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吧 关注:13,646贴子:74,262
  • 46回复贴,共1

【转载论文】二王庙血食该归何人──多手转述的十几年前的小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以提供一些讯息


IP属地:安徽1楼2019-09-17 22:34回复
    二王庙血食该归何人,
    [标签:来源]
    论文关键词 都江堰 二郎庙 二王庙 血食之争 官本位 民本位 三神石人 蚕丛 大禹 望帝 二郎神 李冰
    论文摘要 历史上灌口二王庙庙食之争有多次 从唐宋至今,二郎神胜出,成为二王庙主神,居大殿主座神位,享受最隆厚的香火与血食。这是民本位思潮的胜利。


    IP属地:安徽2楼2019-09-17 22:34
    回复
      2025-10-15 22:58: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王庙建于山川佳处,楼阁依山傍水,庙貌巍峨,双泉漱石,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崴蕤翁郁,奇花异卉,四季常开,登楼临虚御空,顿觉心旷神怡,俯望都堰之全景,仰发思古人之悠情,庙南层峦叠嶂、如翠如黛,计有赵公、青城、卧牛、牛心、燕尾、莹华、老君、南华诸山。群山尽收望中,好养眼啊~雕梁画栋,建筑布局精美,沿石阶曲折而上,步移景换,旷奥相济,读碑念匾,陶冶情怀,游人百游不厌,留连徘徊。此乃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作品,更是世界璀璨文化之绝版遣存。二王庙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它的环境,完全符合风水的四条原则,即”龙、沙、水、穴”。”龙”是指二王庙背靠龙门山脉的高山玉垒山、湔山,如太师椅的靠背。”沙”是指庙宇左右有两道小山梁回护,如太师椅的扶手。二王庙左有鸡公包山,直插岷江,为太师椅的左扶手;二王庙右有石厂湾山梁,直插岷江,如太师椅的右扶手。”水”是指二王庙门前弯弯的岷江流水,清澈明净,浪花如雪;”穴”即指二王庙座落在山坳台地上,如”玄牝之门”上的珍珠。<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故这块风水宝地上,万物生生不息,人气长存。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人见人爱,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只有有德有功有能之人,才能永远在此享受血食,享受环境。


