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吧 关注:21,190贴子:199,563
  • 23回复贴,共1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介商人之子高攀上官家小姐,竟还嫌弃对方是“土包子”,为追佳人强迫妻子打胎离婚,恋上朋友妻丧命免费机票,前妻不计前嫌帮忙收尸,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读完《小脚与西服》后徐志摩的形象。这本等同张幼仪自传的书,奠定了他民国渣男的地位,至今名列前茅。
婚前两个插曲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始自张的四哥偶然发现了徐非凡的才华,于是主动求亲,许是看重张家兄弟的社会地位,徐父亦有意促成婚姻。双方未曾会面,仅仅看过照片,这个过程,张幼仪没有不满,没有意见。可是徐志摩的反应—他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徐志摩为何称大家闺秀为“土包子”我们已无法知道,总之,他不认为这个女人可以做他的伴侣。可惜年少他没有坚定的反抗,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
旧时的婚礼,最重要的一项就庚帖,也就是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配。非常遗憾,相命婆对张家表示双方八字不合。按习俗本已绝无婚配可能,但是,张家却不愿放弃,张妈妈非常想要这门婚事,“我喜欢这家人,是非常好的人家”“我们怎么办啊?你们当中总有一人非赶快嫁出去不可”“我们得做我们该做的事”,于是,相命婆把张幼仪的生辰改了,然后宣布这是天作之合。张家把“好消息”送到了徐家,一星期后,如愿以偿得到了徐家的鸳鸯,正式订婚。当然生辰被改之事徐家是被蒙在鼓里的。无论地位如何,欺骗就落了下乘。张家的行为,说难听点,有骗婚之嫌。徐父倘若知道生辰八字是假的,他还会联姻吗?他纵使商人本性,但徐志摩乃其独生爱子,婚姻关系家族命脉,他绝无拿爱子终身冒险可能。张家乃书香门第,何以行此不光彩之事?仅仅是看中一个少年人的才气?张家妈妈的话也是让人莫名其妙,为何一定要有个女儿尽快嫁出去?张家父母也是迷信的,此前相命婆说大姐不能二十五岁前出嫁,他们就听了,为何到了二女儿这就不听?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虽张幼仪一再强调自己家族已被二哥四哥中兴,但张家一系列反常行为,让我不得不怀疑,庞大家口的体面生活仅靠二兄弟维持还是比较吃力的。


IP属地:北京1楼2019-03-25 18:42回复
    徐志摩也曾努力想接纳她
    他们的婚姻还没有甜蜜就直接不和了,沉默从新婚第一天就开始且一直持续着。徐志摩很早就有了离婚了想法,“他说他要向这些使他无法依循自己真实感受的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当时他还没有出国,张幼仪还没有怀孕。然而这些话仅仅是让张幼仪吃惊而已,她以为只有自己有错的情况下才能离婚,她以为离婚的女人回不去娘家,只有自尽、卖娼、出家几条路可选,她不相信徐志摩会逼她走上这几条路。不久,张幼仪怀孕生子,她认为自己的地位更稳固了。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徐志摩赴美留学。
    徐志摩在纽约时,张幼仪收到了自家二哥的建议“现在你应该跟丈夫在一起,甚至到西方求学”,他也帮助妹妹劝说公婆“如果徐志摩继续国外读书,而幼仪留在硖石,他们两人的心就要越分越开了”。如此直白的劝谏,看来,他们感情不和,双方亲友都是知道的。徐家二老起初没有决断,她还要服侍婆婆照顾孩子,但是,她总归争取到了公婆给自己请一个老师学习。一年后徐志摩的来信催促让父母下了决心送儿媳出海,“儿实可怜,大人知否?即今鈖媳出来事,虽蒙大人慨诺,犹不知何日能来?张奚若言犹在耳。以彼血性,奈何以风波生怯,况冬渡重洋,又极安便哉。如此信到家时,犹未有解决,望大人更以儿意小助奚若,儿切盼其来,非徒为儿媳计也。”这封信写于1920年11月26日,此时,他还没有认识林徽因。他还肯写信帮助张幼仪出国,此时,他们还没有彻底离心。在去英国的船上也对未来充满计划“也许徐志摩会注意到我现在的学识有长进,我也盼望能到西方努力求知,学习英文”。
    张幼仪见到徐志摩的第一天,双方关系急转而下,接船的徐志摩面色不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去巴黎买衣服,她在硖石千挑万选的衣服全部不对劲!搭乘飞机双方都吐了,互相讥讽对方是“土包子”!自幼强若男人的张幼仪无法忍受对方的轻蔑态度,恨意也在这天升起“在那一刻我痛恨徐志摩让我变得如此呆板无趣”,被人轻视的感觉有多难受!这人还是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父亲!又有谁能在看不起自己的丈夫面前谈笑风生!
    更可悲的是,张幼仪完全忘了自己在船上努力求知的打算,学习英文半途而废,她把时间花费在打扫卫生、买菜做饭这类家务上,她完全没有成为徐志摩心中新女性的迹象!她看着徐志摩与狄更生谈笑风生,转头对自己却全然不屑,于是她对徐志摩又有了一项负面情绪——厌烦!


