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叫风雅颂吧 关注:3,069贴子:68,200
新京报评多起暴雨触电事故:城市不该是市民冒险岛
导语:不同的城市、同样的下雨天,同样是在室外或街头,抛开那些偶发的不可控的因素外,到底有多少是因为公共设施本身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更换不及时造成的呢?如此之多的街头雨天死亡案例,提醒我们,是时候该严肃地重视这个问题了。
  一座安全、文明的城市,不该是需要掌握各种安全贴士的“冒险岛”,而该是市民随心自在的安乐窝。

  ▲6月8日,广州普降大雨,多地出现积水、内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温文
  前些日子,因为台风“艾云尼”带来的强降雨。广州、佛山、肇庆等地都发生了三起市民在街头疑似触电死亡事件。三起事故,都发生在雨天的街头,都指向触电死亡。
  这让许多人都感觉到恐惧,以至于许多市民在下雨天都不敢出门,即使不得不出门,也都有点战战兢兢。毕竟,在城市的街头,到处都可以见到通电的公共设施,电表、电箱、电线杆、电闸,通电的广告箱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类似雨天街头触电死亡事故,在过去发生过不少,远不止广东这三起。比如,2013年8月郑州,一周内的两场大雨中,4人触电身亡;2016年7月,河南开封发生过4起室外触电事故,造成1人受伤,4人死亡;2016年7,四川乐山,两名年轻男子因为路边灯杆漏电,触电倒地身亡……其实只要你用“触电、雨天”作为关键词去搜索,类似这样的案例还能发现不少。
  这些雨天触电身亡的案例,每一起背后都有各自具体的原因,即使和公共设施有关的案例,背后的原因也颇为复杂,有的是因为公共设施的损坏,有的是因为公共设施的老化,还有的则是因为公共设施使用不当,当然也包括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或者这些原因兼而有之。
  不同的城市、同样的下雨天,同样是在室外或街头,抛开那些偶发的不可控的因素外,到底有多少是因为公共设施本身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更换不及时造成的呢?如此之多的街头雨天死亡案例,提醒我们,是时候该严肃地重视这个问题了。
  即使有些事故,是因为人们使用公共设施不当造成的,但作为提供和维护公共设施的公共部门亦有责任去思索,该如何最大概率地避免人们使用不当。
  这不是吹毛求疵。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里头就提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把关。”这里所谓安全第一,是指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发挥出公共功能,它的安全性,永远都要摆在首位。
  之前某城市的公交站台,平时晴天雨天都没有发生安全问题,可因为一场大雪就坍塌了,压死了人,这就难以称得上是把安全摆在首位。真正将安全摆在首位,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建设,按照维护规则维护,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者,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尽可能细微而周全地预知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比如一些通电的公共设施,严格按照标准安装建设,是基础性的要求,但同样重要的是,需尽可能预知并排除它在暴雨、风雪天气下的安全隐患。现代城市,公共设施错综繁复,人性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执政者的标配。一座安全、文明的城市,不该是需要掌握各种安全贴士的“冒险岛”,而该是市民随心自在的安乐窝。
http://new.qq.com/omn/20180614/20180614A02L7R00?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1楼2018-06-14 07:38回复
    2楼2018-06-14 08:18
    回复


      朋友圈、微博上传播的疑似在这场暴雨中触电死者的视频,更是令人人心惶惶——如果不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了一线城市广州,并经由网络传播发酵,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原来暴雨不止带来恼人的积水,还能电死人。
      但想想以前学过的物理常识就能明白了: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一般不超过36伏,这些事故中的罹难者很有可能是因为遭遇了路灯或广告灯箱(比如公交车站的那种)的漏电——220伏或380伏。
      如果这些设备没有安装能在短路等情况发生时及时切断电流的保护装置,那么能导电的暴雨和积水将带来极大的安全威胁。
      @广东天气 发布的预告,未来三天广东很多地区仍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这愈发让人十分没有安全感:下雨天出门可能的致命危险,还要承受到什么时候?


