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拳会馆吧 关注:129贴子:549
  • 3回复贴,共1

前贤论技话通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贤论技话通背
  练缠丝拳当求精专,不得贪多,须专一以期精熟,精熟而韵味丛生,体悟无穷。练功夫懒散不得,能有一分钟空闲就练一分钟,所谓功在时时刻刻。一招一式,或课间小息,或站台候车,或书斋厌倦起立,信手为之。吐故纳新,撒放有序。功家圣殿何曾高远,闲庭信步间也;唯恒苦精专、勇猛精进以求之。练拳须用定力,定则静,静则慧生,不但静中能静,且在动中亦能静。练缠丝拳必求心绪宁静,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运动先求松静;松则虚灵,虚灵则气血畅通;静则凝神,神凝才劲势整齐。故松静是修炼内家拳之要诀,习武之道无他,求其专心而已。学拳须要顽钝,不可取巧,取巧则粗心浮气,只见皮毛,难得精髓矣。时时揣摩审察,此处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坚。拳脚功夫练到最后在于头脑虚灵,收放舒活。
  内家练拳,用劲不用力,招式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一样,整合起腰背腿膝周身五弓之力打出,形成超出体重的力量。其基本方法为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初学缠丝拳须关节松活不用拙力,只有不用拙力才能发出整劲,因为劲关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诀曰:“力从小起方渐增”便言乎此。每见后学之人急于求成,总望每招每式皆有电闪雷鸣惊世核俗之效,故而唯恐不猛不捷,活脱脱将我内家功夫练成了“累家拳”,可悲可叹。
  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或看自己之手,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难得刚柔相济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意。用意采用‘或有或无时蓄时注’的方法,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心。
  单操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谓之练气;或趁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谓之练理;或酌式想象而练之,谓之练机。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遂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遂练理则理不圆。道家之术,大道存乎每招每式。不得其法,纵然刻苦一生,亦多门外张望之人。
  练套路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练时心中不必假想一敌;练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练套路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致用非拆练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练,则终年打拳,亦不过于熟中生巧,心领神会其一二手之运用而已,决不能得全式中之变化也。无论演习何手,必先平心静气,细思此手用意与用力之处,及敌人如何攻之手路,俨然劲敌在前。个人练习时,两目须注视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随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学者不明乎力与劲之别而漫然习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气喘汗出,自谓用尽平生之力,究其着于人者无几,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时不多用力,手手用势吐气出,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稳,斯过半矣。练拳须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连续不妨略缓,不能如写草字之牵连不断也。练拳气喘色变病在不识松紧,从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点,凝神集气。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劲但注于一击之中,手既打出,立须松放,则演数十百次亦必行所无事。
  缠丝功夫从缓慢开始练习,是从慢中求整、求协调,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协调的地方找出来。在慢中找,这样快慢结合练出来的劲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连绵不断,打人像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直至摧垮对方。习武时应无所求,只是踏实的练,就必然会出功夫。如果总想着去打人,就永远练不出好功夫,因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知练法用法之别,则得缠闭之道也。


1楼2019-10-15 20:30回复
      缠丝拳开始时,应当慢慢求其架式稳而浑厚。基础打好后,便应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练慢,不知练快,即失阴阳之理。慢者,求其阴柔之功,即虚灵之劲。快者,求其刚劲之发放。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迈步转身先不要快,必须手、足、肩、腰、胯、肘,与内外务要合成一气,不可有一点散乱。身中如有散乱,应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足指为筋梢、毛孔为血梢。用劲不叩齿,即无法发力。步法不稳,于三尖求之,若歪头、斜头、垂头其劲即破。三尖对(眼尖脚尖手尖),六合力全。
      气息经锻炼一阶段后便自然能感觉得到体内所产生身体的伸缩。开始时感觉到的是身体的动,后来便是气息的动,产生所谓的气感。当气感碰肉体时,敌人尚未有感觉时,我们早已有知觉。除非是速度过快或过于尖锐,使气感来不及反应,这是因为人是有一定的极限。自己的气息若不均匀不稳,便不可能感觉到外来气息的变化。
      缠丝拳练一会后就能感受到体内气息蒸腾,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将这口气化在体内,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练习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口腹不可闭气,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
      练气要使意念不断,意断每个动作的劲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档。练气就是要使空档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续不断。若每做一个动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练十年也没用。练拳时出一拳一脚会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虽说是很用力,看起来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没有。劲道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结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开始,造成拳与拳之间都会顿一下不能连贯。
      缠丝拳法有练法用法之分。练法宜开展,使气、力、筋、骨、肌肉,易于发达。用法宜紧密,使精神内守,不虚耗气力,得势则进有余裕,失势亦不致落空敌所乘。练拳用力,不外横直二劲,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则存神在射击,如枪中人,含有来复线之旋螺意味;横力则注重弹簧性,如电风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横飞。具此心理以练拳,则用自可胜敌于不觉间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领会。
      技击功劲赖精神之处甚多。人日从事于运动,若每一动作必统一其精神,注全力于一举一动,使气力从丹田出发,由胁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炼,久而久之,其功劲势猛。如仅注全力于动作,以意使气,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则身强力壮,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再行收视返听功夫,自然感觉灵敏,于各家门路,无不水到成渠。人体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动他骨无不动也。
      未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之后而动,并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掤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变身中功劲犹整,一停式无非是沐浴为养。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处求之,一切动作灵敏与否,系以身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运化系以手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让功夫管用,要练下盘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悬空绳上的凌空意,或如行走于尺许深水池中,久之自得足下沉坠而不失轻灵之效。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极沉重然后极轻灵,因为沉重与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松净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转动与空气接触,犹如水中动作。


