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篇
第一章 论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①。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②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③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④也。
是以大丈夫居⑤其厚,而不居其泊,居⑥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⑦取此。
①帛书甲乙本均无此句。谦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有以为”,□□二字原缺泐。今据石刻本并河上公本补二句,并“为之”二字。另以上下句韵调,下加“也”字。
②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词很难。语气出口困难的样子。
③甲本作“泊”。泊,不厚也。有浅淡之义;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④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有“始”之义,同时在性命之学中,心为神脏,脑为神腑。首含脑义,脑司意识,用脑不用心则愚。心主礼德火明,礼德丧失则阴意擅主脑中意识。故用“首”不用“始”较妥。愚,《说文解字》: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
⑤居,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居住,处於,当,占等义。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见《说文》。尸,《说文》:陈也,象卧之形。古文中尸不仅有屍(今简体同尸)体之义,亦有神像、神主之义;古时祭礼中亦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处”。
⑥同上。
⑦甲本残缺,乙本为“皮”。通行本作“彼”,作“皮”更接近原意的肤浅、表面、浅薄。
〖注音〗攘:rǎng音壤;乃:nǎi音奶;泊:bó音伯;愚:yú音娱。
【繁简对照】论(论),为(为),义(义),礼(礼),应(应),後(后),乱(乱),识(识),华(华),实(实);书(书),无(无),谦(谦),据(据),补(补),韵(韵),浅(浅),时(时),学(学),脏(脏),脑(脑),则(则),丧(丧),阴(阴),较(较),说(说),从(从),属(属),兽(兽),胫(胫),处(处),於(于),当(当),陈(陈),卧(卧),仅(仅),屍(尸),体(体),残(残),肤(肤),简(简),对(对)。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①,浴②得一以盈③,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也④。
天毋已⑤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⑥,谓神毋已灵将恐歇⑦,谓浴毋已盈将恐竭⑧,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⑨。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⑩孤、寡、不谷⑾。此其⑿以贱之为本与?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⒀,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⒁若石。
①帛书为“霝”,与“灵”通假,取灵以用今。
②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冲洗之义。此处指人以道光德能沐浴,得其内在精华者。
③通行本此处多“万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储满器皿。
④甲本原图甚难辨认,《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至,鸟从高处飞下至地。
⑤帛书作“毋已”,通行本作“无以”。毋,《说文》:止之也。又同“无”。今人常用“无”代“毋”,但为了诵读时辩其意韵,仍采用古本的“毋”。
⑥甲本残缺,乙本及通行本作“发”,古与“废”通。
⑦歇,《说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广雅释诂二》:“歇,泄也。”
⑧甲本残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处後通行本尚有“万物无已生,将恐灭”句。
⑨蹶,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或“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⑩通行本作“称”。
⑾谷,帛书作“”,据《汉语大字典?禾部》为“谷”之异体,其简体即“谷”。
⑿通行本“其”作“非”。
第一章 论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①。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②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③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④也。
是以大丈夫居⑤其厚,而不居其泊,居⑥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⑦取此。
①帛书甲乙本均无此句。谦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有以为”,□□二字原缺泐。今据石刻本并河上公本补二句,并“为之”二字。另以上下句韵调,下加“也”字。
②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词很难。语气出口困难的样子。
③甲本作“泊”。泊,不厚也。有浅淡之义;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④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有“始”之义,同时在性命之学中,心为神脏,脑为神腑。首含脑义,脑司意识,用脑不用心则愚。心主礼德火明,礼德丧失则阴意擅主脑中意识。故用“首”不用“始”较妥。愚,《说文解字》: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
⑤居,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居住,处於,当,占等义。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见《说文》。尸,《说文》:陈也,象卧之形。古文中尸不仅有屍(今简体同尸)体之义,亦有神像、神主之义;古时祭礼中亦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处”。
⑥同上。
⑦甲本残缺,乙本为“皮”。通行本作“彼”,作“皮”更接近原意的肤浅、表面、浅薄。
〖注音〗攘:rǎng音壤;乃:nǎi音奶;泊:bó音伯;愚:yú音娱。
【繁简对照】论(论),为(为),义(义),礼(礼),应(应),後(后),乱(乱),识(识),华(华),实(实);书(书),无(无),谦(谦),据(据),补(补),韵(韵),浅(浅),时(时),学(学),脏(脏),脑(脑),则(则),丧(丧),阴(阴),较(较),说(说),从(从),属(属),兽(兽),胫(胫),处(处),於(于),当(当),陈(陈),卧(卧),仅(仅),屍(尸),体(体),残(残),肤(肤),简(简),对(对)。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①,浴②得一以盈③,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也④。
天毋已⑤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⑥,谓神毋已灵将恐歇⑦,谓浴毋已盈将恐竭⑧,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⑨。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⑩孤、寡、不谷⑾。此其⑿以贱之为本与?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⒀,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⒁若石。
①帛书为“霝”,与“灵”通假,取灵以用今。
②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冲洗之义。此处指人以道光德能沐浴,得其内在精华者。
③通行本此处多“万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储满器皿。
④甲本原图甚难辨认,《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至,鸟从高处飞下至地。
⑤帛书作“毋已”,通行本作“无以”。毋,《说文》:止之也。又同“无”。今人常用“无”代“毋”,但为了诵读时辩其意韵,仍采用古本的“毋”。
⑥甲本残缺,乙本及通行本作“发”,古与“废”通。
⑦歇,《说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广雅释诂二》:“歇,泄也。”
⑧甲本残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处後通行本尚有“万物无已生,将恐灭”句。
⑨蹶,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或“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⑩通行本作“称”。
⑾谷,帛书作“”,据《汉语大字典?禾部》为“谷”之异体,其简体即“谷”。
⑿通行本“其”作“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