      3楼2018-06-14 08:20
      回复
        就在今天,又有媒体报道了发生在他地的雨中触电事故——内蒙古赤峰松山区一小区门口,两个孩子倒在积水中身亡,急救人员称是因为触电。

        藏在暴雨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成了所有为安全提心吊胆的普通人的痛。
        2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次城市被暴雨猛烈袭击后的狼狈模样。
        有时候我们很擅长苦中作乐。什么海里的鱼被冲进城市,市民出行只得滴滴打船,四川人民在洪水中打麻将争做“渡边麻友”,XX城市进入看海模式的梗……层出不穷。

        但是这次事态的严重性,让人笑不出来。
        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城市病的众多顽疾之一,它由多种因素造成:极端天气,城市排水系统低效,城市绿化减少、地下空间过分开发导致渗水能力降低,等等。
        总之,没经历过几次被大暴雨整瘫痪的路况,都不算在大城市呆过。
        根据2017年的数据,从2010到2016年(也是我们印象中看海频发的几年),全国每年至少都有超过100个城市受到内涝威胁。最严重的2010年,这个数字超过了240。


        4楼2018-06-14 08:22
        回复
          关键是,城市内涝带来的危害,不止是路上齐腰深的积水、交通堵塞这些最容易被看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命关天。
          早在2011年夏天,我们就吃过城市内涝的大苦头:各地遭到暴雨突袭,出现数起人身伤亡事故。
          井盖消失、不慎掉进排水井,在积水中被电击,跌入沟中被大水冲走……被暴雨夺去生命,有许多残忍的方式。

          哪怕驾车,也可能逃不过噩运。
          以前我们只以为城市里的大暴雨会让各种交通工具和行人寸步难行,却没想到它也能困住车里的司机,致其溺亡。
          这次搞得人心惶惶的水中触电致人死亡,其实也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只是此前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不能和这次相提并论。


          但湖北的朋友可能记得,2016年7月的暴雨和水灾中,武汉及其他湖北城市连续出现了数起因触电身亡的事故。
          据当地媒体九派新闻的统计,当时湖北短短4天内就有7场被媒体报道、证实的触电悲剧。


          5楼2018-06-14 08:31
          回复
            当城市内涝年复一年地上演,甚至威胁着普通居民的生命,真的是时候严肃地对待它了——
            如果可以,我们真希望下雨后“无海可看”,也没有那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八仙过海故事。因为“海底”有可能藏着的,是谁也承受不起的危险。
            3
            一片恐惧中,这两天想必大家多多少少已经通过互联网学到了一些自救措施。
            很多官媒、微博大V纷纷发布了这样的预防知识,比如:当你在水中觉得身体发麻、疑似触电,千万不要正常跨步走,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小碎步或单腿蹦,尽快离开。
            在这个很多人都没意识到雨天蹚水可能触电的大环境中,这样的科普的确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真的陷入危险,知道些自救知识总不是坏事。
            尽管如此,来自大多数网友的反应却有点激烈,抵触情绪很多:
            “雨天防触电,不能光靠我自己防着吧?”


            舆论的声音指向了一个方向:
            我是应当学习自救,但是除了我自己要做好知识的武装,是不是其他责任主体也该做出表率?
            显然,大家是希望提供公共服务的一方,也能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在这些事故中的责任。
            这样的质疑和不信任,大概是被吓出来的。
            根据新闻报道的现场图,“漏电”致人死亡事故现场红绿灯附近发现一处设备,设备内部是看起来混乱不堪的六孔插线板,和各种缠绕在一起的电线。


            6楼2018-06-14 08:35
            回复
              这就让人不得不追究设备漏电的源头:
              路边的路灯、灯箱、配电箱的设施,是否安装了必要的保护?工程的验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日常的维护、检修、排查安全隐患有没有做到位?
              同理,此前的很多关于雨天漏电致死的新闻报道中,也让人很想问出同样的问题。
              比如电线杆倒了。

              比如电线断裂、掉在水中。

              如果对那些问题的答案是否,那么为安全瑟瑟发抖的居民,处境未免太过低微。
              这样的危险明明起源于公共服务的不到位,起源于城市管理者的失职,起源于基础设施安全隐患的积重难返,最终普通人得到的指示却是:你要更加注意,为自己承担起百分百的安全责任。
              本来,提醒居民注意安全、科普自救知识,和相关责任主体问责追责、积极改进,这两件事其实都是必要的,理论上也毫无冲突。
              但正是后者一次次地失声,使得公众的舆论愈发对铺天盖地的前者感到不安。
              类似的情况有过很多次。
              幼女性侵案引起人们的愤怒时,我们寄希望于针对性侵未成年人的法律能更加完善,教育系统能推广科学的性教育,但是更多只能看到“如何保护好你的孩子”。
              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种种弱势群体被家暴、被侵害的消息不断被曝光,我们寄希望于更高效的救助通道和惩戒机制,却一次次看到指导“女性应避免独自外出”的所谓安全指南。


