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技术吧 关注:18贴子:244
  • 20回复贴,共1

奇迹般的土星-V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略说说神迹般土星-V的趣事
美国在1967年至1968年之交向世界宣布月球火箭“土星-5”的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火箭它的高度与阿波罗船一起组装,大约110.7米(一栋40层楼的住宅);据美国宇航局称,起始重量为2,700至3,800吨,可以将重达130吨的有效载荷送到地球低轨道,或将近45吨重送到近月轨道。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IP属地:广东1楼2019-08-04 17:46回复
    土星-5火箭的实际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土星-5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在1968年4月4日结束时火箭测试仍然失败。根据NASA的说法,土星-5型火箭只通过了两次无人驾驶飞行试验,而且最后的第二次试验(1968年4月4日)是没有成功的。
    然后就是神迹般的在没有进一步的无人发射测试,该船被装在发射台上,从1968年12月到1973年5月,它进行了11次成功载人的发射。(这类似“长五”现在的情况,成功一次失败一次,下一次就直接上人发射了,这种操作有违科学规律的)
    当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火箭屡创神迹时,米弟却将剩下的3枚当时价值12亿米刀的“土星-5”火箭彻底抛弃,扔到航天博物馆任由风吹日晒。
    对土星-5火箭第一级强大的F-1发动机也彻底抛弃,阿波罗任务结束以来,它再没有被用于任何米国的火箭或导弹,也没有在它的基础上改进和升级。而形成明显对照的是1988年,也就是土星5号首次飞行近20年后,苏联成功制造出一枚载荷大致与它相当的“能源”火箭,即使苏联解体以Energia为基础的技术至今仍在使用。RD-170是俄国继“能源”后发展起来的发动机,之后不断有后续升级的改进型号,RD-171,RD-180。可是米弟放弃其强大的F-1发动机的进一步改进升级研发,反而买落后至少20年的俄国RD-180火箭发动机,显而易见是不符合逻辑的。
    还有,在美国没有像苏联一样解体,能源火箭项目破产。美国没有分裂,NASA正常运作,科学和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并且前苏联的数万名专家投奔到美国工作。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在重型火箭生产发动机领域反而要利用苏联取得的成就呢?不要说什么俄国火箭发动机造价便宜这种话,如果俄国火箭发动机没有其先进性和稳定性,就算白送给米弟米弟也是不会要的,什么时候看过米弟卖俄国的航空发动机或者汽车发动机了,所以这个勃论难以解释。


    IP属地:广东2楼2019-08-04 17:47
    回复
      再使用土星-5火箭的一些解释是:
      nasa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在超过他们习以为常的20吨的卫星上。一个神奇的解释。要知道国际空间站的三个模块合在一起,总质量约为53吨,要是用土星-5的话,一举可以把整个国际空间站发射上天,如果空间站是整体的话,能减少对接节点的数量,结构既简单又提高设备可靠性。
      “土星-5”的制造和使用维护非常昂贵,发射台上的土星-5火箭运行费用一天耗资20万美元。为了发射国际空间站的三个模块,使用了两枚质子火箭和一架航天飞机。根据公布的数据,它们的总成本与土星-5的成本大致相同,却把已经造出来价值12亿美元的三枚火箭扔到博物馆任凭风吹日晒。


      IP属地:广东3楼2019-08-04 17:48
      回复
        美国宇航局安全检查员托马斯·巴隆的可疑死亡,美国宇航局安全检查员托马斯·巴隆的可疑死亡,托马斯·巴伦在国会作证时说,阿波罗太空计划存在许多严重问题,这一问题一片混乱,并可能通过说服国会停止阿波罗计划来对其结束构成威胁。在作证一周后,他被发现死在车上,他的妻子和继女也同时在火车轨上被火车撞死。他们被裁定为自杀。这不是太奇怪吗?为什么一个男人无端会和家人一起在火车轨道停车自杀,他编写的报告消失了从未被发现


        IP属地:广东4楼2019-08-04 17:48
        回复
          土星5 n可能的有效载荷在轨道(427h439h 50度)不超过〜60吨。


