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古派其实就是觉得古人很**,什么东西都以古书为准。我个人也算半个尚古派。在我眼里,诸如易学,文学,书画等等精神领域上的东西,基本都是古人留下的书籍经验比较宝贵,也比较值得研究。
现代派认为古不如今,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在探索中前进。那么探索越久,成果自然也就越丰富。听起来好像没错。不过其实庄子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这故事大意是讲,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不懂变通,就等于读糟粕云云。从这个故事引申开来,它的含义就深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拿来主义,也就是前人做好的东西,我拿来用就行了。物质尚且可以如此,那么精神层面上是不是可以这样做呢?庄子跟你讲,不行,你不能这样做,因为这些都是前人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