    2楼2020-07-21 09:26
    回复
        缠闭功夫初学之时,通常有三个难关要遇上:
        首先,劲自两足上行至丹田时,难于对穿至命门,气血自任脉下行至丹田时,也难于对穿至命门。过这关的要领便是开胯提肛、收腹略上翻内吸以冲命门腰椎。如坐马桶、如忍便状等等。过了这关,方得下丹田的功夫,脚便生根,劲势能应地潮,整劲由此而来。
        第二,胸前两乳间膻中,背后两脊间神道,也会阻滞气血和劲路的通畅。克服这一关的动作要领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时完成的一个动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
        第三,前人中后神府(两风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气互生互化的总部。过这一关的动作要领是虚领顶劲、收颌。做到这一点便能以意领气,以意补劲了。而贯穿三个丹田的是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虚拟中轴。这根虚拟的中轴,贯穿上、中、下三个丹田,便是拳家所谓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备练拳的基本条件。领悟“三田合一”的感觉,便会有上至百会,下至会阴,直穿涌泉的中轴。
        初学拳者,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会有云里雾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觉。其实,这正是拳架走样、劲路走偏的时候了。每一动、每一招时过时不及,而自我感觉却十分良好,以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这时,如果没人及时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间。许多孤家寡练者、闭门造车者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内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训练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把动作做到最简化,最科学,最有利于进攻,还有就是打迎击。武术基本功和用法是关键,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没有花功夫,也可以胜人,但是年纪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练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练不专在筋骨,也不专在劲路,而在一气。此一气,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乱。手脚腰身完整一气,五脏四稍处处整齐,心意一合,内外相合才算是一气之完整。习拳者力求恢复无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气神明。练气也是静忘,则阳气自然而生,则所谓静极则动。
        一阶段为疲劲:是指初学入门,经老师示范,一步一趋,但身手不协调,气浮不沉,两脚无根的境界。
        二阶段为抖松劲:是指经过老师不断纠正,手眼身步渐渐协调,全身渐渐松开,气自下沉,两足渐渐稳实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响声时。
        三阶段为急劲:是指身手更进一步协调,动作活泼,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时。
        四阶段为灵机劲:是指作速度更进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灵敏程度也相应增加之时。
        五阶段为快利沾连随合劲头:此时动作更快速利落,脑子里的灵敏程度如明镜无尘,高悬空中,无物能逃其鉴照。动作中具有莫可计数之可变性,能与人不即不离,或攻或守,丝丝入壳,有尺寸分毫恰到好处之妙趣。
        以上五个劲次,从头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驭气,以气催形,以心神灵明为主,以气血形质为辅,这同形意拳的先练明劲再转暗劲化劲不同。
        练缠闭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顾及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还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缠丝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学武得整个地学,练功夫的时候,一个动作,什么都练在里头,比武的时候也要整个地比,什么都带着,管它用的是拳还是腿,一出手就是整个螺旋缠闭。其实任何一个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练出来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开阔,无所不是。练拳得找机缘,找出个怎么练怎么上瘾的拳架,一猛子扎进去,练的时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时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制人。别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觉得委屈。一定要开掌撑指,劲到指尖,用时屈指一拧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难练出劲道的。
        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套路、拆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始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凡是练拳的,大多在后脖子督脉玉枕处不利,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此处有时因汗而受风袭,脑袋供应的气血就不通顺,以致低头时大椎穴易冷及全身,最好能坚持经常撑胸圆背倒走,即退步行也。拳练好了,应该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共八个方向,一般人只练了一个方向,无论你怎么转圈,你也只练了前边。因此,你的前边就灵敏点,往前使劲,能意到气到,真东西全跑前边去了。其它的地方不足,尤其是督脉不灵通。练拳专注之人,一倒走,则全明白也,唯须督脉诸阳贯通,命门略顶,开胯收腹。时时刻意乎退行,始能至气贯通背。而后退行中意念每有气球不时挡在背后,总能略抖擞而撞其飞走。功渐深厚者,易气球为花草、为墙壁、为树木、为人鬼等众侵害者……;久为之功益甚佳。明荆川公曰:“一撒通身皆是手”,“手”自何来,皆源乎此。通背而能发“手”行拳,则通背拳之名得也。观今诸多通背之拳,能至腿脚筋骨之功亦谓上品,通背妙道之皮毛耳。
        能气贯通背则可练起落束展。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松开一样,试重复以下动作:把五指叉开成掌,再迅速握紧成拳,如此连续几次,叉开要带劲,握拳要攥得牢,起落束展不过是用身体来做以上动作。而后抖擞倚靠,肩背发人之术,如此简单而深蕴神奇。


