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吧 关注:12,299贴子:147,387
  • 0回复贴,共1

游学与游侠——古代“大学生”们的成人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简单的八个字,却可以说是凝结了古代教育观的精华,直到今天,这句话还常常被拿来激励晚辈或者学生们。而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推动下,也催生出了历史中最光芒璀璨的一群年轻人——游学士子和游侠儿。
在古代,教育体系并没有像如今一样分得这么细,年轻人们的“学科”只有两个:习文、练武。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与墨家学说并称为两大“显学”。学习儒家学说(习文)的人就是儒生,而学习墨家学说(练武)的人,则逐渐演变成了侠士。当时的儒生与侠士们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的是民众的利益。所以韩非子在著名的《五蠹》篇中称他们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家学说虽然渐渐湮灭,但是任侠的风气,却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当然,古代很多人其实是习文与练武两者兼顾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李白,其实也是一个剑术颇高的剑客,而《三国演义》中好像并没有什么学问的张飞,在历史上竟然有“喜画美人,善草书”的评价。
但不管是习文还是练武,那时的年轻人们在长大后都需要有一次游历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次游历,才算是完成了他们的“成人礼”。
于是,同样年轻的人们,由于“专业”的不同,也就踏上了他们不同的游历之路:游学或游侠。
游学之风,最早起源于孔子的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们到当时的中原各国去,既是为了推行自己以“仁”治天下的思想理念,同时也达到了让自己的理念更加完善的效果。《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经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记载,儒家思想就会留下不可弥补的欠缺。
于是,后世的儒生们也都纷纷效仿先贤,背上书箱,佩上剑,“负笈挂剑”地游历天下。当然,在当时,这种行为不单单是为了情怀,更多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书籍稀缺,信息交流不畅,再加上当时的人口密集度低,所以,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有走出门去。
而游侠儿们出门游历,与儒生们的游历又大不相同。他们游历的目的,在于饱览名山大川,结交四方豪杰,以养胸中的豪壮气概。他们鲜衣怒马,快意恩仇,同时也甘于为世间的不平之事挺身而出,殒身不恤。所以,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游侠儿的故事,历代的人们也为游侠儿们谱写了无数的颂歌,以表达对他们的赞扬与推崇。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游学士子与游侠儿们不就是今天的大学生们吗?同样的青春年少,同样的风华正茂,同样的满怀理想,同样的满腔抱负。几千年前与几千年后,不同的面孔,却有着同样一颗火热而躁动的心。所以说,游学士子与游侠儿们就是古代的大学生,而大学生们,则是今天的游学士子与游侠儿。
关于游学及游侠的诗词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侠客行》
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邯郸少年行》
唐·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1楼2018-08-28 13: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