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吧 关注:363贴子:2,945
  • 5回复贴,共1

将 军 魂 ——麦铁杖传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天晓月 南雄作协 2015-12-16
作者:李迅,男,广东省作协理事、国家二级作家,现供职于韶关日报副刊中心。
“神行太保”是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戴宗的绰号,他以行走如飞的绝技,坐上了梁山108个好汉的铁交椅。
如果说“神行太保”戴宗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形象,那么隋唐十三位猛将之一的麦铁杖,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历史人物。
据传,麦铁杖“能开五石之弓,日行五百里”,是一位“出入千军万马之中,如过无人之境”的右屯卫大将军。
更值得自豪的是,麦铁杖的在出生地就在粤北南雄百顺。
这在里,让我们重温这位隋唐“神行太保”的传奇故事。


IP属地:广东1楼2019-04-22 09:39回复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突厥兵犯中原边界,隋文帝发兵征讨,仍以杨素为统帅领兵出征。杨素在此时忘不了当年与他征战的麦铁杖,便向隋文帝恳求要麦铁杖前来京师,共同征讨突厥。
    其实,隋文帝也忘不了那个不想当官、只要一天有三斗三升三合麦子的麦铁杖,于是隋文帝下旨召麦铁杖进京,授车骑将军,随杨素北征突厥。
    麦铁杖接圣旨后,即刻从家乡起程,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城,他不为车骑将军这个官职,他只想为国家尽一点力,特别是北方的突厥人想进犯中原,麦铁杖是受皇恩的,消灭突厥是重中之重。
    麦铁杖来到京城后,没有稍事休息,马上随杨素出征。他作战还是那样不要命,一支铁杖挥舞得如同流星奔月,谁碰上他的铁杖,十有八九要命赴黄泉。突厥军队只要一见到那支飞舞的大铁杖就会魂飞魄散,呼天抢地,逃之夭夭。
    麦铁杖跟随杨素北征突厥,每战皆捷,班师回朝。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其儿子杨广即位,称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没多久,天下大乱起来,内城中不少大臣背叛隋朝而声讨杨广。其中杨氏家族中的朝内大臣杨谅势力最大,反对杨广最为卖力,杨广命令杨素出征讨伐,于是麦铁杖随杨素征讨杨谅。
    没多久,杨素荡平杨谅叛乱,麦铁杖也因战功显赫而进位柱国。不久调任莱州刺史,没多久转任汝南太守。后麦铁杖晋升为右屯卫大将军。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高丽国反对中国称臣,进犯中国。隋炀帝大怒,发兵进剿高丽国,由隋炀帝御驾亲征,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向高丽杀将过去……
    其年,麦铁杖年过花甲,但他精神抖擞,披甲上马,雄风不减当年。其时, 杨素早已做古,隋炀帝便命麦铁杖为正印先锋,麦铁杖领先锋印之后,率兵在前,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遇敌迎战,一路上旗开得胜,势如破竹。
    当时,高丽国毕竟兵强将广,麦铁杖率兵连破几阵后,高丽国的强将出现了,麦铁杖与其连战几阵,双方虽说打了个不分胜负,但高丽国凭着熟悉地形、有后援力量的优势,将麦铁杖军队阻于河岸。
    麦铁杖也知此次出征高丽,肯定凶多吉少,但他身为隋朝大将,不能坐视旁 观,唯有英勇杀敌以报效祖国。他在上阵之前就同他的儿子说:“为父自知此次 出征高丽必死无疑,但大丈夫应以报国为重,何况我深受国恩、就应以死报国, 为父死后,汝等须切记人生在世,当以忠孝节义为上,否则,非我麦氏子孙!” 言出九鼎,可见麦铁杖为国之忠烈。
    隋炀帝杨广见久攻高丽不下,难免心生烦恼,他下旨要尽快荡平高丽,早日 班师回朝。但当时之战局是敌我双方以一河为界,要想设法弄到大量船只方能渡河。无奈之下,麦铁杖下令军队在河上搭架浮桥至对岸。
    当夜,隋军连夜在河上搭架浮桥,敌军夜间休息不知隋军架桥,没有出兵干预,故隋军架浮桥向前不断延伸。天亮之后,浮桥离对岸还有数丈之远,此时敌军已发现隋军正在架桥,便调集兵力到河岸,万箭齐发,不少隋军中箭落水,鲜血染红江面……
