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伊吧 关注:5贴子:88
  • 2回复贴,共1

蜂腰繼絕傳薪火:懷念我的恩師林景伊(尹)先生。---劉克雄教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老師對我的嚴課 甲、耳提面命二、三事 林老師是浙江瑞安人,是黃季剛(侃)先生的嫡傳弟子。聲韻這門學問,章太炎、黃季剛、林景伊三代單傳。一九三五年,季剛 先生逝世,隔年太炎先生也過世了,絕學單傳細如蜂腰,是多麼脆 弱易斷!故老師他除抗戰期間,秉其師承太炎先生、季剛先生的革 命愛國精神,投身抗戰救亡之外(詳見後面的年表),終其一生, 無不以傳承發揚章黃學術,致力教育事業而鞠躬盡瘁。(圖:先師 林尹教授出自瑞安學術世家,是黃季剛先生的嫡傳弟子。) 老師到台灣後,教授於各大學間,不辭辛勞。民國四十八年, 我有幸忝列老師門下。老師問我:熟讀過哪些書?我如實回答:( 1)背誦過整本《左傳》;(2)《史記》所有的本紀、世家、列 傳;(3)《四書》;(4)《老子》;(5)四百篇古文;(6 )詩詞若干。老師聽後說:《莊子》、《昭明文選》也應熟讀,《 資治通鑑》也不可不讀,詩文要勤於習作。接著布置作業:用紅筆 圈點《說文》,第一遍許慎說解與段註一起點;第二、三、四,只圈點段註;第五遍,許慎說解與段註再一起圈點,要細心作筆記, 譬如許慎的「引經」、「讀若」,段註的「從某聲皆有某義」等。 《說文》之外,《廣韻》也要圈點,系聯反切上下字⋯。大約經過三年的努力,老師給我一份表格,慎重的說:「這是季剛先生傳我 的《聲經韻緯表》,你拿回去仔細的填好。」我恭敬仔細的填好後 才猛然明白,古本韻是不雜有變聲,有變聲,那就是今變韻。倘若 不先做《廣韻》反切上下字的系聯,季剛先生的這份表格是填不上 去的。這正是老師說的「口耳相傳」吧。 有一次,老師命我作《先秦諸子引詩考》,待我初稿完成呈給 老師,老師約略看過,問說:《莊子》的引詩呢?我答:我對照過 ,好像沒有引。老師略帶責備的說:「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 布施,死何含珠為」,怎麼沒有!我慚愧不已,回來後把《莊子》 從頭細細對照,整本《莊子》只在「外物篇」引這四句佚詩,心想 ,老師真是火眼金睛,此後千萬不可再粗疏了! 後來老師命作《廣韻韻類考正》,費時近一年,做完呈請老師 指正。正巧碰到師兄陳新雄已先到了老師的家,也把他的博士論文 《古音學發微》呈給老師,老師看過後,轉頭對我說:「新雄的古 音學,已青出於藍了。」老師當時說話的神情,充滿無比的欣慰。 我聽過有人說:「你有了成就,能不嫉妒而拍手稱慶的,除你的父 母 外,只有你的老師了。」老師像園丁,他耕耘,當然喜見結果。 老師對我詩文習作的面命,使我最為愧赧。燈下困頓,每呈一作,總難令老師展眉。及至多年後,呈上題畫的小詩:「南華誦罷 夜如水,風卷星河下碧溪。」「山空澗底響,汲水獨烹茶。幽鳥自 來往,空庭踏落花。」老師才莞爾的說:「已小有進步,詩不容易 啊!」袁子才認為:「詩宗『性靈』,非關學問。」我自己清楚, 朽木是難雕的。(圖:林尹先生維護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化不遺餘力 ,每課諸生亦常以發揚固有文化相期勉。先生以我國優美文化,藉 文字以表現。如文字遭破壞,則斷絕文化之命脈。)(圖:師兄陳 新雄先生。此為南陽聶振弢教授編輯的《萬里飛鴻尺素書——伯元先生最後的通信》封面。) 乙、浩蕩師恩,難以為報 老師的故鄉瑞安,編寫縣志的宋維遠老先生,為發揚老師的學 術,電話中勉我以弘揚老師的學術為務,我復信略謂:遠公閣下道 鑒:⋯其後旅食巴西,離群索居,耄年蹉跎,學不能致用,愧對師 恩,汗顏無已。