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票房榜吧 关注:236,017贴子:10,982,022

【TNABO】Cinity,窥视未来电影的一扇窗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两天,在电影院看了两场Cinity 3D格式的双子杀手,深受震撼,这才是未来几十年的电影所应该有的样子。



1楼2019-10-27 10:50回复
    先说观感,120Hz,4K,3D,HDR,广色域,这些并非无聊的参数堆积,它们合起来的视觉感受只有两个字:真实。屏幕似乎变成了一扇窗户,所有故事就在窗外向你演绎。感觉不是电影,也不是电视,而是现实。
    这种现实感,必须通过上面那些枯燥的参数堆积才能实现。


    2楼2019-10-27 10:59
    回复
      这是嘛?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10-27 11:03
      回复
        至关重要的就是刷新率。尽管有人说电影是24帧的艺术,但24帧的刷新率实在太低了。只要镜头移动,画面就一定是糊的,而且是一跳一跳的糊。如果镜头掠过一片名山大川,观众只能脑补其壮丽风光。比如《霍比特人2》,开头是云雾翻过山岭的景象,在24帧的电影院里,随着镜头的前行,只看到山岭在跳跃地后退。在48帧的电影院里,山岭由大步跳变成了小步跑,但还是有跳跃感的。
        但是在120Hz的cinity里,看不到任何跳跃,画面也不再是糊成一片了。导演大量采用晃动镜头的手法,但场景移动得自然平滑,不需要你去脑补,而且脑袋也不疼(记得很多人抱怨某些电影镜头晃得要吐)。
        移动中的模糊有个专业名词叫“运动模糊”,据说缺少它会让运动镜头显得虚假。但事实证明本质原因还是刷新率不够。在120Hz之下,不需要运动模糊也很真实。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运动模糊的说法有多荒谬了。如果不模糊就显得虚假的话,那么司机开车时周围岂不糊成一片?那他还怎么看清路牌和路标?人眼的确看不清快速运动的物体,但人眼会动,它会自发地跟踪运动物体,根本不通过大脑的高级思维区域。当一个人跑步,或者开车时,他的眼球实际上是在不断运动,不断追踪,不断聚焦某个物体的。虽然此时别的物体是模糊的,但聚焦的那个物体是清晰的。


        4楼2019-10-27 11:13
        回复
          人眼只有黄斑部分具有高分辨率的视觉,其它部分只有模糊的视觉。所以眼球会不断运动,让黄斑始终面对重要物体,特别的,当物体移动时,眼球也会跟踪,让它位于黄斑内。这一过程非常迅速,不通过大脑的高级思维区域,换句话说,是“不自觉的”。
          以前的电影和游戏之所以需要运动模糊,是因为它们刷新率不高,对于运动场景,如果缺乏运动模糊,就会出现两帧之间差异甚大,比如电线杆一下子从这里移到了那里。大脑无法处理这种变化,只能理解成跳跃。但加入运动模糊之后,大脑可以把它理解成视网膜黄斑外的低分辨率区域所接收到的图像,并把它理解成运动。

          但是运动模糊的最大问题就是牺牲了画面细节。运动模糊相当于关闭了视网膜黄斑的功能,只能等运动结束之后再“重启”黄斑功能。而高码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人眼无法达到120Hz的刷新率,大脑不会产生跳跃感。另一方面,画面还是清晰的,人眼完全可以跟踪画面中感兴趣的部分,比如前面的山,或者路边的行人,路标等。这才是人类的真实的行进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我以前认为48帧就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霍比特人2》的48帧依然有小幅跳跃的情况,也许这就是李安力推120帧的原因。在《双子杀手》里,我完全感受不到跳跃感。


          5楼2019-10-27 11:25
          回复
            至于Cinity的其它参数,也不是无聊的堆砌,而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4K,它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再不上4K就要被淘汰了!现在家用的两三千块钱的电视已经统统是4K了,而电影院还有大批的2K,这落伍得已经是不一般的多了。实际上我认为4K都是过渡,家用显示领域正在快步走向8K,也许16K才是终点。
            《双子杀手》的3D效果非常好,它是少有的几部能让我感到3D确实具有价值的电影。
            HDR也是为了让电影更加真实。人眼对光线的动态范围远超任何摄像机,电影,或电视。即使不考虑人眼的夜视力(需要数分钟过渡,而且无法感受颜色)和强光视力(会损害眼睛),动态范围依然极为宽广。比方说,你在屋里可以同时看清阴影里的家具和窗外明亮的建筑,而相机、摄像机只能拍出其中之一。你可以清晰地分辨背光下的人脸,而相机做不到。HDR技术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点,让拍摄效果更接近人眼的观看效果。HDR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领域已经非常普及了,电影界没理由拒绝。


            6楼2019-10-27 11:40
            回复
              最后一个是广色域,它主要针对的是数码电影。长期以来,数码电影相对于胶片的欠缺,主要是分辨率不足和色域不足。其它的所谓“菲林感”纯属情怀。
              分辨率正在赶上和超越。有人会说:“胶片里每个银离子就是一个像素,数码凭什么赶上?”说这种话的人对胶片的制作过程一无所知。胶片的影像并非通过单个银离子保存的,而是通过卤化银颗粒保存的。卤化银颗粒大约1微米大小,在冲洗时,根据感光与否决定了一个颗粒是被冲走还是保留。这还不够,而单个卤化银颗粒也还是无法显示图像深浅,需要大量卤化银的团块才能显示。当光线照射到卤化银团块时,根据光线强度决定了团块中颗粒发生光化学反应的比例,从而在冲洗时决定了被冲洗走的颗粒比例。
              所以胶片的分辨率不是由银离子决定的,甚至也不是由卤化银颗粒决定的,而是由卤化银团块决定的。鉴于胶片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分辨率”的定义,为避免无谓的争吵,我就不给出具体的数值了。但是可以靠谱地说,4K数码分辨率已经达到了普通35mm胶片电影的分辨率。
              回到广色域,这是数码真正不如胶片的地方,也是数码相片看起来不如胶片的地方。色域不足有几个原因:1 数码格式里色域空间不足,量化程度太粗。比如RGB各取8位,看起来可以获得1600万种颜色,但实际上还是远远不足,特别对于纯的三原色来说。目前在把量化位数扩大到10位,12位,甚至16位,同时扩大色域空间,比如DCI-P3,Rec.2100。考虑到胶片实现彩色的方法实质上也是对三种颜色的卤化银团块的冲洗比例控制,有理由相信广色域标准正在追上胶片。
              分辨率和色域都追上之后,胶片就只剩情怀了。没错,我就是敢这么断言。


