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吧 关注:16,357贴子:50,104
  • 6回复贴,共1

满清耽误明朝火器发展历史进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朝所用的火器以鸟枪和抬枪为主,但都没有统一的制式。以鸟枪来说,它就是一杆比较长的火绳枪,从1米出头到2米的都有。滑膛、前装,和明朝时期的火器没啥区别。虽然当时也有燧发枪,但装备量不大。
因为清兵训练时的靶距在128米,所以估摸有效射程应该在130-200米左右。但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标准,所以无法得出统一的数据。
抬枪的话一般都在两米以上,长点的三米多也很正常,装药量比鸟枪大的多,射程往往能到300米,其实还有一种叫抬炮,但是抬枪和抬炮没有明显的区分。反正就是前边一个人抗,后边的打,击发模式依旧是火绳。
反观英军这边,当时他们主要的装备还是老掉牙的布朗贝斯步枪,燧发、前装、滑膛,19mm口径。按照枪管长度不同,也可以分为1410mm的步兵型和1360mm的海军型。
作为滑膛枪,布朗贝斯的精度也就这么回事儿,一百米打人形靶命中率五五开,到两百多米外的精度也是不能看。从这点上来说,布朗贝斯和清朝鸟枪一个水平,甚至还不如抬枪。但布朗贝斯作为燧发枪,点火效率是要高于火绳枪,而且火绳枪还有个致命缺点就是这火星如果乱飞的话,容易点燃士兵身上挂的黑火药盒。在沙角大角之战中,英军发现不少清军就是被自己的火药炸死的。
另外,当时英军已经普及了纸包定装弹,装填时候一股脑将火药和弹丸从膛口塞进去就行。而清军还是定装的木头火药小罐,药弹分离,装填起来速度比不上英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28 16:49回复
    此外英军也装备了一些贝克步枪,甚至是布伦瑞克这种已经用上火帽击发,带膛线的前装步枪,两三百米的精度非常优秀。但装备量不大,并不是主力步枪。
    再看看清朝当时军队的火器比例,可以看出当时清军的火器装备都不低于50%。虽然不像英军这样全员火器,但也不至于只干掉了两位数的英国人啊
    这就又得扯一扯战法了,当时清军由于是冷热兵器混合,排兵布阵方式类似于当年西班牙大方阵。火炮在前、鸟枪抬枪次之,最里边是矛兵和刀斧手。接敌的时候从炮、抬枪、鸟枪从远至近挨个发射,肉搏的时候冷兵器上。
    然而西班牙当年这种玩法也被荷兰人用大横阵给排队枪毙了,鸦片战争那会也是英国人玩这种线阵排队枪毙最六的时候,遇到清军排这种密集阵型真的太好打了。关键英国人当时也是到处殖民,顺带着让狗腿子士兵一个个都训练有素,火枪上边也都有刺刀,远近双修。
    说白了清朝二百来年,战术理念毫无进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0-28 16:50
    回复
      明代中后期制作火药时,要首先将三种原料进行精选和提炼,然后将其碾成粉末,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比例称好分量后分别放入石臼或木槽中进行反复搅拌,成为细末。其次是将其三种成分拌合,方法是在按比例混合放入木臼后,加入少许水或烧酒,将三种粉末拌合成湿泥的状态,并用木杵不断地进行搅拌,在此过程中要杜绝沙石等杂质的进入,以免在搅拌过程中发生磕碰导致火灾;在混合物快干的时候,加水再捣,使混合物充分的均匀拌合,而后取出在阳光下晒干。
      对成品进行质量检查时,通过选取一部分晒干的火药成品,放在纸上燃烧,如果迅速燃尽而纸张完好的才是合格的制品;如果将样品放在手心燃烧,火药燃尽而手心不觉得热。反之,如果在纸上留下了黑星白点,或手心有烧灼感,则仍不合格,需要返工再碾,直到合格为止。而14世纪《德意志药典》中曾叙述当时欧洲火药制造技艺也和中国一样采用手工方法
      清代前期的火药配制技艺,在继承了明代技艺的基础上,对火药的三种原料硝、硫磺、炭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对火药的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与提高,但总体制作技艺和明代差别并不很大。同样是到后期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因为和西方人的大量往来,于是出现了显著的进步。
      比如在《火药略说》的记载中,除了在火药的组配比率上同英国人的配方一致外,还着力对火药进行精制,在将制成的火药饼槌碎后,首先用圆眼筛筛过后分出粗细粒,再将颗粒放入圆筒中反复滚动,把变圆滑的颗粒拿出装好备用。并且,有意思的是,在计算火药点火所需时间时,还对西方的计时方式一并实行了“拿来主义”,“必得两三秒许,才能齐着”。
      不过,这些技术创新没有改变手工生产方式的基础,提高仍然比较有限,虽然质量上偶尔可以达到与英国火药相当的水平,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加强了劳动强度以及在制作过程中格外精工细作的结果。而欧洲人早在16世纪,火药的制造就从手工向机械化转变了。下面不妨对比一下中西在制备工具上的差异。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28 16:51
      回复
        上图为中国传统碾药木槽,下图左为1450年前Feuerkbuch手稿中利用弹性杆的悬吊碾磨工具,下右为16世纪后的火药碾磨机
        法国在16、17世纪是配制火药工艺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已经尝试使用以水车为动力的机械配制火药。配制火药时,首先开动水车,以水车的动力传动捣磨机,将捣磨机下方的火药碾碎。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甚至还采用了蒸汽机、水压式机械、机械造粒缸、蒸汽加热器、石墨制成的磨光机等一批先进的机械生产火药。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取纯度高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对火药混合物进行粉碎和拌合,用水压式机械将制成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均匀的火药块;接着使用机械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再将火药粒放置到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将室内温度提高到40-60度,使火药粒干燥;最后用石墨制成的磨光机将药粒表面磨光除去火药粒上的气孔,降低火药的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存期。欧洲人以蒸汽动力和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两相比较,明清使用木臼、木槽,用木杵手工搅拌火药,用圆筒打磨火药粒要原始的多。
        也就是说,虽然明清两代看起来掌握了制作精良火药的技艺和方法。但满清在实际制造的过程中毫无进展,由于仍然停留在纯手工操作阶段,加之各地对火药生产的监管不力等原因,自然难以实现高质量批量化的火药生产,质量难免会有相当粗糙和低劣的情况。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0-28 16:51
        回复
          而且明清制造火药的配比通常存在错失,这是因为纸面的配方和实际生产准备原材料的配方是有一定差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硝的提取煮炼工艺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损耗问题,为了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损耗,只能多添加硝以保证最后产品接近理想配比,江苏巡抚程橘采1842年给朝廷上的奏折就曾提到,“仿照前任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奏订通行之案,认真制造备用,不特提煮硝斤折耗较大,即磺炭二项亦须拣炼精良,因之物料人工均有增益(《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再则在火药的储藏过程中,在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后受潮或者被水淋湿后,都须加硝重新舂磨才可使用。清《火药略说》中说,“如火药储放日久,收藏不密,经受风湿,硝气走拽,或为雨水淋浸,则不可复用于军营,必须再为舂磨,加足纯硝,仍如法配置,方可合用。”所以,在生产时略提高硝的含量,就能让士兵无需将时间较长的火药桶开封后还得重新加工,否则经过长久存储的火药硝被耗去,必然威力不足。
          欧洲虽然接触火药的制造技艺比较晚,但发展很快,1635年,英国人公布了其使用的标准火药配方比起黑火药最佳的组配比率相差已经很小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0-28 16:53
          回复
            这个帖子不错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0-28 21:23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28 2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