今有孔子協會欲創國學院於北京,先成立國學師資 培訓班,後學承乏,主講國學,冀傳薪火於將息。噫,國學之承傳 ,其任極重,其道極遠,後學冀報師恩,願竭駑鈍,脂我車,策我 驥,任再重,道再遠,不敢辭也。耑肅敬候,道安,後學劉克雄頓 首再拜,壬辰年七月十七日。 隔年二月末,修書淨空老法師,敬陳國學班教學實況: 淨老座下道鑒:後學受命講授國學,自去歲十月開學,至今年元月廿一日放假,閱三月餘。除講授文字學外,並旁及儒道學術之根本思想。要求諸生背誦《四書》、《老子》,及七十篇古文。並命諸生每日記錄淨老講經之重點,做成筆記。諸生向學奮發,三月 餘來,喜見初效如下: 其一:《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摹寫每字小篆、甲金文,將許慎說解、段玉裁註詳細錄成筆記,部分同學已能熟記。 其二:《論語》、《老子》,部分同學已能背誦。 其三:六書中已講授之象形各文字,部分學生已能熟記。 其四:《說文》及段註,已部分圈點。 以上為本學期成效之大略。至於《孟子》、《學》、《庸》及 古文之背誦,與六書未竟之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則有 待於下半學期完成。 日月如流,時光拋人,一學期不覺匆匆已過,可喜諸生劬學努力,已著初效。假以時日,成才可望,斯可慰也。冀望半年之後,諸生能獨立治學,漸求一門深入。後學駑鈍,當竭所能,示以章黃 之實學,盡心引導,期不負淨老弘揚國故之大願,亦冀報先師訓誨 深恩於萬一。肅此敬陳,並祈誨正,後學劉克雄敬呈,癸巳二月廿 五日。 同年五月十二日,將國學班半年多教學實況,呈報凌孜會長: 凌孜會長您好:自去年受命講授國學班,半年多來,諸生向學 努力,初見成效如下: 1、《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要求諸生摹寫小篆、甲骨文、金 文。抄錄許慎說解,並段註摘錄,責令熟讀背誦。 2、文字學講授之例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命諸生摹 寫小篆、甲文、金文。抄錄許慎說解及段註,並要求熟讀。 以上1、2兩項,部分同學已如期完成。 3、責令諸生用紅筆圈點整本《說文》及段註,要求精讀。雖 各生進度不同,然皆認真努力,正進行中。 4、課堂上除講授文字學及相關聲韻、訓詁之外,亦旁及群經 、諸子大義,要求諸生能融會貫通。 5、責令諸生背誦《四書》、《老子》及六十篇古文。諸生大 部分皆已完成。 6、要求諸生每日聽淨老講經,並擇要做成筆記。 歲月拋人,時光如流。開學以來,不覺已過七月餘,可喜諸生 劬學努力,已初見成效如上,假以時日,諸生能具獨力治學,漸求 一門深入,斯可慰也。每念會長為弘揚國學,南北東西,奔馳忘我 ,無任感佩。後學駑下,願追驥尾,戮力盡心,期不負淨老及會長 弘揚國故之大願,亦冀報先師訓誨深恩於萬一。肅此敬陳,並祈誨 正,後學劉克雄敬呈,癸巳盛夏五月十二日。 賤內荷如順此問安
同年夏末,國學師資班課程結束,我移居鄉野,專心編寫《漢 字入門》,到今年仲夏,杜門二年多,只望能為後生指出學習漢字 的門徑,也是望報師恩於萬一。 二、老師學術著作及文字之整理 甲、重要著作簡介 1、中國聲韻學通論 據錢玄同先生序說到:「景伊天資淵懿,善讀善悟,既受師說 ,復能潛心繹理,心得甚多;頃在北平講述聲韻,篹成此編。余觀 其書,於聲韻之名稱,聲韻之通例,聲韻之發音,韻書之起源,守 溫字母與涅槃字母之異同,三十字母至四十一聲紐之異同,切韻殘 卷與廣韻之異同,廣韻之四聲相承,廣韻韻類之分析,廣韻陰聲入 聲陽聲之相配,諸家韻攝之異同,反切之上下用字諸端,無不擇精 語詳,立論多本黃君。」 顧學頡序:「古初典籍之校讎考據,抽絲董理,靡不以文字音 韻為之根本。此清儒所以有讀書必先識字之說。一字之中,析而為 三,形音義也。