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夫吧 关注:293贴子:2,668
  • 14回复贴,共1

大成拳“降龙桩”“伏虎桩”探真(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成拳“降龙桩”“伏虎桩”探真(转)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6-28 16:33回复
    近代拳学大家王芗斋先生所创大成拳(意拳)的技击桩功法中,降龙桩和伏虎桩是两个颇具特色的桩法,这两个桩法的共同特点是步态大,整体肌肉骨骼拉伸量大,意念相对激烈,属于筋骨和意念锻炼强度较大的桩法。
    长久以来,大成拳(意拳)中的“降龙桩”中之“降”字,通常是取了“降”字的“降服、使屈服”之意,意即“将飞龙战胜降服”之桩。同样,“伏虎桩”中之“伏”字,也是取了“降服、使屈服”之意,“伏虎桩”即为“将猛虎降服”之桩,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平时所见的“降龙桩”“伏虎桩”含义是与恶龙和与猛虎相搏作降龙伏虎之斗,以激发人体相关筋骨和劲力的锻炼效果,训练时的意念也大多是如此立意已是约定俗成。但是,笔者在学习和练习大成拳的过程中,根据恩师杨鸿晨先生所传之拳学原理和自己多年的练习体悟,感到对“降龙桩”、“伏虎桩”这两个大成拳技击桩中的重要桩法,其训练的意念内涵和名称,或许应该是翱翔之“翔”的“翔龙桩”,和意为“仆伏”之“伏”的“伏虎桩”才是更为接近此二桩本意。


