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索吧 关注:263贴子:1,150
  • 14回复贴,共1

【内心剖析】生活随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智力有高低,学品分上下。高手没有理由,更没有必要听从与接纳来自于低手的规劝以及警告。当然,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这里提到的所谓品味与眼光的高低,一般而言不是全序结构,而是偏序;而且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高明程度的不可预测或不可总结性,在这件事上张三也许比李四高明,但是在另一件事上张三就不如李四。但是在本文中我们不关心这种随机性或偶然性,而关注的是从大量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可科学地诠释性的规律。首先建立一个模型,并且为变量赋值,给抽象的函数某种特定的解释,提出某个假设,并同时建立备择假设,然后去验证原假设,或者拒绝。偏序集存在某个非空非平凡全序子集,这个子集至少有两个点,一个点是高手,另一个是低手。高手可以自由地揣摩与理解低手的所思所行,但是低手无法预料,同样也无法理解高手的一切言行。


1楼2019-08-10 00:46回复
    低手们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相互模仿,实质上是在相互污染,平庸丑恶的想法像流感病毒一样传播并且复制。于志成先生将这些鼠目寸光的人轻蔑地称作“土著人”,在我看来这个词形容他们还不够贴切,更合适的词语是“原始人”或者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术语“达士曼”(das Man)。
    不结婚怎么了,不生孩子怎么了?翻翻统计调查表,近几十年,高智商高素质高眼光的人都是要么丁克要么单身,反而是不认识字、没什么文化的大老粗,像老mu猪一样,生了一窝又一窝,养不起那么多甚至还要送人。中国在汉朝与唐朝经济达到世界顶峰,为什么如今却反而人均变穷,就是因为人太多!为什么房子那么贵,就是因为人多!为什么找工作那么难,就是因为人多!要不是四十年前出了政策,一家只生一个娃,你们还会更穷的!
    没找工作怎么了,不挣钱怎么了,啃老怎么了?他啃你家大米了?你管得着么?而且,调教与驯化达士曼,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这种伟大而又高尚的精神事业,不是尔等鼠辈有生之年能够参透领略的!


    2楼2019-08-10 01:19
    回复
      2025-09-26 22:34: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考上博士又能说明怎样,名牌大学又怎样?竟然还问我十年前你是怎么跟我说的?为什么你说的一定是对的呢,为什么你说的适用于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的方法,就一定也适用我呢?如果我是那万分之一的例外又该怎么论说?既然都是学数学的人,知道数学讲求严谨,任何的判断都必须给出证明。唯独“研究数学也好,哲学也罢,只要是学术研究,都必须考研,不考研还想发展没有任何可能性”这句话,没有人给出证明,也没有人能够证明,只不过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想,害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使他们沉沦堕落为达士曼。
      普通人难道高中都没毕业辍学在家自学多年的人,就一定比名校的博士毕业生差?二十年太久,十年以后咱们再看看,如果到时候达士曼输了,又该怎么解释?


      3楼2019-08-10 01:21
      回复
        达士曼们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拿对方父母说事,道德绑架:“你不为你自己想想,难道也不为你年迈的父母想一想?人不能太自私了啊。他们看到你找了工作,挣了钱,能够养活自己,当然也高兴。你不找工作,他们难道不会伤心难过?”
        父母对子女的保护与操心,是一种先天性的本能,他们并不管子女是否需要这种考虑。不需要、不必要的忧虑,就是多余,就是画蛇添足,就是打扰,就是搞破坏。父与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自己的生活当然是自己做主,别人的话,可以当做一种参考,也可以不参考。相同内容的言论,只说一遍,不能翻来覆去反复说,正所谓话说三遍淡如水。父母去干涉子女是否找工作,是否结婚生子,其实是侵犯了其生活自主权。你说:“找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父母就会快乐、欢喜;不找工作,不结婚,我快乐,但是我的父母不快乐,为了父母快乐,我宁愿委屈自己,去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且,不仅是我,任何人都应该这样,你也应该满足你的父母对你的期望,于志成也应该满足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表面看似有情有义、舍小为大、勇于担责,实则内心黑暗、灵魂扭曲、人格丑陋。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是稀缺的,既然是稀缺的资源,得到就必须付出代价,无论是花费了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的产品,比如商店出售的一块奶油蛋糕,还是偶然的、抽象的突如其来的短暂快乐,比如多年不见的老友与你重逢后的热烈拥抱与关心问候。得到奶油蛋糕需要付出的代价是money,而得到友情的代价是你也要给对方付出等量的关心,否则下次就会失去。话说回来,父母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美好感受,快乐了,舒服了,却没有付出任何成本。也许有人会说,生你养你,供你读书读到22岁,还不够?是的,没错。但是这换来的只是他们老了,牙齿掉光了,走不动了,子女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给他们寄生活费,换不来子女一辈子委曲求全按照他们的意愿和设计去生活。