三者之中,音為尤要,據音以求,形義可得而尋, 而後古籍之訓詁曉然矣。吾師瑞安林先生景伊,親炙季剛先生左右 ,凡十餘載,最能得其心傳。嘗任河北、金陵諸大學音韻講席,編 撰講義,以為講授之資;凡中國音韻學之名稱、通例、原起、流別 、方法、途徑,以及近人重要學說,罔不詳盡於是篇中。既能用語 音學之理,破虛妄之說,而又不侵其範圍,且為便初學,僅示大道 ,少及專門,簡明扼要,誠音韻之津梁,初學之鑰鍵也。」 2、文字學概說 「學問之道,識字為先」,本書是老師講授文字學的講稿,加 以門生黃慶萱聽講的筆記整理而成。書中內容共分為:第一緒論篇 、第二六書篇、第三形音義篇三大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章節,詳細探討中國文字學,為中文系學生必讀之經典。 3、訓詁學概要 訓詁學為文獻語言學之綜合學科,結合文字學、聲韻學、校勘學、版本學,文法學、修辭學,為探究古代語言、從事治學、研究古今典籍所必備的知識。全書共八章,內容包含訓詁的意義、訓詁 與文字的關係、聲韻與訓詁的關係、訓詁的方式、訓詁的次序、訓詁的條例、訓詁的術語與訓詁學的根柢書籍。 4、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老師在民國四十一年為內政部做專題演講而寫的,在短短一個 月內完成了初稿,全憑他對中國哲學及思想淵博的學識和綜合的洞 察而一氣呵成。寫完之後,再花四個多月的工夫,分段查證資料, 加以引註;並融匯各家學說,詳細闡明各段及註文的精義。這種方 式「以六經作我註腳」。所以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有來歷,不是憑空 杜撰的。 本書內容:分述六藝、先秦諸子、漢代經學及黃老術、魏晉南 北朝之玄學、隋唐佛教發展與經學統一、宋元明理學、清代之徵實 學,凡為七編。立論不鶩新奇,力避支離破碎之說,求立其大者。 以極流暢之文筆,作有條理之敘述,簡明扼要,精闢無比,使數千 年學術思想變遷之跡,與乎歷世學術之內容,一攬無遺。凡曾閱讀 本書者皆認為乃不朽之傑作。 這部書還有一段文字緣。民國四十三年,浦薛鳳教授主持政大 政研所,他和老師素不相識,偶然看到了這部書,大為激賞,便親 臨林府,敦聘老師到政大擔任中國政治思想史,當時傳為佳話。 5、周禮今註今譯 據老師書後的後記說:永嘉學派,致力於經世之道,最重《周 禮》、《尚書》、《春秋》、《周易》。故自薛季宣、陳傅良、葉適之後,以禮為宗,以恕為本,根柢六經,折衷諸子,數百年來代 有傳人,若孫希旦、黃體芳、孫詒讓、陳黻宸,皆其尤著者也。尹 幼承庭訓,頗識途徑,長而研求,益有所明,屢欲申述舊聞,揚我 先德,終以事冗,因循未果。今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註譯古籍,王 雲五先生以《周禮今註今譯》見屬,既請辭而未許,亦有符於吾願 ,因口述其義,令長子耀曾筆錄之。昔先仲父公鐸先生四十五歲生 日,尹賦詩奉祝,曾有「禮易吾家承祖澤,文章太學振門庭」之句 ,今尹重繹斯篇,此亦吾家之祖澤也。
6、廣韻反切的校訂 據《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老師序文說:昔陸法言論古今通塞、 南北是非、撰定切韻,唐孫愐、宋陳彭年等承其條例而成唐韻廣韻 。今切韻唐韻等書,均已亡佚,雖陸續有發見者,亦斷簡殘篇,不 能睹其全貌,惟廣韻獨存,故研究中國韻學者,莫不以廣韻為宗。 通澈廣韻,上可以究古音,知文字訓詁之用;下可以審方言,辨聲 韻變遷之跡。故顧炎武、錢大昕等,就廣韻並合離析,而定古韻與 古聲之部目,而古音之學以明。陳澧就廣韻中之反切用字而歸納之 ,成「聲類考」及「韻類考」,聲韻演變之跡,遂有線索可尋。以 至於黃季剛先生「古本聲」、「古本韻」之發明,高本漢中國音韻 學之研究,舉皆依據廣韻,蓋廣韻者韻書之正宗、音學之要籍也。 