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人
乐都作为一个县份,在青海显得很特别,乐都是一个文化大县,遐迩闻名,众所公认,但如果仔细盘点,乐都的文化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乐都没有大文人、大艺术家,现在省上有名的文化人贵德有王文泸,民和有鲍义志、马光星,循化有韩秋夫、马丁,湟源有井石,原本引以为骄傲的教育也在滑落,每年的高考被互助、湟中甩在身后。
所以乐都是文化县,并不代表着乐都在某一条文化支脉上的海拔高度,而体现在文化的浓度,即这个群体中人均的文化涵养量,乐都人接人待物,彬彬有礼,不管是朋友、亲属,还是陌生的客人之间寒暄聊天,少有粗口荤话,当地话叫不带“巴子”,在乐都人看来带“巴子”不仅显示了个人家庭教养的缺失,为听者所不齿,甚至可能引发争执或冲突。
湟源湟中一带的民风,开口闭嘴往往带“巴子”,双方都安之若素,不以为忤,所以乐都人在这点上就很瞧不起湟中湟源人,甚至西宁人相比乐都人也显现出文化教养上的不足。
乐都人的特别,首先表现在语言上,乐都的语言属于甘肃语系。其发音声调上跟河西走廊永登永靖的口音非常相像,“我们乐都的沙果子比你们西宁的鸡蛋大”这是西宁人经常模仿乐都方言调侃乐都人的说辞。
乐都人重视教育,不管家境如何寒俭,总要供孩子上学,这是乐都人非常优秀的传统。
乐都人在外谋公职的大多有一笔不错的字,一手好文章,从事文案工作者居多。有一回邀省城的几个乐都老乡聚坐,十人中有六七个是办公室主任,看似偶然,却也印衬出了乐都人的强项。乐都的文化是有根脉的,有一句老话“乐都的文书两化的官,大通互助的一二三”,说的是民国时期军政界文书以乐都人居多,虽然时过境迁,但余绪尚在。
乐都人的尊师重教残留着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学生考中大学,要摆宴席庆祝,披红挂彩,且蔚然成风,不可遏制,街坊邻里、远房亲戚均在被邀请之列,场面之大,令人咋舌。有一同学的侄子考上了大学摆宴县城,赫然有三十几桌之多,所以刺激得乐都的餐饮业十分发达,生意火爆,大酒店要提前半年预订,乐都人把多少金钱、时间、精力花在了酒桌上才造就了这一种畸形的繁荣。
都说乐都人聪明,实际上乐都人的聪明只是精于细节盘算,而昧于宏观上的把握,多小聪明,乏大智慧。有人说乐都人是青海的河南人(恕我对河南人不敬),乐都是河南设在青海的支部分舵,有一次在乐都县城吃饭,桌上有一河南人,他对大家说,“我可是总部派来的”,引得大家大笑。
有人说乐都人不下苦,凭脑子耍小聪明。去年我到格尔木出差,与几个乐都乡党闲聊,说起乐都人有一位领导频频摇头,转述了市刑警队的乐都老乡的一番话:今年犯事偷抢的被抓到局子里吃号饭的,有相当部分是乐都人,叫人脸没处放。乐都是文化县,但凭奸巧谋财做事的每个行当里都会有,这些人为数不多,却败坏了乐都人的清誉。
但是,某些对于乐都人的偏见却有着另外的缘由,省城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乐都人往往多于其他县份的人,而且乐都人文化底蕴厚、做事爱较真的特点使得乐都人能够很快在职场仕途中头角峥嵘,乐都人在职场中的强势引起了其他人的侧目,进而诋毁。
乐都教育的滑落表面上看是优良师资流失所造成的, 乐都的老师纷纷往西宁调,可能有当地的待遇赶不上教师们的期望值、教学条件差的原因,是否还有教育坏境的因素也值得反思。实际上教师外调是乐都文化教育的大出血,令人扼腕,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引为骄傲的教育品牌逐日黯淡。
乐都人对生活细节多苛求,客厅里必定要挂字画,在乐都的乡村里过年时大门上贴的春联,书法多有不俗的,即便是野老村翁、贩夫走卒闲谈时也会聊到三国、水浒,甚至于唐诗宋词,在青海这片原本贫瘠的文化土壤里是所仅见的。
饮食上的精雕细刻,使乐都农家院名声鹊起,夏季里,西宁市车牌号的车辆挤满了农家院的门口。看来现在我的故乡乐都的教育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但饭菜的香味还能拴住省城食客的脚脖子。
