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回复贴,共1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只有在交往当中,懂得守护别人的伤口,维护别人的尊严,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
中国有句谚语: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说的就是,做人无论何时也要懂得不让人难堪,给人留有余地。
这不仅是维护别人的尊严,更是守护自己的善良。
口无遮拦不是个性
而是一种愚蠢
很多人以心直口快,口无遮拦为标榜,认为别人的委婉是一种懦弱,而自己任何时候都敢直言不讳是一种个性。
殊不知,这种毫无节制的四处揭短,不仅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愚蠢。
周立波一直以毒舌著称,曾多次在网上公开揭露别人的隐私。
一次徐峥在接受采访时,从一个导演的角度客观地表达了周立波演技上的问题,言语真诚,评价中肯。
但随即遭到周立波公开反击:扮猪聪明,做人挺傻。
当年徐峥确实因为扮演猪八戒成名,但这个角色也给他生活上带来了很多烦恼。
他暗自努力,终于通过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让自己的标签从“猪八戒”到了“徐导”。
一个诚恳的评价却换来对方的恶语相加,刻意揭短,不禁让人唏嘘。
《弟子规》里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一些不愿意被人提及的过往,不要随便在公开场合说出来,也千万不要四处宣扬。
这是对别人的伤害,也是自己无知的体现。

国画大师张大千留有长胡子,有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长胡子为由,不断消遣他。
正当众人都觉得有点尴尬时,张大千却心平气和地讲了一个故事。
刘备当年心急要为死去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报仇,关羽和张飞的儿子都主动请求为父出战。
刘备于是让他们二人说出各自父亲的最大功绩是什么,以此做为评判谁出战的标准。
张飞之子对答如流,关羽之子竟说父亲的功绩是“须长数尺”,令众人哄堂大笑。
而九泉之下的关羽听后,气得英灵再现,大骂儿子是“不孝之子”。
故事是虚幻的,但言外之意已经很明确了:
借关羽之口告诉那位消遣他的朋友:“我的功绩根本不在于胡子。”
那位朋友听完,羞愧得哑口无言。
不管是无意的玩笑,还是有意的讽刺,不懂得尊重别人,最终别人嘲笑的必将是自己。
不落井下石也是一种善良
每个人的痛苦我们都无法感同身受,那么不落井下石,就是一种善良。
今年同学聚会,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
好友小胖刚和原本定亲的女友分手,所以兴致不高,落寞地坐在一旁。
突然,不知是谁问了一句:“小胖,什么时候喝你喜酒啊?”
于是,大家纷纷注视着小胖,他顿时窘迫地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知情的班长赶忙说道:“我明年结婚啊,小胖为了给我当伴郎,把婚期都推辞了。”
一句话,帮小胖解了围,在他最昏暗的时候没有嘲笑地揭短,而是给了他一丝温暖。
我们可能无法帮助别人摆脱困境,那么你对他伤痛的呵护就是一种善良。
看见路上乞讨的残疾人,你可以不给于施舍,但请不要去模仿他们的窘境,去嘲笑他们的行为,坦然走过乞丐,何尝不是一种善良?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智慧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做人,要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假话全不说,是对原则的坚守;真话不全说,是对善良的守护。
这是一种看破而不说破的智慧。
在一期《向往的生活》里,新来到蘑菇屋的嘉宾是倪妮。
当时,她刚与井柏然分手,但并没有公开宣布。节目中,她多次表现出强颜欢笑的坚强。
好友何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趁与黄磊演话剧《暗恋桃花源》片段的机会,看似给大家解读,实则是劝解倪妮别离是可以被时间治愈的。
其他人沉醉在何炅的解读当中,只有倪妮热泪盈眶。
看破不说破是为他人着想的体贴,给对方留有余地,为自己赢得感激。
很多人都在羡慕别人情商高,其实所谓的高情商,就是比别人多了一点不愿让人出丑的善良。
与人交往,能够明白对方的痛楚,懂得对方的不易,并能够主动维护别人的伤疤,那么自然而然就是高情商的人。

懂得不让人难堪是一种修养
美国总统林肯的修养与智慧,一直被传为美谈。
有一次,他和秘书正要踏出白宫大门,意外看到了联邦议员道格拉斯刚好在白宫门口摔了一跤。
正当秘书想上前去扶一把时,林肯拉住了他,并让他一起退回了门口。
事后,当秘书不解地问他时,他说:
“当时没有任何人在场,你去拉他,他就知道有人看到他的难堪了。”
有时,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帮助人的热情,而是如何维护他人的智慧。
退一步的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修养。
先贤孔子有一次和弟子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这时,正好路过子夏的家。
有弟子就提议:“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具吧!”