    IP属地:北京2楼2018-06-28 16:39
    回复
      “翔”与“降”同音不同字,“伏”与“伏”同音也同字。拳桩名称和拳谱是过去口传身授记录形成的文字,那么,会不会正是“翔”“降”同音,以及二个不同“伏”本来就是同一个字的原因,导致了在拳谱文字记录时发生偏差或在传抄过程中发生偏差,进而发生因文字偏差导致了后来的练法和意念上的失真或跑偏呢?
      至于“降龙桩”、“伏虎桩”名称是何时在大成拳的拳谱和文献中最早出现,以及是何人最先提出,目前已难以考证。在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亲著的拳论中,笔者未见有以“降龙”、“伏虎”字样命名的桩法名称,但在王芗斋先生的拳论代表作《意拳正轨》提到了“龙虎二气”—“意拳之正轨,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并在“龙法”章节中提出:“龙法有六,日:沧海龙吟、云龙五现、青龙探海、乌龙翻江、神龙游空、神龙缩骨,其为物也,能伸能缩、能刚能柔、能升能降、能隐能现、不动如山岳,动之如风云,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气如四海,玄耀如三光”。在“虎法”章节中提出:“虎法亦有六,日:猛虎出林、怒虎惊啸、猛虎搜山、恶虎摇头、猛虎跳涧、饿虎剖食。揣其性灵,强而精壮,横冲直撞,两爪排山,猛进猛退,长扑短用”。并于结尾中总结为“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由此可见,王芗斋先生对“龙”与“虎”的动物或形象是非常推崇倡导的。从文中的内容和拳式的名称可知,在大成拳中出现的有关“龙”与“虎”的取意应为翱翔于天的“翔龙”和蓄势伏地的“伏虎”便顺理成章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6-28 17:00
      回复
        王芗斋先生出自晚清形意拳巨璧郭云深门下,王芗斋先生吸取各拳派所长,后创立的大成拳暨意拳脱胎于形意拳,而形意拳又源自古老拳法心意拳。心意拳、形意拳、大成拳渊源颇深,其间拳学训练体系中有个一脉相承的共同特点就是象形取意、意自形生。
        由此可见,无论心意拳、形意拳或是意拳,在对龙、虎二形模仿或取意上,都是持推崇和肯定态度的。心意拳和形意拳在对以龙形和虎形命名的拳法拳势锻炼时,都是直接模仿其形或意,按照“象形取意、意自形生”的立拳基本方针练习的。反观与心意拳、形意拳一脉相承,同样对龙虎之形持推崇和肯定态度的大成拳(意拳),应该没理由陡然在此处产生一个和心意拳、形意拳拳理和内容毫无联系,在练法原则上出现重大差异甚至分歧的桩法,做出理论和取意上肯定龙虎之神、形、意,却在具体桩法上做出与龙争、与虎斗的“降伏”飞龙的桩法“降龙桩”和“降伏”猛虎的桩法“伏虎桩”这样不合乎逻辑和令人困惑的内容安排。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本人拳论中的意思,顺藤摸瓜一以贯之的参照对龙和虎的相关文字内容,以拳论思想和有关龙、虎的段落文字之意为依据,将降伏飞龙之“降龙桩”换为翱翔之龙的“翔龙桩”,将“降伏”之“伏”的“伏虎桩”更为“低伏”之“伏”的“伏虎桩”,便可立马逻辑顺理成章,困惑迎刃而解。产生“翔龙桩”和伏之虎的“伏虎桩”与“龙虎二气”之论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之妙。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6-28 17:01
        回复
          从具体拳学功法的练法上,大成拳的拳学体系以桩功为本,象形取意、意自形生深受形意拳影响,如桩法中的托婴桩、扶云桩、鹰桩等,试力中的钩挫试力、波浪试力、神龟出水试力等,都是形象贴切意念逼真,充分体现出形意相合的特征,大多是目光前视、精神远放之特点。相比之下,若是将本意应该为“翔龙桩”的桩法作“降龙桩”解,虽然外形没有差别似乎为同一个桩式(见图1:降龙桩)。如果此时持桩者定义自身为降龙者,其双手前后伸展,攻防及相关合义不明,要说是在以此姿势与龙相搏难免牵强。降龙之斗该是勇气豪迈针锋相对,而持桩者扭头回视双臂背势相向,有败逃奔走之嫌,更无气势可言。以如是桩形配“降龙”之意,恐怕很难说此“形”与这“意”合。龙形在筋骨锻炼上,主练脊椎的伸缩旋转之能,神意上“云从龙兮又从风,乘云腾雾游长空”,若将“降龙桩”合理的还原为“翔龙桩”,桩形扭头回视,脊椎拧旋撑拔,正是对脊椎有效锻炼之态。龙形步配双臂作龙爪拂云之云龙九天翱翔,目光俯身回望,又正是神龙游空俯视苍弯之态,成为形意相合之典范。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6-28 17:02
          回复
            说过“翔龙”再说“伏虎”,形意拳有“龙形练脊、虎形练胯”之传,形意上取“虎有登山跳涧功,出洞扑食显威风”,“虎形者,有伏虎离穴之式而又有扑食之勇”。仆伏之虎的“伏虎桩”,以大势步态将胯关节有效拉伸,双腿掤撑蓄力欲扑,配以猛虎扑击前低伏蓄势跃跃欲出之神态,成为一个标准形意仿生以形生意特色的“伏虎桩”。此时桩形上整体桩式不变,细微处可做出略微调整:将双掌相对作合抱状改为近掌指斜向前方的下按状,眼神改原来视下方为漫视前上方,象形地体现出伏之虎之神意)
            经此神意一变,外形虽大同小异,与所谓降伏虎之“伏虎桩”早已是外形似而内蕴非了。并且原“伏虎桩”眼神低头向前下方视,与大成拳技击桩普遍要求的眼神前观不符,并且双手掐虎颈双腿夹虎身作(降)伏意念,说是在伏虎,其实已有骑虎难下困境之弊端。王芗斋先生在其代表作《大成拳论》中特别提到“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可见若是外形上有个大差小异的还不打紧,神意对不对、符合不符合才是关键。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6-28 17:03
            回复
              大成拳起源于形意拳以及更早的心意拳,秉承一贯的“象形取义、意自形生”的原则方法,对借鉴于自然界和外界的动物及事物的模仿,颇有些《庄子·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之意,与所借之物有点类似互溶的关系。而常见之“降龙桩”和去降伏老虎之“伏虎桩”,是借所借之物作为外来对立面来激发自身相关反应达到拳学训练效果,与所借之物的关系很有些类似“李广射虎”的关系。虽然都是借“龙”和“虎”为桩,意念和反应上的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当前大成拳(意拳)功法中约定俗成的降伏龙意思的“降龙桩”,和名称中“伏”字取降伏虎合义的“伏虎桩”,笔者以为与大成拳、意拳立意原则有欠。原貌真相或应该是和“降龙桩”、“伏虎桩”同音,甚至同字,但是不同意的翱翔之龙的“翔龙桩”和仆伏之虎的“伏虎桩”。传世拳谱拳论大多是从口传心授转为文字而成,口头传达转为文字过程中或是后人传抄过程中,出现文字或文义的偏差甚至错误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非常凑巧的是,笔者在孙禄堂老先生的大作《形意拳学》中的“龙形学”和“虎形学”中,居然发现,此文有“龙形者,有降龙之式”,读之不通,但在拳式里却并无搏龙的“降龙”之式,若是此处“降龙”也参照笔者之意应为“翔龙”,不但文意顿通,而且与其拳照所示拳式贴合。而在“虎形学”中,又有“虎形者,有伏虎离穴之式,而又有扑食之勇也”,其“伏虎”之意又恰好与笔者相合,这是不是对笔者观点的一种肯定呢?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6-28 17:03
              回复
                文章来源于意拳廉花的新浪博客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6-28 17:04
                回复
                  翔龙桩好像还有其他姿势,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不知道容不容易膝盖受伤......还有这些桩有没有什么禁忌忌讳没有啊比如跟吃饭隔开之类的


                  12楼2019-10-17 09:38
                  回复
                    这两种桩法会不会对膝盖有影响,反正有些桩容易伤膝盖


                    13楼2019-10-17 09: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