              7楼2018-06-14 08:37
              回复

                对于那些恶劣的社会安全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反应,但当我们着眼于以后如何杜绝类似问题再伤害无辜的人时,自救不应该是唯一的、主导的解决方式。
                不是普通人懒惰,想把一切关于安全的责任都推给社会,而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中了解了,总有些东西防不胜防,是需要超越于个人的力量去约束、监督和惩罚的。
                当社会中存在那么多待补的漏洞,仅凭老百姓战战兢兢地自救,实在是太难太难,这也不是一个健全的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4
                在一次次令人揪心的事件发生后,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该缺席。
                2011年那个多城内涝的夏天,央视《新闻1+1》曾经做过一期节目:《城市“看海”,怨天还是尤人?》
                节目中,特约评论员王锡锌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别“怨天”,应该“尤人”。直指问责的重要性。
                “出现这些事情以后,很习惯性地都去问责老天爷,好像我的标准已经达到了,问题出在老天爷下雨的时候,没有按照原来设定的标准来做。我们要去反思的是,一个城市的防内涝标准,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问责是解决问题过程当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最终交给市民的一个答卷。”

                正如央视评论员所说,我们苦苦追问和质疑的最终目的,不是一个让这事翻篇的信号而已。
                我们希望行政者能得到有效的监督,是让普通人拥有可以依靠的法制,和能为更多人提供保障的公共服务。我们希望在公共空间中,拥有正常生活就能免于忧患的安全感。
                透明有效的问责渠道,永远是使事情变得更好的前提。
                如果做不到,那么一次次有关安全的负面消息就像是把手无寸铁的普通人赶进了死胡同。
                当悲剧发生,惊恐的大众只能从有限的视野中挑毛病,事后的舆论场变成了普通人之间的互相倾轧:
                谁让你这么不小心?你为什么没在这里那里防范得完美无瑕?
                在责骂别人不小心的同时,其实也在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我怎么可能这么不小心呢?只要我千万别像他一样,我肯定就不会出事了。
                人们面对安全威胁,选择占据智商和理论上安全的制高点,殊不知最核心的东西就这么被放过了。
                比如前段时间福建某小区三个孩子在景观喷泉中触电身亡的新闻下,有人责怪孩子太熊、家长也不负责任,却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整个喷泉的电压和防护措施都不符合安全标准,对谁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逐渐忘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迹,只能抓住边缘的东西拼命发力,结果却抓瞎似的一直原地转圈。
                在这样周而复始的事故和隐患中,只能互相苛责的普通人没有赢家。
                从根本上说,我们需要的是背靠集体力量的“互助”,需要公共服务提供成系统的、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援,而不是仅仅靠自己去对抗无休止的漏洞、隐患和威胁。
                社会安全的责任本就不能完全转嫁到每一个个体的肩头。只靠每个弱小的个体诚惶诚恐地自保,扛起这份责任的力量反而是最薄弱的。http://www.sohu.com/a/235621497_220034?_f=index_news_3
                在当下我们社会的种种顽疾与困境中,互助远比自救更像是治病的一针灵药。


                8楼2018-06-14 08:41
                回复
                  2011-2015年城市、农村居民5-19岁zi sha率(单位:1/10万)


                  10楼2018-06-14 09:20
                  回复
                    自杀现象一直存在着城乡差异,农村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但在5-14岁期间,城乡差距却并不明显。根据2011-2015年城市、农村居民5-19岁自杀率数据,城市的5-9岁组、10-14岁组与农村同年龄组的五年平均自杀率基本相同。2011-2015年,农村的5-9岁组自杀率逐年下降,而城市的10-14岁组自杀率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城市的5-9岁组、10-14岁组自杀率都超过了农村同年龄组自杀率,城市10-14岁组与15-19岁组自杀率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了0.22/10万。
                    我国各地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数据差异很大。目前披露的论文数据均来自各地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数据。北京市的2011-2015 年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自杀率为0. 33/10万,10-14岁组的自杀比例为6.67%,15-18岁组的自杀比例达到16. 94%;陕西省西安市的2010-2014年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自杀率为1.03/10万,19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自杀人数为55例;广东省清远市 2008-2013 年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0-18岁儿童青少年自杀人数为267例,其中15-18岁组自杀人数为199例。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按死因的个案统计推算,2015年的15-24岁青少年自杀率较2013年微升2%,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青少年向上流动性低等都对青少年构成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
                    网络中可以看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小组试图通过中文网络搜索抓取儿童青少年自杀事件,统计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的电子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检查内容、来源后进行重复检查与数据清理,在网页中共计确认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在上述12个月期间,190例为自杀死亡的信息,77例为自杀未遂的信息。从信息来源的地域来看,范围涉及29个省、直辖市和2个台湾、香港地区。
                    案例总体情况
                    从年龄年级结构来看,在标注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要严峻得多。根据网络信息的数据,中学生死亡案例与小学生死亡案例之比约为7.2:1,中学生自杀未遂案例与小学生自杀未遂案例之比约为8.8:1。
                    从时间段分布来看,案例的发生情况形成明显的波峰与波谷。涉及寒暑假死亡及未遂案例数量相对少。含死亡及未遂案例数量超过25例月份共有5个,依次为:2017年9月、2017年4月、2017年5月、2017年6月、2016年12月。自杀死亡案例数量最多的3个月份依次为:2017年5月、2017年4月、2017年9月。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大多数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中,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事发地区、场所、姓名、性别、年龄、年级、自杀形式、原因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隐匿。因此,分析上述数据时存在数量不等的“空白”。