廣韻傳寫仿刻、反切用字舛訛者多,每思加以校理,便利後學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以重印廣韻相商,並乞余為之校訂,適符余平 素之願,雖體力就衰,而舊稿尚存,因取而命弟子林炯陽、林慶勳 一一寫定,並命炯陽撰成「切韻系韻書反切異文表」,以資參證。 至於檢字索引,則弟子李殿魁督導許生學仁、虞生蓮系所編撰也。 乙、文字之整理: 老師於文字整理之功勞。今就《中文大辭典》、《大學字典》、《國民字典》及教育部標準字體研訂四項分述如下: 1、《中文大辭典》之編輯 《中文大辭典》,張其昀先生監修,景伊師與高明先生主編, 民國五十一年七月國防研究院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全書收字凡 四萬九千八百八十八字,收詞三十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一條,此書編 輯內容力求博大,論其體制規模,堪稱為近幾十年來最宏構者。事 實上,若從辭典歷史來看,傳統字詞書也無出其右者。「蒐羅宏富 」正是其最重要的一點。(圖:先師林尹先生、高明先生主編的《 中文大辭典》。)
2、《大學字典》之編輯 《大學字典》全一冊,張其昀先生監修,景伊師主編,民國六十二年十月,中華學術院發行。全書收字九千九百六十三字。此書 所收之字,皆經過科學方法分析調查,索引使用參見部首觀念,翻 查十分便利。 3、《國民字典》之編輯 《國民字典》,袖珍版,全一冊,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中華學術院發行。張其昀先生監修,景伊師及潘重規先生主編,此書收字五千六百四十二字,是繼供大學生程度閱覽之《大學字典》後,另一部供中小學生使用的語文工具書。 4、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2-16 07:23回复
    4、教育部標準字體之研訂 老師除了字書之編輯,對於當代文字整理貢獻最大者,應是教育部標準字體之研訂。此套字體第一階段由民國六十二年開始,至民國七十一年正式公布常用標準字體,前後幾經十年,所有參與者每週開會,從未間斷,如非受老師精神之感召,若此艱難之事,很 難畢竟其功。這套字體自研訂後,無論在教學、電腦運用、漢字國際化,皆具深遠之影響,誠可謂為文字史上最大規模,影響最深的整理工作。 三、年表 二O一四年,瑞安市政府將開設「林尹先生文物陳列館」,老 師的長女尉曾大姐及三公子煥曾世兄,囑我作老師的年表懸掛在正 廳,讓參觀者對老師有清楚的認識。年表如下: 當代儒宗林尹先生年表 林尹,字景伊,浙江瑞安人,生於一九O九年己酉農曆十一月 五日。 先生出身望族,幼承家學,祖父養頤公,清光緒十六年庚寅秀才,父辛(次公)先生,叔父損(公鐸)先生,民國初年皆為北京 大學知名教授。 一九二五年,年十六,就讀北京中國大學中國文學系,深得黃 侃(季剛)先生器重,並召至家中嚴加督導。 一九二八年,年十九,畢業於北京大學,繼入研究所國學門深 造。以《溫州方言》論文,獲碩士學位。 一九二九年,年二十,應天津南開大學之聘講授國文。 一九三O年,年二十一,受聘河北大學,講授「老莊哲學」、 「中國聲韻學」、「漢魏六朝文」。 一九三一年,年二十二,任湖北省立高級中學文科主任。 一九三三年,年二十四,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教授,講授「中 國哲學史」、「中國文字學」。 一九三五年,年二十六,受聘為第三屆高等考試襄試委員。同 年秋任北平師範大學教授,講授「清代學術思想」、「中國聲韻學 」、「經學歷史」。兼任東北大學教授、民國大學教授。同年十月八日,黃季剛先生逝世,景伊先生哀痛之余,自誓蜂腰繼絕學,傳 承章黃學術。
