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吧 关注:14,807贴子:120,208

从“林黛玉”到“孟丽君” ——王文娟的晚年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海戏剧》1999年5月
傅骏
(感谢韵浓姐珍藏分享)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1-13 08:31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1-13 08:35
    回复
      一、
      前些日子,写了《徐玉兰的晚年生活》,这一篇,则写王文娟的晚年生活。
      徐玉兰和王文娟是越剧舞台上合作时间最长的一对艺术搭档,从1948年开始,已经过了50多年,这在越剧界是不多的,傅全香、范瑞娟和戚雅仙、毕春芳也合作得很久,但还是徐玉兰、王文娟搭档时间更长一些。这在整个戏曲界,恐怕也是称得上“长寿搭档”的。
      王文娟和徐玉兰一样,谈起晚年生活,谈得最多、谈得最有激情的,还是组建红楼越剧团这件事。
      《红楼梦》是王文娟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从舞台到银幕,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晚年,想不到在她和徐玉兰的密切合作、苦心培育下,又诞生了一个和《红楼梦》同样辉煌,同样在越剧历史上值得记载的“红楼新梦”,那就是组建了红楼越剧团。这不是一个剧目,而是一个剧团,同样的艰辛,同样的创造,同样的成功,同样的欢乐。
      现在,红楼越剧团已经成为我国越剧界一个享有盛誉、影响深远、有艺术特色的新型越剧团了。可是,回顾从80年代中期开始组建时的艰难历程,王文娟无限感慨。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涌现,王文娟就感到:上海越剧院400个人挤在一起,一个大胖子,两只小脚,负担很重,一盆花不能畅开,盆景要分枝。艺术要竞争,才有生命力。她和徐玉兰就大胆提出“自搞改革团”的想法,当时的阻力是很大的。这也难怪,改革风初起,怎么改才对路,谁也说不准,只有边走边做。红楼团的改革,就历经了几任宣传部长,几任文化局长,几任越剧院院长,在文化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在红楼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在国内外企业家的资助下,才逐步从组建,到立足,到发展,到成长的。这个历程中王文娟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艰辛。徐玉兰大姐年龄更大一些,已是古稀之人,王文娟就义不容辞,多挑一些担子。她当了几年团长,从演出到策划,从内政到外交,费了心血,白了头发,但也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红楼团的成长也离不开外地兄弟剧团的支持和帮助。人才是个宝,有宝才发光。现在,人才交流,人才竞争,已经是众所周知了。可是那时改革伊始,为了引进外地人才,多难呀。她有时向人家乞讨磨破口舌想调人才到“红楼”,更多时候她是成为受控诉的“挖墙脚”的被告,好几次被“三堂会审”。最后还是依靠几位“徐门弟子”、“王门弟子”、“自愿”来团,才得解围、引进人才,取得成就的。
      王文娟回顾“红楼团”,苦乐自知。现在已经“功成身退”,从团长,到艺术指导,到顾问,终于是完成了“红楼新梦”。晚年立了新功,写了一页新篇。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1-13 08:36
      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1-13 08:39
        回复
          二、
          访谈王文娟,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王文娟变了,从“林黛玉”到“孟丽君”。
          五六十年代的王文娟,比较柔和、温顺,给人的印象是“林黛玉”型的,公众场合,也讲话不多,座谈会上也发言很少。很听话,服从党的号召,是越剧名演员中较早入党的一位。从不见她和人争辩,比较“内向型”埋头演角色。
          八九十年代的王文娟,随着时代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就比较多言,敢言,“外向型”的了。给人的印象是“孟丽君”型的。座谈会上热烈发言,公众场合出头露面也就增多了,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现。有女强人的气派,自强,坚强,也免不了有些“倔强”。
          和徐玉兰一起组建“红楼团”,表现了“强者”风度。以七十古稀高龄,演17岁妙龄少女,筹资拍摄电视连续剧《孟丽君》也是一个“强者”的表现。
          《孟丽君》终于拍摄了,放映了,它在艺术上的得失成败,自可见仁见智,各有评论。然而作为一个越剧表演艺术家,以七十高龄历尽艰难,创造完成了这么一部耗资百万费时数年的“电视连续剧”,应该说是来之不易,值得鼓励称颂的,她不仅在自己的演艺史上写下了很光彩的一份新的力作,也为越剧史留下了很宝贵一份艺术财富。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1-13 08:40
          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1-13 08:47
            回复
              三、
              王文娟,很高兴地告诉我,她在退休以后,还继续在为越剧努力,作出新贡献。
              这几年王文娟多次走出国门,到美国、德国去领奖,观光,也到台湾、香港去讲学。这里有几张照片,就是当时留下的纪念。在美国纽约,她去领过两个奖:一个是中美艺术委员会颁发的“艺术终身成就奖”,一个是同庆文化艺术中心的“终身杰出艺术奖”。她去参观联合国大厦,也去德国探亲,在马克思、恩格斯墓前拍照。王文娟到过台湾,参加红楼梦研究交流会。王文娟被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为教授,也到香港,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心、城市大学、科学大学、香港戏曲会、香港大会堂演讲,谈越剧历史,从越剧绍兴文戏时期的越剧皇帝竺素娥,和越剧皇后姚水娟谈起,谈到自己的成长成艺,从舞台上的绣球桌披,谈到舞台布景,为介绍越剧向海外人士作艺术讲座,还时常现身说法,边演边谈,这是晚年生活中的新事、新生活。
              祝愿王文娟大姐,从“林黛玉”到“孟丽君”,从“娇弱”到“自强”,为越剧事业做出更多的新贡献。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1-13 08:48
              回复
                精彩人生


                IP属地:辽宁8楼2019-01-13 08:54
                收起回复
                  从“林黛玉”到“孟丽君”,从“娇弱”到“自强,从团长,到艺术指导,到顾问,终于是完成了“红楼新梦”。晚年立了新功,写了一页新篇,完美人生。


                  9楼2019-01-13 22:13
                  收起回复
                    感谢杏花分享。文章内容精彩,王老师的晚年生活更精彩。


                    IP属地:吉林10楼2019-01-14 10:45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1-14 16:51
                      收起回复
                        在美国领奖,千里共婵娟提供的超清图片。



                        13楼2019-01-15 21:35
                        收起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1-16 00:05
                          回复
                            重贴图也贴不上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1-16 00:07
                            收起回复
                              一直在自强不息的宗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1-16 12: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