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宝可梦ol吧 关注:4贴子:37
  • 3回复贴,共1

那些年我们玩过的中文口袋妖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从初代一作不落地玩到《Ω红宝石·α蓝宝石》的笔者,在听到《口袋妖怪》系列官方中文化的消息后自然是激动不已。彻夜难眠后,心中百感但理不清头绪,借这个机会回顾下《口袋》的中文化之路,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也算和各位玩家一起见证历史吧。凭着记忆撰写难免和现实有些出入,还请共同一路走过来、至今仍在关注《口袋》的同好们多多指教。
下文将提到玩家们耳熟能详的多种中文版口袋游戏,首先是早期卡带盗版商制作的汉化版,即GB、GBC、GBA上的中文版口袋,到《绿宝石》之后便基本绝迹,这类汉化游戏的最大特征是奇怪的译名和各种乱码;其次是由民间汉化组织制作的民间汉化版口袋游戏,民间汉化虽然自GBA时代就繁荣兴起,但开始对口袋正统作的汉化已经是NDS为主流的掌机时代了;最后就是由官方制作的中文版,也就是刚刚公布的《太阳·月亮》。
懵懂时候的中文版口袋记忆
“口袋妖怪”这个名字应该是源自早年的《电子游戏软件》,笔者已经不大记得清当时是哪位前辈把“口袋里的妖怪”命名为“口袋妖怪”了,但印象里最早的纸质攻略用的是《妖怪口袋(红)》这个名字,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口袋妖怪”。之后,《口袋妖怪》这个译名也在玩家当中逐渐普及开来。(由于笔者的96年《电软》早已遗失,手头尚有本刊登同样《口袋》初代攻略的《GAMEBOY特辑》,故得以查阅确定,如有误还请指正。)

刊登于《电子游戏软件》和《GAMEBOY特辑》的《妖怪口袋(红)》的初代攻略
大概是1998年,笔者所在的N线小城的游戏店中开始出现《口袋妖怪 红·绿》中文版。当时绝大部分玩家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而卡带盗版商制作的汉化版的比日文版还要贵一些,但玩家们还是宁愿多花几十元买汉化版。在当时,大多数玩家其实都已经在照着攻略或自己摸索玩过日文版了,不过那个时候许多GB游戏被置于合卡内,所有游戏共用一个存档位,因此换个游戏就稀里糊涂掉档的事也时有发生(其实是惟一的存档位被覆盖所致)。

初代的中文版被译为“口袋精灵”
非官方的中文版的确让很多玩家感到兴奋,但是大家很快发现游戏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妖怪的对战信息有时乱成一团,常常让人匪夷所思,而且越往后玩这种现象越严重,即便是与同期其它由卡带盗版商汉化的游戏相比,质量也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即便如此,许多玩家还是坚持玩了下去,汉化版能让玩家看懂剧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汉化版的《红·绿·蓝》不少是单卡,不像过去容易出现存档被覆盖的问题,很多玩家是通过当时的汉化版才得以真正打通游戏。
现在回想,在所有卡带盗版商汉化的口袋游戏中,《红·绿》以及《蓝》留给玩家的不良印象是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玩家压根儿没注意到后面世代纠结不清的妖怪译名。毕竟那时候国内还没引进初代《口袋妖怪》动画,杰尼龟、小火龙、妙蛙花、皮卡丘那些朗朗上口的译名还没进入到国内,因此这个时候玩家们并不在意名字,能通过看图分辨妖怪的种类就可以了。

中文版的《绿》和《黄》,整体上没给玩家太糟糕的印象
《口袋妖怪 黄》是在《红·绿·蓝》的基础上,整合了不同版本的妖怪、还加入了动画的剧情,也是系列第一部资料篇。不过那个时候动画依旧没有引入国内,即便是每个月都买游戏杂志的玩家们,也只是知道《口袋》在当时出了动画片。因此对于大多数当时懵懂的国内口袋玩家来说,《黄》的主要改变在于身后跟了个皮卡丘,而且这货很弱(和动画中的皮神绝对是两种生物)且不会进化,可把他放进电脑又于心不忍,没办法只好在队伍里占个位置。
首批的《黄》的盗版卡还有着与皮卡丘对话死机的BUG,此外还经常莫名其妙地掉档,第二批卡才算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黄》的汉化版虽然同样不乏鬼畜乱码信息,但因为是基于之后的稳定版汉化,起码让玩家玩得安心,至于那些乱码般的妖怪译名,大部分人尚且还不懂得挑剔。


IP属地:广东1楼2020-03-13 11:04回复
    求组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3-23 20:51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20-03-31 1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