                    11楼2018-06-14 09:20
                    回复


                      12楼2018-06-14 09:21
                      回复

                        自杀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困扰。而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复杂、多元甚至矛盾的问题叠加作用,会对其自我认知、情绪调适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上述死亡及未遂案例的中小学生从产生自杀意念到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原因各异,影响因素并不唯一。解释自杀原因的来源也各不相同。除个别写有遗书者、留有遗言外,有的是中小学生家长认为的原因,有的是学校、老师认为的原因,有的是同学认为的原因,有的是邻居认为的原因,不少消息带有“疑似”原因等字样。在一些案例中,中小学生家长与学校各执一词。另有一些案例,死因没有揭示。
                        根据研究小组对网络信息的梳理,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提及自杀原因,其中72例是自杀未遂,143例是自杀死亡。归纳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可大致划分为六类:家庭矛盾、师生矛盾、校园欺凌、学业压力、情感纠纷、心理问题。从六类自杀原因分布来看,导致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的原因从多到少依次为:家庭矛盾(33%)、学业压力(26%)、师生矛盾(16%)、心理问题(10%)、情感纠纷(5%)、校园欺凌(4%),另有其他问题(6%)。
                        尽管家庭矛盾比学业压力更突出地刺激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但仔细分析家庭矛盾原因,会发现诸如“父母责备其成绩退步”、“作业未完成被家长批评”、“因学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等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案例的冲突根源是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诸如“自习或上课被老师没收手机批评”等的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不是仅仅对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起作用,也对学生家长、老师产生诸多影响,激化了学生个体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考虑间接作用的话,学业压力可能才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13楼2018-06-14 09:22
                        回复

                          2013年高考结束后,一考生查完成绩后写下绝笔信自杀身亡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7年5月,网上流传一份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汇报给区委、区政府的文件(已得到证实),是关于北理工附中初二学生李某某坠楼事件的情况汇报。据称,因李某某学习成绩不理想,李父将其手机没收,次日,李某某向父索要手机未果,从家中11楼阳台跳下。更让人悲伤的是,李某某的母亲因儿子去世情绪不稳,就在李某某去世后的两天,在家人看护不备时跳楼身亡。
                          2017年6月,杭州一名13岁男孩因痴迷手机打《王者荣耀》被爸爸骂,一言不合跳楼摔断腿。就在医院劝其转院诊疗以免留下后遗症的焦头烂额之际,男孩对爸爸提要求:“把手机拿来,我要登录下游戏账号。”
                          目前手机功能众多,承载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视频、书刊、交友软件。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心智发展不够成熟、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而言,一旦沉迷便难以自拔。但是仅把“罪魁祸首”简单归因于手机是不妥当的。亲子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在面临分歧时,家长的不理智和孩子的情绪化特别容易激化矛盾。而回避现实问题和烦恼,在社交网络、游戏等中寻求虚拟生活的群体日益低龄化,正在造成新的沟通障碍。
                          2016年11月,CCTV13《新闻调查》栏目对青海15岁少年陶承鹏不堪忍受欺凌服毒自杀进行深度调查报道。被同学欺负,被迫夜里给同学跳舞、用热水就遭同学殴打,向老师诉说却反被骂学习不好。他在遗书中写到:“昨天晚上小张打了我一顿,现在我感到头晕眼花,希望老师通知双方家长到医院检查解决,不要告诉张某某是他说的。”


                          15楼2018-06-14 09:25
                          回复
                            现场直击!成都蒲江县遭遇大暴雨袭击
                            1/16
                            7月2日,成都蒲江县境内遭遇大暴雨和洪水袭击,大量果树、农田、民房等进水被淹,灾害致14082人受灾,紧急转移被困民众9565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426.46万元人民币,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图为成都蒲江县寿安镇老街进水被淹的店铺。
                            2/16
                            图为成都蒲江县寿安镇一辆小车泡在洪水中。


                            20楼2018-07-03 15:48
                            回复
                              3/16
                              图为成都蒲江县寿安镇老街上,一市民放在街边炉架险些被洪水冲走。
                              4/16
                              图为成都蒲江西来镇双流村被困村民通过绳索转移。


                              21楼2018-07-03 15: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