乐都作为一个县份,在青海显得很特别,乐都是一个文化大县,遐迩闻名,众所公认,但如果仔细盘点,乐都的文化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乐都没有大文人、大艺术家,现在省上有名的文化人贵德有王文泸,民和有鲍义志、马光星,循化有韩秋夫、马丁,湟源有井石,原本引以为骄傲的教育也在滑落,每年的高考被互助、湟中甩在身后。
所以乐都是文化县,并不代表着乐都在某一条文化支脉上的海拔高度,而体现在文化的浓度,即这个群体中人均的文化涵养量,乐都人接人待物,彬彬有礼,不管是朋友、亲属,还是陌生的客人之间寒暄聊天,少有粗口荤话,当地话叫不带“巴子”,在乐都人看来带“巴子”不仅显示了个人家庭教养的缺失,为听者所不齿,甚至可能引发争执或冲突。
湟源湟中一带的民风,开口闭嘴往往带“巴子”,双方都安之若素,不以为忤,所以乐都人在这点上就很瞧不起湟中湟源人,甚至西宁人相比乐都人也显现出文化教养上的不足。
乐都人的特别,首先表现在语言上,乐都的语言属于甘肃语系。其发音声调上跟河西走廊永登永靖的口音非常相像,“我们乐都的沙果子比你们西宁的鸡蛋大”这是西宁人经常模仿乐都方言调侃乐都人的说辞。
乐都人重视教育,不管家境如何寒俭,总要供孩子上学,这是乐都人非常优秀的传统。
乐都人在外谋公职的大多有一笔不错的字,一手好文章,从事文案工作者居多。有一回邀省城的几个乐都老乡聚坐,十人中有六七个是办公室主任,看似偶然,却也印衬出了乐都人的强项。乐都的文化是有根脉的,有一句老话“乐都的文书两化的官,大通互助的一二三”,说的是民国时期军政界文书以乐都人居多,虽然时过境迁,但余绪尚在。
乐都人的尊师重教残留着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学生考中大学,要摆宴席庆祝,披红挂彩,且蔚然成风,不可遏制,街坊邻里、远房亲戚均在被邀请之列,场面之大,令人咋舌。有一同学的侄子考上了大学摆宴县城,赫然有三十几桌之多,所以刺激得乐都的餐饮业十分发达,生意火爆,大酒店要提前半年预订,乐都人把多少金钱、时间、精力花在了酒桌上才造就了这一种畸形的繁荣。
都说乐都人聪明,实际上乐都人的聪明只是精于细节盘算,而昧于宏观上的把握,多小聪明,乏大智慧。有人说乐都人是青海的河南人(恕我对河南人不敬),乐都是河南设在青海的支部分舵,有一次在乐都县城吃饭,桌上有一河南人,他对大家说,“我可是总部派来的”,引得大家大笑。
有人说乐都人不下苦,凭脑子耍小聪明。去年我到格尔木出差,与几个乐都乡党闲聊,说起乐都人有一位领导频频摇头,转述了市刑警队的乐都老乡的一番话:今年犯事偷抢的被抓到局子里吃号饭的,有相当部分是乐都人,叫人脸没处放。乐都是文化县,但凭奸巧谋财做事的每个行当里都会有,这些人为数不多,却败坏了乐都人的清誉。
但是,某些对于乐都人的偏见却有着另外的缘由,省城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乐都人往往多于其他县份的人,而且乐都人文化底蕴厚、做事爱较真的特点使得乐都人能够很快在职场仕途中头角峥嵘,乐都人在职场中的强势引起了其他人的侧目,进而诋毁。
乐都教育的滑落表面上看是优良师资流失所造成的, 乐都的老师纷纷往西宁调,可能有当地的待遇赶不上教师们的期望值、教学条件差的原因,是否还有教育坏境的因素也值得反思。实际上教师外调是乐都文化教育的大出血,令人扼腕,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教育质量的整体下滑,引为骄傲的教育品牌逐日黯淡。
乐都人对生活细节多苛求,客厅里必定要挂字画,在乐都的乡村里过年时大门上贴的春联,书法多有不俗的,即便是野老村翁、贩夫走卒闲谈时也会聊到三国、水浒,甚至于唐诗宋词,在青海这片原本贫瘠的文化土壤里是所仅见的。
饮食上的精雕细刻,使乐都农家院名声鹊起,夏季里,西宁市车牌号的车辆挤满了农家院的门口。看来现在我的故乡乐都的教育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但饭菜的香味还能拴住省城食客的脚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