    麦铁杖见此情景,大吼一声,纵身跳进河里,在齐腰深的水中冒着箭雨前 进,到了岸边,他又大吼一声,纵身一跃,跃到岸上与敌军决斗。
    此时,麦铁杖的铁杖舞得快如流星,只听到杀字喊出,就有高丽将士脑袋开花。高丽将士死了一批,又一批涌了上来,将麦铁杖团团围住。
    面对如此困境,麦铁杖将生死置之度外,仍然沉着应战,横陈在他身边的尸体堆成一座小山……
    麦铁杖的两员大将孟金义、钱士雄深受老将军的英勇无畏所感染,也奋不顾身地杀了过来,三员大将在高丽军中拼死奋战,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
    然而,敌军的弓箭齐发,隋军只有用盾牌抵挡,而浮桥不能继续延伸,后面的将士上不来,只有麦铁杖、孟金义、钱士三员大将在与敌军血战……
    激战中,孟、钱二将先被敌军弓箭射中,死于非命。
    麦铁杖在激战中,也被敌军利戟刺中,鲜血从他身上喷溅而出,麦铁杖从容不迫地拔出刺在身上的其中一根利戟,反手将刺伤他的三个敌军逐一刺死。
    他因受伤过重,流血过多,体力不支而缓缓地倒下。这位南征北战的老将军为了他的祖国大业,战死沙场。鲜血染红了他身下的土地和战袍,他灰白的胡须在战后的凄风中飘拂……
    死后,他还怒目圆睁。
    在浮桥上督战的隋炀帝目睹了麦铁杖英勇战死的全过程,泪水夺眶而出,他不禁痛心疾首地大声哀呼:“麦老将军全身为国,朕有亏于你啊!”
    事后,隋炀帝命令部下将麦铁杖尸体厚柩运回建康。
    隋炀帝回京之后,传旨追封麦铁杖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为“武烈”。麦铁杖的三个儿子也得到了封赐:长子孟才授为光禄大夫、次子仲才、三子季才均授正议大夫。
    没多久,隋炀帝又降旨为麦铁杖赐柩还乡,这是皇帝对臣子的最高礼遇。 据说只有皇上以及皇妃去世后才能享有如此礼遇,麦铁杖能享有如此礼遇,足可见他对国家贡献。
    麦铁杖赐柩还乡那天,隋炀帝抚棺痛哭,泪如雨下。起柩之时,原先万里晴空的天上突然大雨倾盆,也许是麦铁杖的事迹感动了上苍,苍天也为之流泪……
    麦铁杖的灵柩运回南雄百顺,安葬在大水径山上。
    这位民族英雄,从此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以青山为伴。
    粤北南雄,风水宝地,古墓高筑。
    白云为英雄舒卷,百鸟为英雄唱鸣,溪水为英雄流淌……
    一千多年过去了,朝代更替,皇帝易位,麦铁杖这个英雄的名字永驻人间;隋朝大将军之魂永垂不朽!
    如今,在英雄的家乡百顺麦家村建有纪念麦铁杖的庙宇,庙宇里终日香客不断,香烟缭绕,人们不仅是来烧香,而是来悼念这位活在人们心中的古代英雄……
    重修后的麦铁杖墓,依山而筑,呈半圆开有,高五尺四寸,宽五尺七寸,墓碑上刻有“宿国公麦铁杖之墓”。
    墓前,几支檀香在燃烧着,袅袅青烟在慢慢地向上升腾,飘向云端。也许英雄的魂魄正在天上俯视着人间的变迁……
    南雄百顺,还建有纪念麦铁杖的祠堂,“武烈府”的匾额悬在当中。“名誉万年光史策;精忠千古壮山河”的对联道出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仰。
    南雄县城内也建有“铁杖楼”,赐额“柱国擎天”。虽说几经重修后,改名“保’定楼”,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座楼是为纪念麦铁杖而修筑的;在韶关市区,也有“风烈楼”、“风烈路”,均为纪念麦铁杖而筑。
    古城韶关自三国未年(265)吴国置始兴郡,治所曲江城(即韶州)以来,韶关市内的“风度楼”、“风采楼”、“风烈楼”就是后人为纪念古代楷模而创建的。

    据记载,现在尚存的“风度楼”是纪念唐代名相张九龄而建;“风采楼”是纪念宋朝名臣、刑部尚书余靖而建。而“风烈楼”则是为纪念隋朝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而建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风度楼”和“风烈楼”均已被拆除,但人们对先贤的怀念却一直延续至今,麦铁杖的英雄传奇重新进入当代人的视野……


    IP属地:广东5楼2019-04-22 09:57
    回复
      注:麦原来姓何的说法是错误的,此处只作转载,呈现原文原貌,不作改动,请特别注意。


      IP属地:广东6楼2019-04-22 0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