孔子连忙拦住弟子:“不要去,不要去,子夏十分爱财,他的东西别人借不出来的。”
弟子又说:“难道老师借一把雨具他都不肯吗?”
孔子说:
“我去借雨具,他不借会难堪,借给我却心疼,我们何苦要让他难堪呢?”
懂得别人的缺点,能够容忍别人的不足,是一种修养。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来是明知不问。
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愿意被人当众揭穿短处,那是他们心里最柔软的伤口。
《圣经·马太福音》里有句名言:“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只有在交往当中,懂得守护别人的伤口,维护别人的尊严,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
善良其实很简单,从不揭短开始。

作者:田草,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
主播:艳坤,奔波于现实的城市,行吟在梦幻的星空,愿声音能温暖和慰籍每一颗心灵,透过声音触摸跳动的文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02 08:16回复
    年过35岁还未提拔的你怎样度过体制的中年危机
    府办大秘
    4分钟前 · 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
    企业工作,很多人都知道有中年危机,35岁了还没有走上管理层的话,很容易在企业的裁员中被优化掉,到了近40的年龄,还被迫在人力资源市场跟一群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争夺低端岗位,但没有办法,人到中年,失去工作,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为了生存,只能被迫二次择业,谁想轻易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再次去找工作呢,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这就是企业的中年危机。
    体制内的工作堪称铁饭碗,即使年过了35岁,也不存在失业的风险,至少饭碗是可以保证的,但体制内的中年危机也是存在的,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在体制内,只要年过35岁,如果还没有得到提拔,那么绝大多数人这一辈子在体制内的仕途到头了,基本上不可能再被提拔为实职领导职务,只能在体制内以一个普通人员的身份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年过35岁的体制内人士,基本也没有遴选的机会,现如今的遴选,基本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甚至一些诸如两办的单位,要求年龄在30岁以下。也就是说,体制内只要年过35,无论是单位内部提拔,还是外部遴选,基本上都没戏,职业生涯不是到了天花板,而是完全到了死胡同,那么作为体制内的人士,面临“中年危机”,应该怎么过呢?