    IP属地:北京2楼2019-03-25 18:43
    收起回复
      关于打胎
      夏天,张幼仪察觉到自己怀孕了,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时,徐志摩的反应让她措手不及“把孩子打掉”“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可是我去哪里打胎”“你会找到地方的,这在西方是家长便饭”。此时徐志摩已爱上了林徽因,这个孩子他不期待,心烦意乱之下,不耐烦的说出了残忍的话。但是志摩本性是善良的,他不是不顾妻子安危,为了自己执意扼杀骨肉的人。冷静下来的他再也没有提过打胎的事,后来也主动提出见孩子而且很欣喜。


      IP属地:北京3楼2019-03-25 18:44
      回复
        徐志摩是否完全没有顾忌张幼仪的利益
        徐志摩在英国正式提出离婚后,没几天就不辞而别,期间曾派朋友问张幼仪“是否愿意做徐家媳妇,而不做徐志摩太太?”后来她去了自己二哥处,但生活费仍是徐家支付,后来其二哥又将她送到了自己与徐志摩朋友刘文岛那里。后来去柏林生下孩子。就在此时,徐志摩来了,征得父母同意来与她离婚,张幼仪同意了。协议付给张幼仪五千元赡养费。张幼仪表示自己没拿徐家半个子,完全是靠自己站起来的。可事实上,她仍然靠着徐家的钱生活,徐父每个月寄给她二百元,供她租房、顾保姆、买菜、交学费。五年欧洲生活,每月二百元,她得到的其实早就超过五千元了!后来她回了徐家,仍以徐家媳妇自居,且带儿子去了北京,徐家答应将来给他们母子三分之一家产,每个月给她们母子三百生活费,张父母死后,张家四哥无力在上海抚养众多弟妹,于是张幼仪带着四妹八弟住到乡下并负担房租和伙食费。张幼仪离婚后徐家对她的经济宽裕可见一斑!整个过程张家的奇葩态度仍然让人疑惑重重。妹妹受此大辱,为何不自己家负责妹妹的经济问题,还让她仰“渣男”家的鼻息过活?徐志摩辱张幼仪也是辱张家,张家的社会地位,怎会如此轻易善罢甘休?妹妹无过被离婚,为何他们不去徐家替妹妹讨回公道,反而还与“渣男”称兄道弟?在张幼仪笔下,他们明明是关心妹妹的好哥哥,怎么会在这事上无动于衷?张家兄弟的平静表现以及张幼仪后面顺理成章的欧洲深造,让我觉得,她和徐志摩其实是在相看两厌,充分保障女方利益的情况下和平离婚的!


        IP属地:北京4楼2019-03-25 18:45
        回复
          徐志摩发布离婚声明是渣吗?
          离婚还要广而告之,这在我们眼里或许是侮辱张幼仪,这纯粹是拿现代眼光看问题。他们是最早离婚的人,如果徐志摩不登报说明女方没有德亏,双方自愿分手,社会上会按惯性认为张幼仪是犯了七出被休的!他登报一方面可以保障张幼仪声誉,一方面也是希望号召更多青年自由恋爱!


          IP属地:北京5楼2019-03-25 18:45
          回复
            关于她的事业
            她自1932年到1946年担任女子银行副经理,1936年接替其四哥担任董事任职到1949年。未曾查到其曾担任副总裁的记录。
            云裳时装公司,正式诞生于1927年,最初创办者就是唐瑛、陆小曼、徐志摩、张宇九等人,何时彻底消亡目前没有记录。只知道1932年11月的时候,公司董事兼艺术顾问接受采访提到“云裳是文艺界诸位先生费了几多心血的产物,如由它无人负责,而职其自然演化,结果是辜负了许多人的愿望,我便决心把它中兴起来。”张幼仪何时接手目前无法得知,不过也不重要,因为这家公司最辉煌的时候也就是创办的时候!不管是谁的公司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


            IP属地:北京6楼2019-03-25 18:46
            回复
              我为什么不喜欢张幼仪?我只是看不惯她一副自己是下嫁的姿态,明明自己家不择手段攀上的亲,装什么清高呢!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26 05:03
              回复
                楼主文中还有一些纰漏之处,或可再补充完善。楼主能从《小脚和西服》一文中,反观出问题来,难能可贵。试想,若张真贤良淑德,又岂会在自己高寿临终前,用如此所谓“口述式自传”的名义,把“脏水”扣那么多在自己已经故世五六十年的前夫身上呢?事实上,张是徐家全部财产的实际控制者,或者说,她一直都是徐家全部资源的既得利益者,所谓养老侍奉双亲和替志摩料理后事之类的话,别说是否做到完全,即便都是由她主持的,难道有不应该吗?若是还能由别人主持的,那就不会全部资源都被她一人掌控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3-28 04:18
                收起回复
                  我们查遍徐留下来的二百万多字资料,无贬损斥责张幼仪之语,虽然他因为种种原因一定要离婚。而张呢?连“土包子”之语也均出自此单方面之口!事实如何,或当时前言后语之语言环境如何情形?殊难论断。张本人既非商界巨子,又非学界达人,而徐之文化史地位却是如此突出!这样的情形下,后亡之人不仅不竭力维护徐之社会形象、整固及挖掘其江湖地位和历史价值,却以此书粉饰标榜自我,毁谤于徐,不可谓不“毒”也!2017年张邦梅(原《小脚与西服》作者)在本书出版近三十年后第一次接受香港明报记者采访时,对徐志摩的态度与此书有极大的反差,给了于极高的评价,同时还提到了当时张幼仪曾要求其祖父张禹九在过世前毁去一些“有损张家”的资料信件等,得到了临终前的张禹九同意,但张禹九死时,仍然要求家人不要哭泣,只陪伴在他身旁吟诵志摩的诗送他归去和徐相聚……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3-28 04:33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4-02 20:43
                    回复
                      没有徐志摩,谁知道张幼仪是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心机婊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4-12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