          IP属地:广东5楼2019-08-04 17:49
          回复


            IP属地:广东6楼2019-08-04 17:49
            回复



              IP属地:广东7楼2019-08-04 17:50
              收起回复
                当年及很长一段时间內,没有液体发动机具有与传奇F-1相同的特性。航天飞机助推器虽然功能更强大,但它们是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开发的独立分支,很难说F-1的技术对它而言可以借鉴到很多东西。让专家们就这个问题说-涡轮喷气发动机液体滑行道技术的适用性如何。RS-25,使用了40年,比传说中的F-1弱四倍。土星上的5架F-1将141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而用一台发动机只能发射20到25吨的载荷,目前已经可以应用。特别是考虑到生产量更大,这些引擎越便宜。因此,童话故事和借口“不需要”这种引擎是山姆大叔为阿波罗登月信徒准备的。


                IP属地:广东9楼2019-10-25 15:39
                回复
                  都是我个人的疑惑,和军版朋友分享。如果我什么地方错了,敬请指出,一句话的谩骂就不需要了。
                    两个主题, 第一是美国政府没人性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看中国的登月计划 分几步走啊?
                    先离开地球,绕地飞行,载人绕地飞行,飞临月球,绕月飞行,月面软着陆,月面着陆后返回,载人登月。
                    这里最关键的是后三步。可以这么讲吧,任何智力OK的人如果准备登月,他一定会试试1上的去吗,2 回的来吗? 一切测试妥当,有很大把握了(不说6个9的把握,也要八九不离十了吧),才敢真人登月吧。
                    好了,看看美国阿波罗登月:
                    阿波罗7号,是阿波罗计划中首次发射的载人任务, 无登月舱
                    阿波罗8号,原计划首次使用登月舱,因技术故障放弃,但是将指令/服务舱一直开到月球
                    阿波罗9号,在地球轨道中测试了登月舱,登月舱在地球轨道中正常运行,证明了其独自飞行的能力并重新与指令/服务舱对接
                    阿波罗10号,在测试中,登月舱离月球表面仅15.6千米, 有意思的是登月舱的起飞部分目前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飞行,它是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登月舱中唯一仍然完整的起飞部分。
                    阿波罗11,乌拉,胳膊粗的一小步一大步了。
                    到这里朋友们看出什么了?好像美国人在宇航员登陆月球前从来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从月球表面返航实验啊。是我资料漏看了?或者哪位朋友可以指出在哪一次阿波罗计划中真正完整的测试了降落舱降落月球表面,返回月球轨道,和指令舱对接,这一完整而且生死攸关绝无省略道理的实验?
                    没有做这个实验就让宇航员玩儿真的,这很像神风队员刚学会开飞机就和美帝拼命去了,不是吗?耳边响起了那首歌,ONE WAY TICKET, ONE WAY TICKET ….
                    联想到阿波罗1号一次例行测试,三名宇航员15秒内全部不幸遇难,什么测试一定要三个价值西周青铜器的宇航员钻进去做测试物品啊。更奇怪的是没有弄清着火的确切原因,只是推测,导线发生短路,加上阿波罗指令舱内使用的百分之百氧气。。。也许是巧上加巧吧,肯尼迪总统跟那三个宇航员讲,你们介个还算好了,打死我的那一个子弹更神奇。
                    再一个就是范艾伦辐射带的问题,这个辐射带在60年代初就发现并以发现者命名。在那个时候科学家就已经知道这个辐射带对人体的巨大潜在威胁。但是美国政府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辐射带,所有宇航员就这样来去两次穿越了,以后好像也没听说有什么事情。够生猛的。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网友的计算,说是通过这个辐射带的时间在50几分钟,累计辐射量不足以致命,等等。我没有演算过,也不是很熟悉放射线方面的知识。可是NASA最近发射了两颗卫星专门研究范艾伦辐射带,啥意思啊?
                    所以我说那个时候的美国政府和NASA不顾宇航员的性命安危,和中国政府航天部比起来,太没人性了。
                    第二个主题,我严重怀疑美国登月造假了
                    关于怀疑的地方,已经有很多陈述了,也有很多网友提出证据解释来证明美国政府没有造假。我不否认有很多的质疑都被很科学正确的解释了。我只是个人倾向于严重怀疑。对我来讲,让我难以理解的是空间姿态微调正,和反推悬停技术。理论本身很简单,但是在那个年代就能达到那个精度要求了吗?
