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8,280贴子:75,647,221

朱元璋的“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沿着军事要地设立卫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朱元璋的“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
沿着军事要地设立卫所,卫所所需钱粮,不靠国家财政,而是把卫所周边的土地进行屯田,然后让卫所军户三成当兵余丁种地,种地收成供养卫所。
所以说,说白了,卫所的钱粮靠卫所周边的土地自给自足。
 这是来朱元璋所手创的制度:他很以此种军民分籍自豪。他说:“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想出了这个军民分籍的办法,不仅安顿了兵士,酬庸了军官,而且替他自己与他的子孙保存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是替大明帝国维持了长治久安的国防军。
  兵士,每人赏官田五十亩。条件是:当兵到老(六十岁);老了或死了以后,由儿子孙子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每代只须有长子一人服役,次子以下作为“余丁”,也就是补缺的兵。这五十亩田,也要纳税(称做粮),每亩二斗四升,不运到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而集中储藏起来,作为军粮军饷。
  军官,每人封一个“世官”:最高的是指挥使,管一个卫,其次有“千户”、“百户”,管千户所与百户所,最小的是镇抚,有资格管一个总旗或小旗。千户有正有副,百户之下有所谓“试百户”。指挥使与正千户之间,有所谓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共有九等。大军官有功劳的,封为指挥使不够,便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这五等封爵,不属于“卫所体系”以内。
  卫所的军官与兵士,分别居住于指定的地区以内,遍于全国。全国的卫所,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共有四百九十三个卫,卫之下各有若干千户所、百户所。独立的干户所有三百五十九个。此外,属于羁縻性质的边胞的卫所,也有四百多个。“世官”的总数,在洪武二十三年,有一万六千五百名左右。“世兵”的总数,有一百二十万名左右。全国的总人口,依照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是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
  例如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世袭军官。
  各省最高的军事负责人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的衙门及其辖区,均称为“都指挥使司”。这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并称为“三司”,分别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与监察。
  “都指挥使”的地位,不是世袭的。但是,只有属于“指挥使”一级的世袭的“世官”,或考中武科举的人,才有资格被任命为“都指挥使”。世官共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这些世官,依照明朝的“军民分籍”的制度,是一种没有封地而有禄田,没有人民而有部队的贵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30 13:09回复
    建设兵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9-10-02 12:10
    回复
      2025-11-25 05:48: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屯田的后果就是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蒙古人都能感受出来,从朱老四之后明朝官军的战斗力退化速度太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10-02 12:40
      回复
        各有利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10-02 14:55
        回复
          最好是花大钱(士兵人均开支)保持一支精干的常备军,战时可以扩编。老朱的政策把军人变成了乞丐,明中期以后军籍逃亡严重,战斗力也差,在抗倭时候已经是战斗力奇差无比了,戚继光只得自己另外招募军队。


          36楼2019-10-02 15:05
          回复
            朱元璋违反客观规律还沾沾自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10-02 15:20
            回复
              制度本身是可以很有作为的 可保持组织度是个大难题 以古代的信息技术 这种制度难以维系合格的管理 要想管理跟上 以古代的条件 要这制度可持续 只能人海战术 扩大小官僚阶层 保证管理到位 可这样不就等于把原来给兵的资源分给小官僚们了吗 说到底 想法很先进 但先进于时代 导致无法实操 就很**


              IP属地:新疆38楼2019-10-02 15:34
              收起回复
                最终沦为了农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10-02 15: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