        4楼2019-08-10 01:51
        收起回复
          父母为子女操劳忧虑本来应该要在实际上起到正向引导和帮助的功效,而不该是一种不追求实际效用的美学意义上的纯粹心理感受,如果是后者,把他们的快乐和虚荣建立在子女对其正当需要的压抑和牺牲之上,那这样的人也不配为人父为人母。


          5楼2019-08-11 01:25
          回复
            子女年幼时,缺乏生活常识与专业经验,自然需要听取父母的各种警告与训练,如果不听从,父母免不了拳脚相加、棍棒伺候,因为父母作为个体,面临着教育与监护的责任,如果对子女的错误行为不管不问,是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一旦子女接近成年,渐渐具备了法律意义上的行为责任能力,那么父母的强制管教的权力就逐渐减弱。开明的父母都是冷眼旁观,而不是处处干涉。子女主动来请教,那么就谈谈心,没主动问,也不必唠叨太多。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什么一定要为了追求一种大权在握的快感,把关系搞得一团糟呢?


            6楼2019-08-11 01:32
            回复
              读过一点海德格尔的人都知道,“人”与“其它物体”的最本质区别就是,“人”能够思考与追问,而“其它物体”则不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凝聚了某种不一样的东西,叫做“精神财富”。作为动物,黑猩猩已经很接近人类了,但还是无法像人那样缜密连贯地思考与追问,所以它是一种低级的存在物。常常听到新闻报道某某神童接连跳级,12岁考上大学。这样的人就比普通人具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当然也有些像方仲永一样,成年后埋没在庸人堆中了,浪费了自己的精神财富。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人,比如张三、李四,假设张三比李四的智力高,张三作为人才更有价值,因为他的精神财富更多。也许是他的胎教很好,也许是把他养大所用的营养配方得当,也许是从小到大的学习方法与众不同,也许是比别人浪费的时间少,比如无意义的派对、重复性的家务之类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潜在能力可以随时发挥。有些情形下,这种潜能可以在当下即时转化为金钱这种世俗的财富,但更多的时候并不能。


              7楼2019-08-11 01:56
              回复
                区分人的世界中的三种价值(而非自然界的价值):即时快感、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第一种,已经接近于财富,但还不是财富,而是拟财富。是一种扬弃了本体实在的纯符号,虽然为人类提供了某种便捷,是三种价值中最不重要的一种。比如被别人无故夸奖的兴奋快感,又比如水中月、镜中花、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
                第二种,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经济品-货币”系统,供给有限,而且凝结了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品。虽然货币也是符号,但此符号的对应物与符号本身同时存在,并不像第一种价值那样扬弃了本体。
                第三种,最复杂也最难理解,尤其是第三种与第二种的差集,即不能转化为钱的那种精神财富。


                8楼2019-08-11 02:15
                回复
                  2025-09-26 22:28: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萌新一脸懵


                  IP属地:湖南9楼2020-01-22 18:55
                  回复
                    我有办法让你出国读研,不用读语言,去正规大学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2-03 03: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