      3楼2021-03-17 12:23
      回复
          缠丝宜从松练入门,掌握对拳架的要领,到了一定程度再刚练,开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顺以期柔过气,走到位,等熟练了然后开始发力,所谓的刚落点也。其实这时候的发力和刚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发力,为的就是由极紧求松,极刚求柔,这时练出的才是真刚真柔。
          或曰盲人探路其术最奇,但得头顶脚踩,含胸拔背,膝盖顶拔,胯腰坐提,沉肩坠肘,等要领都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着力,勿过紧勿过懈,前后左右上下不偏不倚,皆刻刻注心别使拙力,欲不如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脑留意上述要领,则你从神情到全身的细微动作,都给旁观的人以谨慎,认真的感觉。关键是不可撅臀,屁股一撅,身体的立柱就塌了,你身子从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体,从而使上下肢劲力串联起来的拳意丧失殆尽。不撅屁股,是改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时还说不上有什么拳意,要做出拳意应该在不撅屁股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提肛,翻小肚子,尾椎坠而微前收,大腿和臀部肌肉就会收缩,使髋关节立旋,撬动大腿骨对膝关节产生一个向上提的力;另外,翻小肚子可拽动背肌下拉。这时,身体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脚踩头顶”形成了对拉的张力,使身体从头到脚变成上下互相牵引的弹性整体,如果你撅屁股,上下的张力顿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记是微翻。每做一个式子,能够在意识的关注下,使处于运动中的 “头脚肩胯腰肘膝手”,同时合乎拳学要领。这个过程,有人用半年,有人用两年,视个人的天资和用功而定。通过意识调控达标,下水磨工夫,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就能至入门的水平。而后千锤百炼至熟极自巧,就是说拳式一出,不用脑子想,身体头脚肘胯全部到位,则入道也。
          两个肾脏往下沉,以命门为中心,横向以一个手掌那么大画一个圆,再前后画一个圆,这样就构成一个立体的圆,上达颤中,下达会阴,前到肚脐,后至命门,我们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一提你的步法就会相当的轻灵,如果在你发力的时候你把这个立体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体会一下你的力道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想向前进步就用意念让这个立体大球往前移动,你看看你的前进速度有什么变化。
          行缠丝拳要有周身鼓荡之意。内功象水,要练得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龙水上游。水的运动以波浪形式威力最大,因此周身鼓荡是最好的运动形式。
          随着练功的深入,会发现腿的修练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松沉,也确实有东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脚下,沉到地里;沉到最后,反而又有一般东西往上走,此时气清神爽。想要桩劲,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觉到下盘,这就要下气,其实就是逐步的放松。这还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还是上盘主动的过程,还不是最高。这只是中间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盘,感觉到下盘沉实,有分量了,但决不是笨重,要有随时能扑过来的感觉。随后,注意转入下盘自主,自己出力,转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说气“沉到脚底下”还不够,还要再升上来才行,升上来与攻击之手贯通。虽然气又反上来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体沉实,很明显根在脚上,看上去下盘比上盘有力,有种胯比肩活的感觉。但经过此阶段锻炼,于人于己的感觉会大不一样的。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务须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内家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切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水到渠成,自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意也,有心(脑子),而后有肩,而后有手,虽毫厘之差,术法之要也。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动作次数多,而是内容多、思想多。一个招式中能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活学。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遇敌好似火烧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病在练拳不练根节。什么地方没劲没顺,就烧在什么地方,如惊电,如冷爆,弹抖惊炸之状也。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功在根节。
          拳劲初平正,次开阔,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坚实,心气沉稳,拳架圆熟;开阔则力透拳锋,练就雄浑无俦的气势;含蓄则破绽全无,余意不尽,是克敌制胜的先基。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务实求简,由小悟大,外形精干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未完待续)


        4楼2022-01-29 2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