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333,224贴子:3,254,831

戴维斯鱼雷小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 要 插 楼
禁 止 转 载
(镇楼:戴维斯鱼雷对丹东级战列舰的攻击模拟示意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01 16:08回复
    一、引言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在遥远的东方,异军突起的日本帝国与飘摇欲坠的俄罗斯帝国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作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日俄双方的海上攻防战为前无畏时代的落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抛却硝烟弥漫的炮战和勾心斗角的谋略,战争中对于水雷战的运用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海军的发展。
    水雷(mine)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武器,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1549年中国明朝发明的“水底雷”,时至20世纪初,水雷已经发展出了多种用途、威力不尽相同的型号。而鱼雷(torpedo)的历史较短,最早于1866年由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研制成功,至日俄战争爆发时,也不过约莫40年光景。
    在战争中,水雷依旧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载着马卡洛夫司令的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号战列舰在被一枚水雷命中的情况下即当场沉没(疑似被诱爆弹药库),日方的初濑、八岛号战列舰也被一两枚水雷的攻击送入海底。鱼雷的表现则并不尽如人意,在对旅顺港的鱼雷突袭中,列特维尊号战列舰在水线以下被炸出一个洞、策萨列维奇号战列舰的舵机室被击毁、帕鲁达拉号巡洋舰主机舱被毁,都没有当场沉没;对马海峡之战中日军驱逐舰的夜间突袭,面对混乱不堪的、没有组织起有效反击的俄军舰队,也仅仅取得了87发中4的结果。俄方的鱼雷战表现更是疲态百出,被留里克号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的佐渡丸号和被莱西泰利诺伊号驱逐舰命中的米山丸号都没有沉没,任其航行到了预定的沉船点。
    究其内因,除却双方水兵对鱼雷的运用不够成熟,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鱼雷技术的落后。俄方装备的主要型号是15寸的1895年型和1897年型英式白头鱼雷,装药100磅(约45.5千克),射程为1000码/25节;日方主要装备德制的14寸白头鱼雷和装药220磅(约100千克)、射程1000码/26节的18寸白头鱼雷。显然,鱼雷的装药量对于动辄上百千克的水雷来说微不足道,即使面对没有防护的客货轮也难以达到一击即沉的效果;压缩空气作为动力的结构特点,也决定了鱼雷的射程和航速并不足以使其达到较高的命中率。战后,鱼雷技术仍在发展,但面对更高、更快、更强的无畏时代,鱼雷似乎卡在了十字路口的树桩上,等待着变成时代的弃子。


    IP属地:广东2楼2020-04-01 16:09
    收起回复
      二、戴维斯和他的鱼雷
      在介绍这个奇特的装置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它的发明者——戴维斯老爷子。戴维斯先生本名克莱兰德-戴维斯(Cleland Davis),家住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时任美国海军中尉(lieutenant-commander),生卒年不明。
      1907年7月15日,戴维斯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并于1910年7月12日获得专利。早在获得专利之前,戴维斯的奇思妙想就引起了军方和报刊的极大关注,对戴维斯鱼雷的数次测试,也证明了其惊人的破坏力,以至于深刻的改变了各国对于战舰水下防护的设计。

      戴维斯鱼雷(或称为戴维斯弹丸鱼雷,Davis Projectile Torpedo;美国海军称为戴维斯炮,Davis Gun)实际上是一个换装了特殊战斗部的鱼雷装置。后部的推进装置和操纵装置与一般鱼雷一致,不同的是,原本前部用于安装炸药的雷头被更换为一门短倍径火炮。火炮口径为8英寸(约203.2毫米),长10倍径(80英寸,约203.2厘米),炮身采用钒钢(vanadium steel)制造,号称可以承受二十五万磅每平方英寸的压力、炮管壁不足一英寸厚、重量不足350磅云云。火炮内部携带一枚35-40磅重量不等的无被帽高爆弹,可以以1000英尺/秒(约304.8米/秒)的初速将其射出。


      IP属地:广东3楼2020-04-01 16:12
      回复

        戴维斯鱼雷的结构:
        A—鱼雷外壳或者是储气罐;
        B—战斗部;
        C—封闭储气罐的圆盘;
        D—战斗部末端的法兰环;
        E—战斗部的旋盖;
        F—旋盖的插销;
        H—炮管;
        J—发射药;
        L—穿甲弹或其他类型的炮弹;
        M—瞬爆引信或延时引信;
        N—炮弹的装药;
        O—炮管内的膛线。


        IP属地:广东4楼2020-04-01 16:13
        收起回复
          三、对戴维斯鱼雷破坏性的测试

          (戴维斯鱼雷的测试图片)
          1908年1月,戴维斯鱼雷首次接受测试,这次测试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炮弹直接把测试用的安装了一块装甲板的浮箱打了个对穿,并在对面的水里爆炸。这次测试打消了军械局主管的怀疑,也导致了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中首次加入了1.5英寸STS的防雷隔壁装甲。
          在Fort Strong,Mess(鄙人学识浅薄,不知此为何处)的测试中,戴维斯鱼雷再次大显神威,炮弹打穿了由四块0.5英寸装甲板防护的浮箱,在打出一个大洞后飞入175英尺外的污泥里,由于发射药的后坐力,鱼雷后部和火炮一起飞到40英尺外,包裹火炮的圆柱部分则飞到25英尺外。

          (测试示意图)
          1911年10月,戴维斯鱼雷又打穿了一个由两层0.75英寸STS钢板保护的模拟战列舰双层底结构的浮箱。于是,军械局在浮箱外部安装3英寸的STS钢板,另行测试。这一次,戴维斯鱼雷首次败下阵来,炮弹在穿透装甲后又被弹回,没有在浮箱内爆炸(据称最后调查是由于引信设定错误),这使得在水线下安装外置装甲,用于防御炮弹的想法被启发。
          从戴维斯鱼雷的数次测试中可以看出,其破坏性并没有虚夸,对于几乎没有水下防护措施的早期无畏舰来说,这是致命的。戴维斯鱼雷开启了战舰水下防御的新时代,对防护设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IP属地:广东6楼2020-04-01 16:16
          收起回复
            四、结语——昙花一现终凋零
            1912年6月,在使用一枚传统型鱼雷对这个浮箱进行测试时,整个浮箱的舱壁,包括最外层的3英寸STS钢板,都被炸裂,这直接表明了外部大厚度装甲的设置,会在对传统鱼雷的防御上起反作用。随着热动力、氧气鱼雷和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炸药的开发,传统鱼雷在传统的道路上又焕发青春。而剑走偏锋的鱼雷炮,只能无奈的拱手让出还没坐热的宝座。也许,戴维斯鱼雷就像在黑夜和白天交汇之处的昙花,散发出自己一瞬的异香,然后湮没在耀眼的光芒中,唯留下供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全文完)


            IP属地:广东7楼2020-04-01 16:17
            回复
              《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戴维斯鱼雷的报导




              IP属地:广东8楼2020-04-01 16:19
              回复
                这个设计是真滴nb啊,涨知识涨知识


                IP属地:江苏11楼2020-04-01 19:59
                回复
                  战略马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4-01 20:23
                  回复
                    过来资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4-01 21:02
                    回复
                      哇,还有这种东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4-01 21:22
                      回复
                        萌新帮顶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0-04-01 21:58
                        回复
                          给我一种破甲弹的感觉,虽然并不是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20-04-01 2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