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吧 关注:7,710贴子:94,175
  • 5回复贴,共1

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尚书·周书·多士》篇可以佐证夏朝曾存在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墨子·明鬼下》曰:“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 《孔安国序》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通上,有“久远”之意。《孔壁本》中的《书序》:《汉书·艺文志》说: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汉)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
孔子存在删《书》、序《书》的事实,即孔子曾整理《尚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这个上下的断限,本身就已经说明孔子存在删《书》的问题,也就是说唐虞之前和秦缪之后的《书》孔子未收入。孔子之时《书》出现了缺失。相对于三代原有的大量《书》篇来说,孔子所能见到的《书》确实可以用缺失来形容。
《尚书》原有三千多篇,由孔子删定为百篇。孔安国《尚书序》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汉书·艺文志》也说:“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郑玄《书论》依《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的说法大致同于郑玄,其曰:“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
《史记·孔子世家》所谓“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算起,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大约有274年的时间。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2位周王在位,分别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其中,成王时期,周公曾摄政七年。以《书序》所载《周书》篇目为例,武王时期的有10篇,康王时期有2篇,穆王时期有3篇。以《逸周书》为例,武王时期的有21篇,成王时期的有13篇,穆王时期4篇。如果将《尚书》和《逸周书》反映西周时期的篇目相加可得如下数字:武王时期的有3l篇,成王时期的有35篇,康王的有2篇,穆王时期的有7篇。而反映昭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的竟无一篇,岂非咄咄怪事?记载周公事迹的《尚书》诸诰尽管并不完全,但它们成书于周初已为世所公认。岂有时代越后,而《书》反少,甚至没有的呢?
  再看商代,《尚书序》所提到的《商书》共37篇。留存到今天的有17篇,但有10篇被认为是“伪古文”,即便是被认为真的7篇,其成书时间大多被拉后。而《尚书·多士》却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墨子·贵义》也说:“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即司马迁所说的“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量的《书》失传呢?
  夏、商 、周开国之际多雄主能臣,他们的诰、命、誓、训中凝炼了深沉的思想,是后世资治、行教的金科玉律,所以能够被后人不断学习、传抄。这也就是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期流传《书》篇尤多的原因。而一些较为平庸的君主,他们死后虽然也有大量《书》篇传世,但由于政绩平平,无人传抄整理,若干年后,竹简便逐渐腐朽了。再一个原因就是简册不易保存,当然这是一个次要原因。因为尽管竹简时间长了容易朽坏,但如果能被不断传抄的话,也还是能够流传下来的。
  《书》缺失了一部分典籍是一个现实情况。
  马王堆帛书《要》篇中记述孔子的话,说:“《尚书》多於(有学者认为於是错别字,即阙,同“缺”)矣,周易未失也。


1楼2019-01-23 14:40回复
    连山易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1-23 15:14
    回复
      禹、汤、文、武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得赏;桀、纣、幽、厉上诟天,中诟鬼,下贼人,故得罚。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倖驰也。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出自《墨子·兼爱》
      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墨子·天志》。注:三代指夏、商、周三朝。
      《墨子·明鬼下》曰:“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曾担任宋国大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商朝的开创者——汤,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古代谓之圣人。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就是说汤的国家地盘不大,但却成为当时天下之共主。众所周知,周文王和武王征服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而代为天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 (河南新乡)大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受、辛)之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周成王时,武庚因叛乱而被杀。周朝又以武庚原封地商丘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这是上古三代(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的普遍规矩,是华夏古礼之一。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徐州)。墨子认同有夏朝。
      西周初年的器物天亡簋,又称“大丰簋”或“朕簋”,出土于宝鸡,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一件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此“大丰簋'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铭文大意:武王于辛未日来到管地后的第四日乙亥, 举行了盛大祭礼。这次祭礼就是武王率领西方诸侯, 会同南、 北和东方诸侯一起,在太室山(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上祭祀皇天上帝。祭毕武王下山, 由天亡奉陪护卫。武王在宗庙又遍祭了先王, 特别对陪伴于天帝左右的显赫父亲文王, 用酒食举行了隆重祭礼。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显赫的文王在天之灵看得清晰, 杰出的武王继承其大业, 推翻商王朝, 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第六日丁丑, 武王还举行了祭社大礼。回营以后, 天亡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为此永久感激, 因而造出这件尊簋铭文, 以颂扬王的休美。


      3楼2019-01-23 15:24
      回复
        《尚书·周书·多士》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
        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 』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有学者将此段翻译为白话文:周成王的谕告“你们知道,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记载着殷国革了夏国的命。现在你们又说:‘当年夏的官员被选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职事。’我只接受、使用有德的人。现在我从大邑商招来你们,我是宽大你们和爱惜你们。这不是我的差错,这是天命。”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用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备注:“有夏”即夏朝。
        “成汤革夏”即“殷革夏命”,是指商汤原是夏朝所统辖之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 (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 ,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我(周公,姬姓,名旦,辅佐周成王并制礼乐等)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有学者将《尚书·周书·多士》文中的此段翻译为白话文:
        我(周公旦)听说:‘上帝制止游乐。’夏桀不节制游乐,上帝就降下教令,劝导夏桀。他不能听取上帝的教导,大肆游乐,并且怠慢。因此,上帝也不念不问,而考虑废止夏的大命,降下大罚;上帝于是命令你们的先祖成汤代替夏桀,命令杰出的人才治理四方。“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力行德政,慎行祭祀。也因为上天树立了安治殷国的贤人,殷的先王也没有人敢于违背天意,也没有人不配合上天的恩泽。


        4楼2019-01-23 15:59
        回复
          其实夏朝普遍认为是存在的,但是夏是不是王朝,才是争论最厉害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1-25 17:47
          回复
            夏,留在西部,羌戎地界!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1-29 0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