际条件就苏联一国孤立地考察社会主义的 前途和命运,没有提出苏联一国可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没有将社会主义的胜利问题 机械地区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没有把外国武装干涉看作是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唯 一障碍,他仍把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消灭阶级作为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必要条 件。
        四、斯大林与列宁的相异之处
    苏联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斯大林的独创。尽管这个理论是借列宁的 名义推出的,但实际上是同列宁的理论体系无关的,并且同斯大林本人1924年之前所持 的理论观点也是迥然不同的。
    如前所述,在1924年4月初版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斯大林阐述了他的关于社 会主义的“一个很不全面的陈旧的公式”。1926年2月,《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再版 时,斯大林对该书初版的提法做了根本修改,他说:“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革命获得胜利的国家的无产 阶级既然已经巩固自己的政权并领导着农民,就能够而且应当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 ,这是不是说,它这样就能获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即最终胜利呢?换言之,这是不是 说,它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就能够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并完全保障国家免除外国武装干涉 ,也就是免除复辟呢?不,不是这个意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至少必须有几个国家内 革命的胜利。”(注:《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35、285——288、512、583——584、2 13、338、441、442、361页。)
    斯大林的新提法,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1)无产阶级能够在一国夺取并巩固自己的 政权,能够并应当建成社会主义社会;(2)首先获得胜利并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这 个国家,它的完全胜利即最终胜利,亦即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至少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 内革命的胜利,才有可能获得免除外国武装干涉亦即免除复辟的完全保障。
    斯大林修改后的新提法,实际上是把旧提法中的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最终胜利即建 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分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免除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的问题 ;一个是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他进而提出了一个新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4-13 20:30
    回复
      斯大林修改后的新提法,实际上是把旧提法中的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最终胜利即建 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分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免除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的问题 ;一个是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他进而提出了一个新论点 :“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注:《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35、285——288、512、583——584、213、338、441、 442、361页。)斯大林正是在这里与列宁有了相异之处。无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夺取政 权并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夺取政权并在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条件下 建成社会主义,“建设”与“建成”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如此,斯大林却说这个问题还 在1915年就由列宁在党内第一次提出来了。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论证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问题时,在引 证了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的那句话之后,写道:“上面标出的列宁的这句 话—‘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获得胜利的那个国家的 无产阶级,在夺得政权以后,能够而且应当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 生产’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注:《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3 5、285——288、512、583——584、213、338、441、442、361页。)列宁的本意是说, 组织社会主义生产是本国的任务。但是,斯大林却把组织社会主义生产与取得社会主义 的最后胜利即建成社会主义混为一谈。这与列宁的原意恰好相反。列宁在《论欧洲联邦 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推翻、彻底战胜并 剥夺了全世界的而不只是一国的资产阶级之后”(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 368页,第35卷第254页,第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86页,第42卷第51页,第28卷第88 页,第40卷第318—319页,第43卷第391页。)建立起来的社会,而按照斯大林的思维逻 辑,列宁那段话就会被解读为:这个国家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 国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但是,既然已在世界 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还要同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还要免除外国武装干涉的危险和资 本主义复辟,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13 20:31
      回复
        斯大林还说,他的新提法也是以列宁的《论合作社》一文中的一段著名的论述作为依 据的。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接着上面的思路写道:
        “这是列宁在1915年即在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前说的,可是也许有了夺取政权的经验 以后,在1917年以后,他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吧?我们来看看列宁在1923年写的小册子《 论合作社》。”
        “列宁说:‘的确,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 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不是 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而且仅仅通过合作社,通过我们从前 鄙视为买卖机关,并且现时在新经济政策下我们从某一方面也有理由加以鄙视的合作社 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 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拥有建成这个社会所 需要的一切。”(注:《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35、285——288、512、583——584、2 13、338、441、442、361页。)
        斯大林把列宁的这段论述说成是“列宁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言 论”,并认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一切条件”。(注:《斯大林 选集》,上卷第435、285——288、512、583——584、213、338、441、442、361页。)
        实际上,列宁在《论合作社》中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暂时撇开了国际条件而只就 国内条件来论述一国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但是就事情的本质来说,国际条件是 撇不开的。直到1921年2月,即在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列宁依然认为:“按事情的 本质来说,要想在一个国家内彻底战胜资本是不可能的。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要想战 胜它,工人在国际范围内也必须共同行动起来。”(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 第368页,第35卷第254页,第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86页,第42卷第51页,第28卷第8 8页,第40卷第318—319页,第43卷第391页。)列宁临终前还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一文中重申,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问题的解决仍在于“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注 :《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368页,第35卷第254页,第28卷第88页,第41卷第1 86页,第42卷第51页,第28卷第88页,第40卷第318—319页,第43卷第391页。)既然一 国力量不能彻底战胜国际资本,那么自然也就不能建成消灭国际资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可见,列宁从未幻想过用俄国一国的力量来改造全世 界,从未给自己提出过无法解决的社会任务。如此说来,建设社会主义与建成社会主义 应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问题。
        行文至此,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渊源关系和根本区别,应该是比 较清楚的了。至于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苏联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的影响作用,笔者已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不再赘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4-13 2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