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3日 08:59:02 来源:
爱海宁客户端见习记者 陈潇
喜欢笛子的人,对笛子演奏家蒋国基一定不陌生。“充满魅力的笛子演奏家”、“不可多得的神笛”是媒体对他的评价。蒋国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他在青年时代师从笛子大师赵松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作曲家和吹管乐器的发明家。
1976年,蒋国基在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以一曲自己创作的《水乡船歌》崭露头角。自此以后,他在全国各类民乐比赛中连连夺冠,声誉日隆。
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杭州人的蒋国基与海宁渊源颇深。在十几岁时,他便加入了海宁的浙江皮影戏剧团,在海宁生活工作过十几年,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吹奏笛子,也是在海宁,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阔别海宁多年之后,这位海宁人的女婿将与海宁再续前缘了。3月31日,蒋国基将来到海宁市文化馆,为市民带来一场笛子演奏公益讲座,与大家聊一聊笛子演奏的那些事,有兴趣的市民可以报名参加。
少年时期加入海宁浙江皮影剧团 在剧团里自学成才
蒋国基生于1949年,是杭州人。在他十三岁时来到海宁,加入了海宁浙江皮影戏剧团。
皮影戏演出需要乐器伴奏,其中就有笛子的演奏。第一次听到皮影戏中传来的笛子声时,蒋国基就深深爱上了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但是当时乐班中并不缺笛子演奏者,他就偷偷地自学,自己慢慢摸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脱颖而出。一天,乐班中的笛手突然生病,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蒋国基自告奋勇地说:“让我试一试怎么样?”当笛音在他的吹奏下流畅地响起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位多么有灵气的小笛手!
现在,蒋国基说到海宁,还满怀深情:“是海宁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我对海宁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海宁工作生活了十几年,蒋国基与一名海宁女子成家,成了“海宁女婿”。
1974年,蒋国基凭借对笛子的热爱和超高的演奏技巧,进入了浙江省歌舞团。在这里,蒋国基又遇到了一位给他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的海宁人——张全夫。
这是一个伯乐于千里马的故事。当时,张全夫是浙江省歌舞团的作曲人,二胡演奏家。他十分欣赏蒋国基的才华,把蒋国基推荐给了笛子大师赵松庭。从此,蒋国基师从笛子大师赵松庭,潜心研究笛子演奏和乐器制作,并将此作为一生的事业。
蒋国基曾长期生活的海宁、水乡在他的作品中若隐若现,因此,人们也称他“水乡神笛”。1976年,那首让蒋国基在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一举成名的《水乡船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于1975年的排笛曲,其旋律和构思早就印在蒋国基的脑海里。在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中,一首首熟悉的江南民歌和一幅幅水乡优美的画面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给了他无穷的灵感。
除此之外,《采桑曲》《忆江南》《西子湖畔采茶忙》等曲子无不都是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民情的优秀代表作。也难怪有人评价蒋国基的笛声“天生固有一种水汪汪的神韵”。
笛子大玩家 将中国民乐奏响在世界舞台
在蒋国基的笛子世界里,求新、求变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不甘平庸,在传统笛子的基础上,不断变换手中乐器的形制,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观众以新奇的、美的享受。
1986年,蒋国基发明了“巨笛”——一把3米2的巨笛,是世界吉尼斯史上最长的笛子,由2人按笛,1人吹笛。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这么长的笛子,只能看不能响吧!但蒋国基偏要吹响它。在家里,他足足研究了一个星期,不断改进、摸索,终于在一星期后吹响了这把3米2的巨笛,一时间引起了轰动。
让蒋国基蜚声国际舞台的,还要说是1986年在芬兰举办的那场高斯迪宁国际艺术节。
在艺术节上,一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同台献技,场面格外热闹和精彩。在蒋国基上台之前的是智利的演奏家们。他们用的是排箫等民间乐器加上现代的电声乐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将演出推向高潮。
见此场面,怕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中国代表团负责人不安地问蒋国基:我们能行吗?“没问题,把节目换一下。” 蒋国基信心十足地回答。
换曲后,大家惊讶的发现,蒋国基决定吹赵松庭先生改编的《鹧鸪飞》,这是一首速度很慢、很安静的曲子。“音乐艺术就是对比,他们的节目闹,我就吹不闹的曲子。”蒋国基信心十足地说。
灯光打亮、大幕拉开,蒋国基上场了。他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及颤、叠、赠、打等艺术手法灵活地运用到作品中。一曲奏毕,现场沸腾了,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的鼓掌,于是破例又让蒋国基演奏了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
最后,蒋国基以一曲芬兰的《在森林里怎样为你歌唱》结束了演出。开幕式上规定每个国家只有20分钟的节目时间被打破了,整晚演出仿佛成了蒋国基的独奏音乐会!