    一九三七年,年二十八,抗戰爆發,先生投身民族救亡工作。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年三十二,在漢口市被敵偽所捕, 汪精衛許以偽教育部長,欲誘之以利,先生痛斥「漢賊」,又押赴 刑場,槍斃旁邊兩人,做為要挾。如是三次,終不屈,作絕命詩, 以死明志,詩曰:「此心同日月,此志擬冰雪,日月長光輝,冰雪 終皎潔。昔思李郭功,今灑文山血,忠義分所安,慷慨成壯烈。翹 首望天衢,悠悠恨無極,家國遭蹇屯,中原遍荊棘。生死寧足論, 憂時心惻惻,但惟後死者,毋忘滅虜賊。」後幸得脫,轉赴重慶。 一九四五年,年三十六,抗戰勝利後,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 一九四九年,年四十,先生重返杏壇,致力教育,弘揚國學, 餘暇則寄情詩酒。于右任先生題贈「蟠胸萬卷,在手一杯」。 一九五六年,年四十七,出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教 授。 一九六O年,年五十一,任國文研究所所長,前後十三年培育 碩士逾四百名、博士百名,絕大部分皆任教各大學。 一九六二年,年五十三,受台灣教育部委託,與高明(仲華) 先生,主持修纂《中文大辭典》,歷時八年,完成四萬九千八百八 十八字,全四十冊巨著。爾後,陸續整理出版《大學字典》、《國文字典》等。 一九六三年,年五十四,先生任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系主任及中文研究所博士班主任,並兼東吳、輔仁、淡江等大學教授,致力教 育,不遺餘力,桃李遍天下。獲韓國建國大學特贈名譽文學博士學 位,漢城市長頒予「榮譽市民」。 歷任「孔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長,「中 華文學協會」會長,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傾其全力。一生著述宏富 ,計有:《中國聲韻學通論》、《群經略說》、《清代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古音學》、《莊子通釋》、《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中國文字論集》、《中國文字的功用》、《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字 學》、《中國文字的條例及其特性》、《孔孟學說與中國文化》、 《文字學概說》、《訓詁學概要》、《兩漢三國文匯》、《景伊詩 抄》及論文百餘篇。 一九七八年,先生七十誕辰,原台灣教育部長張其昀以先生道 德學問,世無有能比者,特題贈:「當代儒宗」。 一九八三年六月八日,一代宗師隕逝,享年七十有四。 本年表恭制既畢,置筆默坐,但覺先師昔日誨訓諄諄,聲縈耳 際,於是起而歎曰:噫,先生志節,光同日月,胸蟠萬卷,學比泰 嶽,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二O一 四年九月吉日,受業劉克雄謹述。(圖:恩師林尹先生手稿。圖: 恩師林尹先生墨寶,「貞松惟有歲寒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2-16 07:25
    回复
      刘克雄先生保重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1-11-05 1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