      IP属地:安徽3楼2019-09-17 22:35
      回复
        蜀地自古以来,在此风水宝地享受血食者,有哪些呢,
        1蚕丛。李白<蜀道难>诗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是古蜀国人的老祖先人,是蜀国开国鼻祖。蜀即蚕,蜀字象一只夸张了眼睛的蚕虫之形。古蜀人以蚕为图滕,并大力发展养蚕,为锦城成都,打下了织锦基业。蚕丛是纵目人,死作石棺椁,蜀人从之,号曰纵目人冢。能引起蜀人从之,当然有德有功,当然该在此享受血食。具有强烈祀祖情结的蜀人,当然要在这风水宝地,祭祀老祖先人啦。四万八千岁,,比万岁的皇帝爷,资格还老。
        2鱼凫。鱼凫是古蜀王。他在此湔山打猎,死于湔山。蜀人在此为之立祠。
        3大禹。大禹生于西羌,其出生地刳儿坪,距都江堰仅20多公里。大禹治水,始于岷江。<禹贡>上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玉垒山即东别为沱的标志。大禹在此治水,当然有资格在此享受血食啦
        4杜宇。杜宇即望帝,是古蜀国第四王朝的一把手。他凿巫山治水,教民务农。死后化为杜鹃阳雀太阳鸟。成都古蜀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鸟金箔图案,即是阳雀。该图案与蜀人崇拜太阳、崇拜阳雀、崇拜化为阳雀的杜宇,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每当春天播种之时,蜀人听见阳雀长啼,都会仰望天空说,这是杜主在提醒我们播种啊~解放前尚存的都江堰农坛内,就祀有杜宇。虽说望帝春心托杜鹃,私生活不太检点,但他颁行重农政策。蜀人还是怀念他。
        5开明。开明即鳖灵,是古蜀国第五王朝的国王。鳖灵被望帝派去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他那美丽的妻子,在他出差时,被望帝淫了。所以望帝禅让政权给他,然后隐居青城山,变为杜鹃.。鳖灵治都江堰有功,又因受第三者破环家庭,所以蜀人同情他,怀念他,崇拜他。
        6李冰。<史记河渠书>是最早记冰治水的。该书把冰治水排在大禹治水之后,西门豹治水之前,更在郑国修渠之前很久。该书说”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7二郎神。二郎神在灌口(今名都江堰市)治水斩蛟,救民水火,免费治病,降妖伏魔,神通广大,威应刹那。蜀人及中国人对他崇拜极深。
        以上7位,都是在蜀中有大德大功大能者,都在宝地上享受过血食。然而其间也有血食之变、庙食之争
        第一次庙食之变,是蜀人对老祖先人蚕丛的祭祀规模扩大.后,二王庙原址空间狭小,已远远满足不了万人大祭典的空间要求,便将蚕丛祭坛,从这里迁住广汉三星堆,这里改祀”田于湔山,忽得仙道”的古蜀王鱼凫。
        第二次庙食争,是鱼凫庙衰,改祀大禹。
        第三次庙食之争,是望帝杜宇死后,蜀人纪念杜宇,在此地改建望帝祠,而将大禹祠迁于玉垒关下,鸡公包以东。
        第四次庙食之变,是东汉末年,水利官员在都江堰滩头造三神祠,与望帝祠隔水相望。三神祠上,立三神石人,一神为李冰,另二神为无名持耒者。三神石人抢了古蜀王望帝祠的香火,引起蜀地土箸原住民不满.将石人推倒.不久,官方再造汉官模样的三石人,立于都江堰上,这些石人与民间普遍认同的持耒民工是修堰功臣的理念相违反,又再次引起蜀地?著反感而将石人头颅敲掉,推倒.,。
        第五次庙食之争,是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因李冰二郎香火超过望帝,益州刺使刘季连,顺应民心,将望帝祠迁往郫县,在望帝祠原址,建崇德庙,祀李冰二郎
        ` 第六次庙食之争,是崇德庙内二郎地位大超李冰。蜀人对二郎的狂热崇拜,迫使宋徽宗敕封二郎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庙名改为二郎庙。庙中格局是:二郎高踞大殿,成为主神。李冰仅居偏殿配享.。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二郎地位大升,迫使维护官本位体制的儒家士大夫,杜撰出自相矛盾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二郎就是李冰,另一种说法是:二郎是李冰的儿子。<朱子语类>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见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这种说法,加深了二郎庙(清雍正五年时改称二王庙)内血食的矛盾。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基本原则。导致了”子掩其父”的乱伦。.然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封建王朝,也不敢冒犯民意,擅将李冰居于大殿。二郎庙中,二郎神高居大殿的情形,历千余年而不衰,直至文革初期红卫兵打倒二郎神像为止.。清道光时,四川总督骆秉璋视察二王庙时,发现二郎高踞大殿,李冰仅居偏殿,遂大发慨叹说:”子掩其父,得毋紊欤,”并上奏道光帝,请将二郎改居偏殿将李弄到大殿,被道光帝以”前代祀典不宜擅改”驳回。其实,这种”子掩其父”的叹息是骆总督不憧历史造成的。因为二郎并非李冰儿子,不存在”子掩其父”的问题。
        第七次血食之争,是文革后期1974年,革委会一改千年庙食格局,将李冰放大,塑于二王庙大殿,把二郎缩小,塑于二王庙后殿
        第八次血食之变,是2004年为发展旅游,满足广大游客特别是女游客崇拜少年英俊的二郎神的愿望,又将二郎神像重新置于大殿主神位置,而将李冰还原塑于后殿配享。