第二天,芬兰各大报纸媒体的头版头条盛赞中国的笛子为“魔笛”、“神笛”。蒋国基说:“通过那一次演出,我深深感到我们民族的东西很有世界性,世界是能够接受我们民族音乐的。
笛子是蒋国基的终生事业,但他却用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它。他说,我把吹笛子当成玩。他认为,玩是一种高境界。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能在笛子演奏中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笛子演奏模式;并且能够博采众长,将各种乐器的优点和各种表演的形式融入到笛子和笛子的演奏中,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蒋国基说:“艺术必须要出新,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在创新延续中发展的。”
延伸新闻:3月31日期待与海宁市民面对面
说到3月31日在市文化馆举办的笛子演奏公益讲座,蒋国基也很期待。
“现在海宁有很多喜欢笛子的人,从事笛子教学、笛子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蒋国基说,这次来海宁,他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几十年来吹奏笛子的经验收获以及一些个人心得体会,希望对喜欢笛子的人有所帮助。
据悉,当天除了讲座外,蒋国基还会带来现场笛子演奏,同时,还会与观众上台互动。
人物名片:蒋国基,著名竹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尖子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巨笛发明者。师从于赵松庭先生。曾任浙江歌舞团民乐团团长、笛子独奏演员,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曾在G20峰会间,为各国总统太太团演出,颇获好评。曾出访过欧洲、亚洲、美洲、非洲60多个国家,并在日本、香港、台湾、厦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数十场个人竹笛独奏音乐会。创作改编有《水乡船歌》、《采桑曲》、《悠悠乌篷船》、《雷峰塔遐想》、《剑》、《忆江南》、《雁荡秋色》、《西子湖畔采茶忙》等数十首笛乐作品。出版著作《笛子入门教材》、《笛子入门提高版》和《蒋国基笛曲选》三部,并在《中国音乐》、《乐器》等核心期刊发表《赵松庭笛曲赏析》、《笛子演奏》系列论文十余篇。
作者: 责任编辑: 徐晓燕
爱海宁客户端见习记者 陈潇
喜欢笛子的人,对笛子演奏家蒋国基一定不陌生。“充满魅力的笛子演奏家”、“不可多得的神笛”是媒体对他的评价。蒋国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他在青年时代师从笛子大师赵松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作曲家和吹管乐器的发明家。
1976年,蒋国基在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中以一曲自己创作的《水乡船歌》崭露头角。自此以后,他在全国各类民乐比赛中连连夺冠,声誉日隆。
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杭州人的蒋国基与海宁渊源颇深。在十几岁时,他便加入了海宁的浙江皮影戏剧团,在海宁生活工作过十几年,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吹奏笛子,也是在海宁,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阔别海宁多年之后,这位海宁人的女婿将与海宁再续前缘了。3月31日,蒋国基将来到海宁市文化馆,为市民带来一场笛子演奏公益讲座,与大家聊一聊笛子演奏的那些事,有兴趣的市民可以报名参加。
少年时期加入海宁浙江皮影剧团 在剧团里自学成才
蒋国基生于1949年,是杭州人。在他十三岁时来到海宁,加入了海宁浙江皮影戏剧团。
皮影戏演出需要乐器伴奏,其中就有笛子的演奏。第一次听到皮影戏中传来的笛子声时,蒋国基就深深爱上了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但是当时乐班中并不缺笛子演奏者,他就偷偷地自学,自己慢慢摸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脱颖而出。一天,乐班中的笛手突然生病,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蒋国基自告奋勇地说:“让我试一试怎么样?”当笛音在他的吹奏下流畅地响起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位多么有灵气的小笛手!