    一是要主动让自己边缘化。超过35岁就没有必要再像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那样拼尽全力去冲了,不要再仕途做部门骨干,做单位的中流砥柱,因为越能干越干,越干错越多,越干人越累。但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自己的基本职责还是要履行到位的,在工作时间的八小时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那份工资,就可以了。至于各类评先选优,荣誉表彰,一定要看淡,对于超过仕途提拔年龄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荣誉表彰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安抚职场老黄牛的一个工具而已。
    二是要锻炼好身体。体制中人,等到自己因为工作而得了颈椎腰椎等方面的职业病之后,升职加薪那点钱,真不够自己看大夫的。等到得了大病后才会发现,所谓的什么级别、位置其实都是浮云,最多管二三十年,而一副好身体,可以管一辈子,不仅管自己一辈子,父母也少操心,子女也少劳神,从这个角度说,一副好身体,比所谓的级别和位置性比价高很大,这个才是职场中人所应该倾尽全力追求的。
    三是要照顾好家庭。体制中人,到了中年,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还要为子女、配偶、父母而活,特别是要教育好子女,因为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要靠子女的孝顺能干指数来决定,子女不成才,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肯定是没有办法保障的。所以在确认自己仕途无希望后,一定要多把心思花在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上,因为,现在多投入,以后少操心。
    0阅读
    搜索
    官场话术100句
    女人混官场需要的情商
    当官为何叫仕途
    官场顺口溜大全
    职场厚黑学100招
    平步青云官场沉浮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02 23:35
    回复
      2025-11-27 17:57: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我要说的是,不是“在管教孩子时,面对孩子的磨蹭和不专心,比喊,吼叫,威胁,恐吓,更好的方式是什么?”,而是吼叫威胁恐吓这些根本就不能算是方法,如果家长这么做,不但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起反作用。
      我们必须从心理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是孩子是否有足够的专注力。我想题主的问题,也是想解决孩子的专注力的问题。但事实上,家长在一旁的吼叫威胁恐吓,包括监视,都是对孩子专注力的极大破坏。当孩子必须动用大量的注意力防御外面的“危险”——来自父母的打骂、责备等,就一定不会有良好的专注力。而一个孩子缺少良好的专注力,那么磨蹭和不专心,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表现。
      所以,家长的这种错误的教养方式,不但不能起到杜绝磨蹭和不专心的现象的作用,反而会起严重的反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家长长期使用这种错误的教养方式,这种专注力的涣散会进入到潜意识——孩子会无时不刻不处于精神紧张的防御状态,那么所谓的磨蹭和不专心,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人格问题了。这基本上就很难矫正了。
      02
      事出有因,家长需要明确,孩子的任何行为,其背后都一定有其自身系统的合理性。请注意,我说的是合理,而不是正确。合理的意思是,他必然会这样做。
      这依然源于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所以,家长看到的是磨蹭、不专心的现象,但是却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做的原因,这样的管教就会流于控制、惩罚,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家长面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现象,都需要找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认为孩子就是偷懒等。
      一般来说,孩子的磨蹭、不专心有几种原因。一是不擅长,不会,有畏难情绪。二是不熟悉,不喜欢。三是缺少时间观念,缺少时间感和空间感。四是对目标不明确。五是隐性逆反。
      有的人说孩子性子慢,这个性子慢里,有天生的基因,也有后天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模式,是共同影响的结果。
      03
      知道了原因,就需要对症下药了。
      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看看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作业有难度,不想做。还是家长总是在写完作业后又布置新练习,所以故意拖延,又或者是总想做到最好,一旦没有做到,就对自己很失望,不愿意再继续做下去,或者是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目标不清晰),所以很容易被眼前的事情吸引等等。
      根据孩子不同的原因,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合理的宣泄情绪,找到痛点,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认真,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共情和理解。
      一般来说,孩子的这些现象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长总是像一个警察一样在一旁监视,或者不断的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一会让孩子吃个水果,一会提醒孩子应该劳逸结合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或者是家长总是惩罚孩子,这些都会引发孩子的恐惧、防御和逆反。
      所以,孩子磨蹭是现象,背后是心理机制。家长要做的,是提高认知,改变自己惯用的抚养模式,多和孩子沟通,启发孩子说出卡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有梦想的唐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优质心理领域创作者6.3万粉丝 · 1万赞
      搜索
      7-12岁儿童自律训练
      12-15岁叛逆期教育
      父母的身体力行比喊,吼叫,威胁,恐吓更有说服力,效果也更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可是父母更多时候享受的是“师者”的权威,而忽视了师者的身教。学前幼儿时,孩子百分之百的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孩子也在学习、观察父母,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等孩子进了学校,接触了老师、同学,都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和意志力,他们会迷茫、会疑惑,会无所适从,这也需要父母及时出现,及时引导。当面对孩子磨蹭、不专心时,要通过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安静的生活氛围,让温暖包裹每一个时刻,让书香洒满每一片空间,让爱充斥每分每秒、每时每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2-09 0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