        IP属地:安徽4楼2019-09-17 22:36
        回复
          民谚曰:”国无二主,家无二猫”一庙之中,也只能有一个主神。二郎庙内主神之争,说到底是权益之争。正因为如此,二郎姓氏之争历千年而不息。
          二郎是谁,南宋以后,出现了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有说杨戬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为民间传说,势力最大。有说隋嘉州太守赵昱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影响
          2/4页
          较大。有说李冰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为儒家士大夫主张。清人陈怀仁写<川主三神合传>折中矛盾,将三人都写作川主,写作清源妙道真君,写作二郎神,儒释道三说合流,皆大欢喜。
          除上述三种主要说法外,还有如下说法:
          1、二郎神为隋灌州刺使杨煜.
          2、二郎神为晋襄阳太守邓遐
          3、二郎神为四大天王中多闻天王二子独健
          4、二郎神为五代氐族首领杨难当
          5、二郎神为羌族神罗合
          6、二郎神为袄神若王衍者
          7、二郎神为后蜀主孟昶或孟昶”遗孤”李顺
          8、二郎神为彝族”支格阿力”神
          „„„ 事实上,在中国,只要不是独生子女家庭,就会是二郎家家有。二郎无名无姓,于史无征,这就给想利用二郎声望的人们留下了可趁之机。.由于中国古代文肓众多,信息封闭,造神者可附会夸张发挥。所以才有多种二郎神姓名版本与说法。以上说法,尽是两宋以后产生的,并没有上溯到二郎神源头。
          假如我们把眼光向前看,看到唐末五代之前,看到广汉三星堆古蜀文明遣址,看到成都金沙古蜀文明遣址,我们会发现,三只眼的二郎神,额上有纵目,与三星堆祭坛上神秘、深沉、坚毅、执着、威严的纵目人青铜面具,与巫、王、神三位一体的青铜大立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会发现,同古蜀王一样喜欢纵犬打猎,并担起五座大山,追逐太阳,追逐金乌(太阳乌)的二郎神,与成都金沙古蜀文明遣址出土的太阳及太阳鸟金箔图案,似有渊源关系。秦灭蜀后,古蜀文明遗物遗址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于1986年和2000年才重见天日。.这些遗址、遗物,连写<史记>的西汉人司马迁都没见过,更不用说其后的史学家和一般人了。加上秦人焚书,古蜀史当然只有茫然了。但是,三星堆和金沙时代古蜀文明的遗传基因,以及蜀人对老祖先人的崇拜情结,却在民间口口相传中,突破秦皇以来的思想禁锢,部分保留了下来,并附着到了东汉末年新造的二郎神身上。我们比司马迁等前人幸运,我们看到了三星堆、金沙遗址与二郎神的渊源关系。
          1974年3月,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个神人。神人为石刻圆雕,高2.9米,头戴官帽,肥硕而粗腰。胸前有对称的三行铭文,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行右行为”建宁元年都水掾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建宁为东汉灵帝年号。元年为公元168年。其时腐败成风,黄巾起义一触即发。二位造神官员名叫尹龙、陈壹。二人只留名,并不亲自雕刻石像。雕刻石像的石匠,被当官的剥夺了署名权,为发泄对腐败的不满之气,,乃在雕刻三神石人过程中,美化持耒治水的劳动者的形象。
          1975年3月,在距李冰神人出土处30多米的河底,又出土了一个神石人。石人缺头高2米,无名,双手持耒。为三神石人之一。该石人苗条细腰,显然比粗腰雍肿的李冰神石人,更加年轻,更加俊美。根据东汉神像讲求对称美的原则。我们可以肯定,未出土的第三个神石人,一定与第二个出土的持耒神石人一样,是呈对称状,站在李冰神石人两侧的持耒青年,是民工形象。古代青年,泛称郎,李冰神有名有姓,可称呼。二位持耒青年,无名无姓,只能以郎相称呼,呼为二郎神。特别是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的春天,那些女香客、女游客,在焚香跪拜之余,总是要对着石刻的英俊青年,频送秋波,心中深情地呼一声”郎呀”~并将其视为梦中情人。这李冰神人及其两侧的二位郎,后来被洪水冲走,埋入河底。但二个郎持耒镇水的英武形象,却在人民口碑中传了下去,二个郎被误传为一个二郎。河水能冲走石人,却冲不走崇拜持耒镇水的二郎神的民心,.人们重新在都江堰上,为之修建二郎庙,隆血食,荐樽俎。并向全国发展。


          IP属地:安徽5楼2019-09-17 22:37
          回复
            二郎神庙在 北宋时,己遍及两川,遍及全国,连京城汴梁也有了二郎庙。宋徽宗夫人韩玉翘,在二郎庙见到少年英俊的二郎神像,深情地发誓说,若能与二郎神同床共枕,死也心甘。元人杂剧<二郎斩蛟>中歌唱二郎神道:”少年都美清源公,青峰一下斩狂虺””都”是美的意思,”都美”即是美上加美。为什么二郎神的地位会反超李冰呢,除美貌年轻帅气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民心。二郎神本是持耒劳动民工,更能引起劳动人民的崇拜与共鸡。东汉灵帝时腐败透顶,其时民心是倾向持耒二郎而不是倾向官吏的。当镇压黄巾起义立功升官的山东泰山太守应劭,首倡’秦昭王派李冰为蜀守”之谬说时,蜀人大为反感。秦昭王在<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鲁仲廷连义不帝秦>等史籍中表现出来的贪婪、狠毒、欺诈、霸道、食言、流氓、无赖、乱击瓦缶的小人形象,促成了蜀人对秦昭王提拔的大官李冰的反感,导致崇拜重心,由崇拜大官,转向崇拜由持耒民工演化而来的二郎。唐宋以后,二郎神崇拜大超李冰。为挽颓势,宋儒朱熹等封建官吏,开始把李冰说成是二郎,又把二郎说成李冰儿子。但是民众不买帐,继续加大对二郎神的崇拜力度。北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寿辰>词写道:
            “炎光欲谢,更几日,薰风吹雨。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当中兴,护我边陲,重使四方安堵。 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二郎庙内双泉,一在大殿右后侧,一在大殿左后侧半山腰今‘铁龙吐水’殿)晚除百病,奔走千门万户。岁岁生朝,勤勤称颂,但可民灾无苦。只愿得,地久天长,协佐绍兴皇都。”
            人民对二郎神的狂热崇拜,引来唐、宋、元、明、清的封建王朝,都给二郎神追封王号。企图把二郎神纳入官本位框架。元、明、清大量的关于二郎神的戏剧、小说、绘画、评书等文艺作品中,都有这纳入的痕迹。这些文艺作品中的二郎神形象,与文革前都江堰二王庙中的形象完全一致,即额有纵目,手握三尖两刃刀,肩垮弓箭,手牵猎犬,战甲金盔,年轻英俊,气势豪迈,神勇威武的形象.


