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缠闭门吧 关注:150贴子:658
  • 0回复贴,共1

峨眉通背缠闭门内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峨眉通背缠闭门内功
  第一节 准备功:(百日筑基)
  第一式 无极松静(静息)
  无极松静为道家内功之首层,亦称坐忘、闭气或胎息。肺为气之腑,气乃力之君,无极松静以不动之道致气,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息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以此生气,则得老子“无为”之法也。丹书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长”,可见无极松静实道门内功万法之宗也,故功家亦谓之炼己。有己始可以有本体,而后可以有用焉。
  其法为:两脚开步站立,相距与肩同宽,含胸拔背,手自然下垂,领顶竖项,坠尾开胯,命门略后顶,脊柱督脉两旁向两侧略开,圆裆提肛,松腘踩匀。会阴、两腋、下颌部如各夹一小气球状,凝神会意,抛却万念,虚灵内含,神志安祥鼻息自然。(此内家拳浑圆势,为螺旋缠闭门内功及拳架的基本体态要求,须贯穿始终,本无需多说重复。而此后动静桩功及拳架说明仍一再赘言者,仅为其重要性强调,学者能不时自查乎行走坐卧运功间,当能体谅述者用心之诚苦。)
  而后放松身体前后左右及身柱中轴,从头到足渐次松开头顶、前额、两腮、口、前颈、胸、上腹、小腹、两大腿前面、两小腿前面、两脚;头顶、后枕部、后颈、背、腰、臀、两大腿后面、两小腿后面、两脚;头顶、头之两侧、颈之两侧、两肩、两上臂、两小臂、两手、十指,两腋、腰两侧、两胯部、两大腿外面、两小腿外面、两脚、脚趾;泥丸(脑中)、喉(颈中)、心(胸中)、胃(上腹正中)、脐后肾前(腹正中)、会阴、两大腿内侧、两小腿内侧、两涌泉。各线放松时,眼与意识微内视随之。每视一处,或微有酥麻之感,甚觉良好。从上至下放松时,有天降细雨、洗涤除尽体内外尘垢之舒适,则为得法。
  肢体彻底放松之后,觉得自己和世界万物什么都没有了。司马承祯谓之“彼我两忘,了无所知”,似乎宇宙不比我大,我不比宇宙小,我即宇宙,宇宙即我,进入“太无”之境界。则可以静息也,其法有数、随、止、观、还、净六字言之,丹家谓之“六妙法门”。
  数,即数息。自然呼吸中,微以意念默数呼吸,凡12——60度,意在鼻间。随,即随息。心息相依,意念轻随呼吸出入往返于鼻与丹田间,想以心火温熏丹田,无须再数,久暂随意。止,即止息。不数不息,意识停止于脐下,以丹田深息,凡12——60度。观,即观息,关息也。此时以丹田为中心,意以全身所有肌肤毛孔进行呼吸(似乎不再需鼻呼吸),略闭气以通关。《抱朴子?微旨》曰“适时闭息,节其气冲以通也”,尽言其道。还,即还息,返本还源。如还归母体胎中,通过脐带供给养料一般。站立地上,唯足与地相连,犹脐带与母体也,想地气自足心而入丹田,久之如脚踏气团,轻身灵跳所以然。《庄子》曰:“古之至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蹱,众人之息以喉。”净,即净息,心无所托,泯然清净,还归虚无,无中而有生。张景岳言:“闭气即所以养气”。
  道家丹法《胎息经》曰:“胎自伏气中结,气自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驻,心不动念,无去无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初行松静之法,当勿妄求,初习一二字,数日后增至三四字,再求全之。功浅者稍闭即可,渐求深长。而尤以神意注胎中而不离形为要,盖失神意而妄闭者,或有断息自闷之险,习者须知之。
  第二式 吸星培元(吞气)
  择空气清新,宁静宜人处,以视野空旷且远有绿水青山茂林为佳。开步松静站立,含胸拔背,领顶竖项,坠尾开胯,命门略后顶,脊柱督脉两旁向两侧撑开,圆裆提肛,膝委松活而含外撑内裹前顶之意劲。会阴、两腋、下颌部如各夹一小气球状,凝神会意,静息三五分钟以调动气机。
  内视丹田,意含远山。两手心顺旋转向两侧前方而对旷野,鼻吸缓起,两手从两侧慢慢捧起身前所有精灵生气,随鼻之吸气慢慢导入,双手渐起渐合拢至头前如捧一大气球,两手继续掌心向内、向下至下颌前方,随吸随挤压气球之气入鼻,致胸腔胀满撑圆。悠长吸气的同时意想天空艳云彩霞及日月星辰精气亦随之自头顶百会穴缓缓吸入泥丸至喉,与鼻中吸入之气融合而入胸中,再由双手徐徐下压导入丹田。同时踵息吸地下精气随入丹田。此步功夫意念复杂,要求同时吸纳旷野远山精气、天空星云精气、地下精气共入丹田。丹田饱满后略闭气,内鼓而以意使气侵入脏腑腠理毛孔,是为吸星采气一度。量力而行,因时制宜,每次练功以12——60度为佳。其快慢速度由功夫深浅而论,多初期较快,渐至功深息长,可缓慢行之。


1楼2018-10-12 20: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