现在,蒋国基说到海宁,还满怀深情:“是海宁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我对海宁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海宁工作生活了十几年,蒋国基与一名海宁女子成家,成了“海宁女婿”。
1974年,蒋国基凭借对笛子的热爱和超高的演奏技巧,进入了浙江省歌舞团。在这里,蒋国基又遇到了一位给他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的海宁人——张全夫。
这是一个伯乐于千里马的故事。当时,张全夫是浙江省歌舞团的作曲人,二胡演奏家。他十分欣赏蒋国基的才华,把蒋国基推荐给了笛子大师赵松庭。从此,蒋国基师从笛子大师赵松庭,潜心研究笛子演奏和乐器制作,并将此作为一生的事业。
蒋国基曾长期生活的海宁、水乡在他的作品中若隐若现,因此,人们也称他“水乡神笛”。1976年,那首让蒋国基在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一举成名的《水乡船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于1975年的排笛曲,其旋律和构思早就印在蒋国基的脑海里。在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中,一首首熟悉的江南民歌和一幅幅水乡优美的画面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给了他无穷的灵感。
除此之外,《采桑曲》《忆江南》《西子湖畔采茶忙》等曲子无不都是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风土民情的优秀代表作。也难怪有人评价蒋国基的笛声“天生固有一种水汪汪的神韵”。
笛子大玩家 将中国民乐奏响在世界舞台
在蒋国基的笛子世界里,求新、求变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不甘平庸,在传统笛子的基础上,不断变换手中乐器的形制,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观众以新奇的、美的享受。
1986年,蒋国基发明了“巨笛”——一把3米2的巨笛,是世界吉尼斯史上最长的笛子,由2人按笛,1人吹笛。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这么长的笛子,只能看不能响吧!但蒋国基偏要吹响它。在家里,他足足研究了一个星期,不断改进、摸索,终于在一星期后吹响了这把3米2的巨笛,一时间引起了轰动。
让蒋国基蜚声国际舞台的,还要说是1986年在芬兰举办的那场高斯迪宁国际艺术节。
在艺术节上,一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同台献技,场面格外热闹和精彩。在蒋国基上台之前的是智利的演奏家们。他们用的是排箫等民间乐器加上现代的电声乐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将演出推向高潮。
见此场面,怕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中国代表团负责人不安地问蒋国基:我们能行吗?“没问题,把节目换一下。” 蒋国基信心十足地回答。
换曲后,大家惊讶的发现,蒋国基决定吹赵松庭先生改编的《鹧鸪飞》,这是一首速度很慢、很安静的曲子。“音乐艺术就是对比,他们的节目闹,我就吹不闹的曲子。”蒋国基信心十足地说。
灯光打亮、大幕拉开,蒋国基上场了。他将循环换气的演奏技巧及颤、叠、赠、打等艺术手法灵活地运用到作品中。一曲奏毕,现场沸腾了,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的鼓掌,于是破例又让蒋国基演奏了第二首、第三首,第四首……
最后,蒋国基以一曲芬兰的《在森林里怎样为你歌唱》结束了演出。开幕式上规定每个国家只有20分钟的节目时间被打破了,整晚演出仿佛成了蒋国基的独奏音乐会!
第二天,芬兰各大报纸媒体的头版头条盛赞中国的笛子为“魔笛”、“神笛”。蒋国基说:“通过那一次演出,我深深感到我们民族的东西很有世界性,世界是能够接受我们民族音乐的。
笛子是蒋国基的终生事业,但他却用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它。他说,我把吹笛子当成玩。他认为,玩是一种高境界。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能在笛子演奏中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笛子演奏模式;并且能够博采众长,将各种乐器的优点和各种表演的形式融入到笛子和笛子的演奏中,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蒋国基说:“艺术必须要出新,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在创新延续中发展的。”
延伸新闻:3月31日期待与海宁市民面对面
说到3月31日在市文化馆举办的笛子演奏公益讲座,蒋国基也很期待。
“现在海宁有很多喜欢笛子的人,从事笛子教学、笛子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蒋国基说,这次来海宁,他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几十年来吹奏笛子的经验收获以及一些个人心得体会,希望对喜欢笛子的人有所帮助。
据悉,当天除了讲座外,蒋国基还会带来现场笛子演奏,同时,还会与观众上台互动。
人物名片:蒋国基,著名竹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尖子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巨笛发明者。师从于赵松庭先生。曾任浙江歌舞团民乐团团长、笛子独奏演员,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曾在G20峰会间,为各国总统太太团演出,颇获好评。曾出访过欧洲、亚洲、美洲、非洲60多个国家,并在日本、香港、台湾、厦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数十场个人竹笛独奏音乐会。创作改编有《水乡船歌》、《采桑曲》、《悠悠乌篷船》、《雷峰塔遐想》、《剑》、《忆江南》、《雁荡秋色》、《西子湖畔采茶忙》等数十首笛乐作品。出版著作《笛子入门教材》、《笛子入门提高版》和《蒋国基笛曲选》三部,并在《中国音乐》、《乐器》等核心期刊发表《赵松庭笛曲赏析》、《笛子演奏》系列论文十余篇。
作者: 责任编辑: 徐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