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4,565贴子:285,750
  • 4回复贴,共1

太极拳的历史转折与太平天国革命(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新方
四、寥居洿处
《墓表》云:“君独深自逊辟,寥居洿处,以泽其躬,而养其亲,卒报其才略,一无所施以没。噫,可悲也夫!”《墓表》的作者王树楠,字晋卿,清末河北新城人,以诗文名。这段文字从字面上看,好像作者只是为武禹襄的才略没有得到发挥而感慨,而对他致力于太极拳并不理解,不屑一提。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化“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老子·第七章》)之开创精神的生动写照,特别是“寥居洿处”四个字,此地此景此情,人杰地灵,难怪上善若水的太极拳会生于此地,也许正是作者对武禹襄“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之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有意将太极拳之事隐去。即使在后来的太极拳史学家的笔下,往往只注意到了武禹襄在太极拳理论建设上的成就,而忽视了他在拳术、打手、器械、功法的创造和传播等具体实践活动方面的突出贡献。然而,“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魏源集·默觚上·学篇一》),都是因为武禹襄“寥居洿处”,不希望引起时人和后人的关注而已,惟大英雄能如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8-23 16:13回复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第六十七章》),在中国文化史上,凡以复古、托古而名者,实际上大多都是改革创新,这正是千秋事业之开创者的雄才大略,成功不必由己,实至何须名归! 孔子是古今公认的儒学开创者,而他却说自己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范仲淹,明代的归有光等之提倡古文,明末张溥、张采的复社,清代的桐城派古文,都是但开风气不为先,藉复古之名,而行改革创新之实。明乎此,则太极拳之最早起源弄不清楚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太极拳家看一切武术都是太极拳,无非是太极技术含量的多少而已。但毫无疑问,“太极拳”这个名称的出现,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之历史转变,从武禹襄发现王宗岳拳论开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8-23 16:15
    回复
      武禹襄《太极拳解》说:“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这是太极拳术的技击秘诀,同时也是太极拳事业的发展战略。在太极拳的理论建设上,前有王宗岳,后有李亦畬、李启轩;在太极拳的传承上,前有陈清平、陈长兴,后有李亦畬、李启轩、杨班侯;在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上,前有杨禄禅,后有李亦畬、李启轩、杨班侯。然而,先武禹襄而太极拳者,非武禹襄无以明;后武禹襄而太极拳者,非武禹襄无以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8-23 16:16
      回复
        众所周知,对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杨禄禅祖孙三代贡献最大,而杨禄禅父子到北京教拳,是由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荐的,且杨禄禅之子“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另据贾朴《〈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简注一一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史料之一》,最早把太极拳传入北京的是武禹襄:“道光、咸丰间,武禹襄常与北京会友、万盛等镖局局首来往,切磋拳艺……这是太极拳第一次传入北京。后于1854年,汝清又荐杨禄禅进京,从此,太极拳逐渐向全国推广”。由此可见,武禹襄不公教拳,并不是碍于知识分子的身份,而是为了有更多的太极拳家出来教拳,这样才能使太极拳事业发展得更快。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8-23 16:17
        回复
          这从武禹襄之后代和传人的著述中,也同样可以得到诠释。武禹襄之孙武莱绪《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云:武禹襄“有子五人……孙十五人……多攻文学,未深习是术。得其术者,惟李王姑之子经纶、承纶兄弟也”。而李启轩(承纶)之孙李福荫在《廉让堂太极拳谱·后序》中也说:“本邑郝和、清河葛福来,均从先伯祖学;南宫马静波、清河葛顺成,均从先祖学”,并有“福荫之工夫未到”等语,也是对武禹襄“寥居洿处”的很好诠释。武禹襄在仕途上如此,在学术上也是如此,他的后代和传人也是如此。(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8-23 16: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