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381,609贴子:87,267,939
第十二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8-21 21:26回复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前往隆中拜访卧龙诸葛亮,经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
    一、依附刘表
    A·刘备和刘表的关系
    刘表为荆州刺史,白手起家,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控荆州,将荆州治理的井井有条,但为人内宽外忌,色厉内荏,不能任用有才之人,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尤其是官渡之战中保持中立,为求自保而坐观天下之变,目光短浅,被毛主席评价为“虚有其表”。
    a·论关系,二人是互称兄弟(刘表比刘备大22岁)。
    当时刘备屡败于北方,慕投刘表,刘表为刘备投靠对象,遂互称兄弟。
    b·论血缘,二人均是汉室宗亲。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属于刘邦的第27代子孙(另外《典略》则称刘备是临邑侯枝属)。
    刘表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
    c·论待遇,刘表表面上是把刘备奉为上宾(“以上宾礼待之”),暗地刘表提防刘备,对刘备有猜忌之心,(“表疑其心,阴御之。”)
    d·刘表厚相结待,却没有重用刘备,只安排他驻扎新野,成为自己的北藩。
    刘表和袁绍的性格多有相似之处,内宽而外忌,色厉而内荏;由于刘表的性格缺陷,对刘备多有防备之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8-21 21:29
    收起回复
      B·火烧博望坡的主人公是刘备
      注:《三国演义》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将火烧博望坡的主人公换成了诸葛亮;另外火烧新野属于杜撰情节,不见于正史。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起兵讨伐刘备,刘备兵败依附刘表。刘表打算收留刘备,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并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
      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刘表拨发人马给刘备,派遣刘备驻屯于南阳新野。
      刘备为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当时荆州豪杰多有归附,这更引起了刘表的猜疑,于是刘表暗地里提防刘备。
      ①《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偷袭曹操的大后方,准备奇袭许都,于是令刘备领军出击,刘备领军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中原安全。
      事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选择将阵线后撤,选择在博望坡与曹军对峙。
      刘备刻意派出少量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佯装败北,设计烧毁自己的营寨,制造了一出无力再战的假象,成功诱使夏侯惇追击。当夏侯惇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早已埋下伏兵,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
      与此同时,作为后援的李典率军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经此一战刘备由于兵力太少,最终选择了退兵。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柳城,刘备劝说刘表再袭许都,刘表不纳其言,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
      当时的刘表开始采用自守政策:
      a·在军阀混战中刘表始终保持中立,为求自保而坐观天下之变 ,已无心北伐曹操。
      b·博望之战后,刘表不再向东汉政府交纳税收
      c·采取自守,使得荆州一带免于战火。
      d·为荆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8-21 21:29
      回复
        C·跃马过檀溪确有记载
        《襄阳县志》:汉先主(刘备)屯樊城,刘表请先主宴会,蒯越、蔡瑁因会取(谋杀)先主。先主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先主曰:‘的卢可努力’!乃一跃三丈,遂得过。
        根据县志记载: 襄阳本地豪强蒯越、蔡瑁料刘备他日必成气候,在一次刘表宴请刘备之时,预谋刺杀刘备。
        宴会上,刘备闻讯慌忙逃出,跑出西门,却被檀溪鸭湖所阻,眼见追兵即至,刘备向自己的坐骑大呼:“的卢可努力!”
        的卢马受惊后,一跃三丈,飞跃檀溪鸭湖。
        另外《相马经》记载:“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的卢就符合这类马的特点:额头上有白点,眼睛下有泪槽,这种马的面相不好,此马妨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8-21 21:30
        收起回复
          二、三顾茅庐
          A·三顾茅庐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建安六年(201年),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信义著于四海的原因,前往投奔,刘备非常器重徐庶。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
          另外,三顾茅庐也得到了诸葛亮《出师表》的验证: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根据《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却有另一个扯淡的说法: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两本史书中都说诸葛亮是在刘备屯樊城时,自己毛遂自荐,主动去找刘备。当时刘备因为跟诸葛亮不熟悉,又因为诸葛亮年少,所以,轻视诸葛亮,就把诸葛亮当做普通的书生对待。
          裴松之对这两本书的说法觉得不可思议:“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但是并没有去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根据这两本书的后续记载是:经过徐庶推荐,刘备开始觉得诸葛亮是个人才了。从而采纳了诸葛亮先前的建议,“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8-21 21:30
          回复
            颖州是个好地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8-21 21:30
            收起回复
              B·分析诸葛亮的隆中决策
              隆中三策:
              a·取荆州为家,夺兵家必争之地
              b·于益州奠定基业,成就霸业,三分天下而得其一。
              c·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进取天下,复兴汉室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曹操当时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当时却没有什么优势,还不足以和曹操争锋,这种情况下要避其锋芒。
              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民心归附,人尽其才,这种情况下对东吴只能作为外援。
              ③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
              益州“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
              刘表、刘璋两大集团的弱点就是不能守住自己的地盘,另外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夺取荆、益二州的计划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④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夺取荆、益之后,对内应当修明内政,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对外应当联孙抗曹,使曹操腹背受敌。
              等到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益州之军队攻打秦川。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主席曾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占领汉中后,刘备就要同时经营汉中、益州、荆州三个地方,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三分兵力”。
              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分兵两路的荆、益两州相距千里,中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以三国时期的通讯条件,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使得原本准备两军夹击形成掎角之势的想法,成为了自己主动削弱实力的败棋。
              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之所以有兵分三路的的说法,主要是借鉴了刘邦当年得天下出秦川,刘秀中兴汉室,攻洛阳。只不过这两人一统天下的道路与刘备的处境不同,决不可同日而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8-21 21:32
              回复
                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徐母被曹操掳获,徐庶向刘备辞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段史料交代了徐庶离开刘备的理由是因为刘备逃亡时曹军将徐母抓走了。
                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千古佳话。
                《魏略》:初平中,中州兵起,(徐庶)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而这段史料没有交代徐庶母亲被曹军劫走之事,只是说徐庶和石韬(石广元)在诸葛亮跟随刘备后,选择投靠曹操,并且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
                严格得来讲,徐庶是魏势力角色,而经过艺术的加工,徐庶总是被作为蜀势力角色来看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8-21 21:32
                回复
                  戏志才老师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8-21 22:00
                  收起回复
                    刘表不行啊。三国演义说刘表去世之前想将荆州交付于刘备,难道又是假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9-08-21 22:53
                    收起回复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8-22 00:35
                      收起回复
                        后排仰望大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8-22 06:02
                        收起回复
                          来了来了,等等这不是我想要的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8-22 13:34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8-22 13: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