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吧 关注:26,338贴子:983,532
  • 0回复贴,共1

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儒家义利之辩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切入一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儒家义利之辩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想切入一个角度就是——自己之利为利,他人之利为义。因为人随时都需要和别人接触,有利益的相关,有利益的冲突,也有利益的合作。所以可以说利即义也,义即利也。我之所以想强调(我用“强调”这个词而不是用“提出”这个词,是因为先贤早已提出过了)一下这个观念,就是想如果人人都能意识到修养道德和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不是只是用来标榜的废话,能够尽自己所能来进德修业,那就真的可以如夫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了”。
《大学》在结尾讲“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也可以用在个人——人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通过阅读儒家经典,大概梳理出圣贤教人大约有三事:
一者,高洁的品行:一个坦荡的心态和惠泽他人的气质,可以吸引周围的人的喜爱以及帮助,这对于个人事业的成功本就是不可或缺的;
二者,豁达的胸襟:这大概是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独有的气质,太多人可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然而德薄而位尊,鲜有不败者,就是没有身败名裂,也确实获得了财色名利所带来的极大的满足感和快感,但是却失去了内心的平和喜乐,未尝比平常人家的幸福感要高。而真正德高而位尊者,如汉之诸葛亮,宋之范仲淹,到如今的钟南山教授,当是我们推崇追求的目标。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一条,也是因为不希望大家对儒家有一个苛责道德以及陈义太高的误解,其实圣贤教人是很随和的。
三者,圆融的处事方法:圣贤不是不讲“心计”的,《易传·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可以翻译成白话就是——阅尽了人心的阴暗面,得失利弊都能洞察,而依然选择坚守善良。可以约等于“情商”,或者用一个词叫“分寸”。一个人言行得体,进退有度,自然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我当然不是希望大家都去啃那些一句话都要查半天工具书的儒家经典,我也是好久才真的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善书万千,无需必读孔孟,只需此心同孔孟;人间真道唯一,不求遍知诸理,但求一悟化诸理。不过“智,仁,勇”这三达德,确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若是能进德修业,超凡入圣,十年拜将,千里封侯。确是我侪要馨香祝祷的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3-26 15: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