                    我搞过几年的卫星姿态调整与控制,深深知道它的难度。要求大功率卫星天线的近似不间断的测距,复杂的计算机软件的实时计算和大数据量的处理能力,精确的姿态调整火箭的喷火力度和时长。这里的关键是计算机的实时计算啊。想想看,如果你不能在得知你的航天器现在在哪里,哪个方向(矢量),线速度,角速度,等等,实时得出调姿所需的一系列指令,等你手算出来的时候,要求的姿态调整火箭(6到8个)点火的力度和时长就不对了。这个航天飞行可就令人捏一把汗了。
                    先插一句,一个彻头彻尾,没有什么真实信息的谎言是最容易被戳穿的。什么样的谎言最难被戳穿? 或者说是高明的谎言。就是韦小宝似的谎言。那就是基本都是真的,但关键的地方撒谎了。
                    好了,现在我来说一下我猜的阿波罗登月的过程吧。
                    宇航员坐着土星V上天了,实况转播了,登月舱在这宇航员飞到了月球轨道并且绕月飞行了。整个过程都在实况转播,或者在万众瞩目之下。宇航员在飞向月球的指令舱里拍照,留影,电视转播,微笑,啦啦啦啦。。。像是要回娘家一样,太快乐了。
                    刚离开地球大气层不远,两种可能性出现了:指令舱和轨道舱在一起继续向月球飞去;两者分离了。轨道舱继续前进,指令舱返回地面了。这两种情况在我的猜测中相差不大,我选择前者吧。
                    到了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录像,转播,全世界观看,收听。。。
                    然后两舱分离,登月舱缓缓的落了下去,然后呢,如果这个时候指令舱还在月球轨道上,OK,继续表演。人们实况的看到了指令舱中的宇航员遥测登月舱的降落。
                    然后呢,登月舱落月后月球上的活动就可以由好莱坞完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以看到宇航员登上土星V,在指令舱中,绕月飞行的一切录像,通话,等等。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了?登月舱的降落。如果这个时候好莱坞插播进来,你是分辨不出来的。
                    宇航员在月球上走路啊,跑啊,飚车啊,那些人是谁啊?NASA说是某某,你没办法确认的,因为他们穿着宇航服带着头盔啊。所以尽管你确实看到胳膊粗上了土星V进了指令舱,飞到月球了,还说话了,什么一小步一大步,而且还有千千万万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爱好者在监听跟踪。到这里一切都是真的。休斯顿宇航控制中心和阿波罗上的通讯和视频传输也是真的。所以即使有人怀疑实况转播啊,音频音质啊,图像传输啊,等等,都没有问题的,可以科学完美解释的。因为这些给人民大众看的都是真的。话说会来,我要是导演这出戏,也绝不会在这里造假啊。
                    因为没有人能过看出来那个月球上的大公兔子是不是胳膊粗,你,还有所有看转播的人就只能认为那几个人就是NASA说的那几个宇航员了。这既是人类的惯性思维,也是顺理成章的吗,那几个宇航员到了月球轨道了,然后他们就登上去了,然后就回来了。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只是在于我们所有的人类站在月球上的信息都是来自于NASA, 没有任何第三方或者哪怕是NASA自己的过硬的证据。
                    因为没人能够确认在月球轨道上绕行的胳膊粗确实也是那个实况转播中又蹦又跳的同一个人,太好了,好莱坞的插播(地球上的表演)就可以完美的糊弄全世界了。这样做有三个最大的好处,跳过了最难的人类登月,登月后的生命保障系统,和返回,还可以打击苏联的信心。
                    然后呢,返回舱根本没有返回月球轨道。起飞的动作录像转播了。然后飞到哪里去了就不知道了。但是到哪里已经不重要了,轨道对接也不重要了。因为根本没有人在登月舱中。从返回舱点火升空后到返回地球,就没有实况转播了。也没人关心返回舱在那里,对接成功不?
                    这后面一切又真实了。指令舱直接返回地球。绕地飞行,进入大气层,大开降落伞,坠入大海,直升机捞救,等等,全世界都电视直播看到了。
                    随便别人怎么怀疑,只要登月部分做的像,没有宇航员说,那么即使有20万工程师参加,数百数千的机构公司参与,那又怎样?只要几个人就可以控制转播中好莱坞从哪里插播了。
                    好莱坞也不是傻子,顶级顾问专家肯定有,月球上应该是什么样子,该做的功课都做了。就凭你我那点月球知识是很难找出哪里不对劲的。 能解释的解释,解释不了的就不回应呗。
                    如果我是指挥造假的导演,就这么做了,外人怎么看出来啊?
                    换一句话说,只要没内鬼,不怕外人叫翻天。


                  IP属地:广东10楼2019-12-18 09: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