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军用手枪 Mauser Military Pistol)又称毛瑟M1896手枪(欧洲多称C96手枪)。该枪据说最早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闲暇设计出来的。19世纪末,半自动手枪刚刚兴起,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采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装备,毛瑟当然对这支手枪寄以厚望(从“军用手枪”这个命名就可见一斑),然而事与愿违,直到1939年毛瑟兵工厂停产毛瑟军用手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正式将毛瑟军用手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毛瑟军用手枪的生产前后持续了40年,毛瑟兵工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支各式各样的型号,其中估计有一半都卖到了中国,因此可以说只有在中国才将这支武器的战术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毛瑟军用手枪有盒子炮、匣枪、驳
(卜)壳枪、自来得手枪等不同的称谓。一般民间叫“盒子炮”、“驳壳枪”的居多。驳壳枪从民国初年起,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军队中的主流手枪,甚至民间的各路草莽英雄,也都以拥有一支壳枪为荣。需要指出的是,“自来得手枪”一词,早期北洋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就已正式使用,如《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二卷记载:“民国元年(1911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 Carlowitz&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枪弹五百粒
为什么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这么流行?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揣测当时国人的心理:
外观上看,毛瑟军用手枪是一支大型手枪,给人的感觉就是威力大。当时中国没有人探讨枪弹停止作用、枪口动能、侵彻力等课题,但与其他各型手枪,尤其是小型自卫手枪相比,直觉上就给人威力十足的印象,因此冠以“盒子炮”的称呼。容弹量大。毛瑟军用手枪一般采用10发装弹匣,毛瑟速射型手枪甚至使用20发弹匣。当时的各型枪械,包括步枪在内,很少有超过8发的,毛瑟军用手枪可谓独步江湖。装弹量越大越好,应是一般人共同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