              7楼2019-10-27 11:57
              收起回复
                有人会问:电影本来就是24格的艺术,你非要堆砌这么一堆参数,有什么用处吗?用处只有一个:电影业在新世纪的兴盛发达,而不是苟延残喘。
                讨论这个,必须要牵扯到电视和流媒体。上个世纪50年代,电视在美国迅速普及,60年代时已经达到98%的普及率。当时电影界也是一片唱衰之声,但电影最后挺过来了,产业继续兴旺发达。其原因就是,当时的电视效果无法与电影相比。NTSC制式只有500多条扫描线,一次只能扫一半,色彩空间极差,而且还会与亮度信号相互干扰。那时的电视,看的不是电影,就是看个影。
                就以网上流传的皮卡德meme为例,上面这张采自DVD版,NTSC制式,其效果实际上已经好于电视台播放的了,因为没有传输干扰。比起录像带来更是高出很多。

                下面这张采自蓝光版,根据原始胶片进行高清重制的(那时的很多美剧实际上是用35mm胶片拍摄的,然后再转制成电视,所以片源实际上是胶片级的)

                可以明显看出,下面这张的分辨率远超前者,而且色彩也更加鲜活明亮。
                可以说,在1080p普及之前,电视(包括录像带,LD激光盘,DVD)是根本无法和电影的品质相抗衡的。


                8楼2019-10-27 12:17
                回复
                  顶一个,这科普太pro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0-27 12:21
                  回复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还有网络技术的进步,情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在,1080p已经完全普及成为垫底技术,各项指标都足以和电影院的2k电影相抗衡。4K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普及,2000元以上的电视已经统统是4K了。反过来,电影院却还有大批的2K,不知到猴年马月才能淘汰。和家用电视,流媒体相比,电影院的优势只有大屏幕和音效了。这两个优势虽然无法取代,却不能阻止电影院被流媒体边缘化。我想看一部小众的,略带艺术气息的电影,比方说《罗马》,《挚爱梵高》,《艺术家》,那完全没必要特意跑电影院,自家的60寸电视也能带来很好的效果。
                    这种趋势只会愈演愈烈,因为计算机,流媒体技术是潮流,引入巨量的投资,也就带来高速的发展。4K根本不是终点,苹果接连推出5K,6K的显示器,而电视厂商早已推出8K样品,甚至16K的演示。电影院虽然有大屏幕的优势,但如果抱残守缺拒绝淘汰2K的话,就会被潮流进一步拉下。
                    所以这次的流媒体浪潮才是对电影业的真正冲击。既然流媒体可以达到与电影同样的效果(除了屏幕小点),那么流媒体的剧集为什么不能拿到电影一样的投资和特效呢?


                    10楼2019-10-27 12:31
                    收起回复
                      电影不会消失,再过100年也不会消失。但它如果拒绝革新的话,就会被边缘化。相比家庭媒体,电影院有两个无法取代的优点:1 大屏幕;2 音响效果。但只靠这两点是不够的,电影界应当以此为基础,大幅改进其它技术,与这两个优点,特别是第一个优点相称。
                      Cinity的120Hz,4K,3D,HDR,广色域,这些看似无聊的参数正是为了和大屏幕相结合,让屏幕投射出与之水平相称的画面。我甚至认为应该进一步提升参数,分辨率提升到8K甚至16K,色域空间,取样位数进一步增加,继续改进3D和HDR技术,让大屏幕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正如我第一次看Cinity的感觉一样。
                      对了,Cinity还是中国公司推进的技术,很为中国公司自豪。


                      11楼2019-10-27 12:41
                      收起回复
                        题外话,上次蒙导提到Cinity对拍摄提出的挑战,对此我完全赞同。《双子杀手》评价不高,除了情节老套以外,新技术带来的拍摄问题也是原因之一。不过新的东西必然带来新的挑战,电影界迟早要面对这种挑战的。当年有声片对拍摄技术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最后有声片还是彻底取代了无声片,就连卓别林也不得不拍有声电影。推荐大家完整、仔细地看看《雨中曲》,那部电影里集合了大量从无声到有声时代过渡的段子,爆笑之余也可以思考一下当时的电影人是如何面对挑战的。现在新的挑战已经浮现在前方。
                        原本是颇有莎剧韵味的电影

                        但是女主角的扇子拍在男主角肩上暗藏的话筒,听起来如同用木棍在敲打,观众爆笑

                        无声片时代台词很少,对台词方面的要求也不高,而有声片台词量陡增,台词弱项暴露无遗

                        “写这种台词也能拿工资?”


                        12楼2019-10-27 12:56
                        收起回复
                          反正下次还有120帧电影我是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0-27 14:14
                          回复
                            好贴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10-27 14:51
                            回复
                              可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10-27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