            IP属地:安徽6楼2019-09-17 22:38
            回复
              如今,额有纵目、年轻英武的二郎神像,己重新坐上灌口二郎庙大殿主神神龛,由持耒民工转化而来的二郎神,重享二郎庙血食,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令人感慨。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又每每被埋没。遥想几千年来,在都江堰河心顶风冒雨修河治水的民工们,他们的功劳,长期被史书埋没了,全国的二郎神崇拜,是对被埋没的人民的一种补偿。修堰之功,绝对有劳动者的份。东汉镇水三神人中,劳动者占了二个,三分之二比例,体现了民本思想,可惜,从那以后的历朝统治者修建的堰功堂、堰功道,都只塑当官的像,而不塑民工的像,这算不算是一种倒退,算不算官本位对民本位的挑战,正因为历代封建王朝都只颂当官的功劳而不谈人民的功劳,才导致史书无名的、带着人民影子的二郎神的香火,日益大盛。二王庙的血食,经文革变革后,又回到了带着人民影子的二郎神身上,,这,正是历史的大趋势。


              IP属地:安徽7楼2019-09-17 22:38
              回复
                PS
                因为是几手转载,作者不可考,来源不可考,这篇论文也够久了,大概十几年了。
                作者为了迎合时代潮流,把二郎神写成民本位,实际上先贤李冰的形象要比二郎神朴素多了,
                内容有槽点,但这篇论文还是有营养的。


                IP属地:安徽8楼2019-09-17 22:43
                回复
                  2025-10-15 22:52: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张照片也可以证明,拍摄于2007年,都江堰复祭二郎神算很晚了,很多地方上世纪90年代就复建二郎庙了。
                  二郎神
                  1.没有历史人物光环,比如关羽,岳飞,李冰,于谦这种
                  2.没有女性形象光环,比如女娲,妈祖,碧霞,观音,嫦娥等
                  3.没有“ 弱者” 形象光环,比如孩子样的哪吒,动物样的孙悟空,可怜的七仙女等
                  4.没有地域光环,比如福建的妈祖,哪吒(统战作用 ) ,广东喜欢的观音等
                  5.没有少民光环,基本上算成汉族的神,是不会被尊重的
                  6.没有先祖光环,比如炎黄,女娲,西王母,伏羲等
                  16-26的年龄,最小的形象都是成人男性形象,没有卖惨资格。
                  和大众心目中的封建帝王代表玉帝有出名的小说关系设定。
                  所以二郎神没有人话舆论优势,是邪恶的统治阶级,
                  所以作为我国重要建筑之一的都江堰,在2000年左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没有二郎神的参与) 以后,
                  还能复祭二郎神,同时备受无神论群体的指责,可见该地区已经很努力了


                  IP属地:安徽10楼2019-09-17 23:11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14楼2019-09-17 23:34
                    回复
                      多次河蟹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17 23:35
                      回复
                        历史,地域,先祖,还是有的,这些光环,不过是湮灭在古代,只存于古文了。


                        16楼2019-09-18 01:45
                        收起回复
                          1,4,6z 在古代还是有的。古文里显现出来的还是很强的,当年


                          17楼2019-09-18 01:49
                          收起回复
                            第八次血食之变,是2004年为发展旅游,满足广大游客特别是女游客崇拜少年英俊的二郎神的愿望,又将二郎神像重新置于大殿主神位置,而将李冰还原塑于后殿配享。
                            这个理由好好笑,但很对了,我就是喜欢他少年英雄。这个时间节点也很巧了,正是央视拍摄《宝莲灯》的那年。这部电视剧算是给二郎神找回了很多好感


                            IP属地:上海18楼2019-09-20 08: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