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吧 关注:32,895贴子:463,935

哈尔滨话里的俄语词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个世纪流传在哈尔滨的中国民谣:
一到中国街(今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满街“毛子调”(俄语)。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军官),开着“马神”(汽车)车,搂着个“玛达姆”(俄妇女),喝着“俄特克”(俄人饮料)。奶油“斯米旦”,“列巴”大面包,水桶“喂得罗”,“拦波”电灯泡。没钱喊“涅肚”,有钱“哈拉少”。
下面列举的是哈尔滨的中国人曾经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说的“老哈尔滨话”中借用过的俄语词汇,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种特有的老哈尔滨话慢慢被湮灭了。


IP属地:海南1楼2018-04-28 22:08回复
    记得我爷爷曾经称一种小水桶叫 喂得罗。
    哈拉少 就是 好 的意思。


    IP属地:辽宁2楼2018-04-28 22:27
    收起回复
      西米旦 (сметана) 酸奶酪
      玛达姆 (Мадам) - 过去老哈尔滨中国人称呼中年以后又肥、又胖的俄罗斯妇女 。(法语Madame)。
      骚达子 (салтат) - 称呼士兵   (似英文soldier)
      毕瓦 (пиво) - 啤酒   (beer)
      闹木儿 (номер) - 单间儿,小房间   (怎么这么似normal啊)
      巴拉士 (баржа) - 铁制驳船   (barge)
      嘎斯 (газ) - 煤气   (gas)
      苏波汤 (суп) - 一种用肉、洋白菜、西红柿等做的俄式肉菜汤  (soup)
      喂得罗 (ведро) - 俄式上大下小的圆台形的水桶  (似drum)
      马神 (машина) - 一般过去哈尔滨人特指缝纫机   (machine)
      拔脚木 (пойдём) - 走,离开
      哈拉少 (хорошо) - 很好
      沃特卡 (водка) - 俄罗斯的一种酒精饮料 伏特加。(vodka)
      格瓦斯 (квас) - 用麦芽、面包渣酿制的清凉饮料
      格兰 (кран) - 水龙头
      拦包 (лампа) - 灯,也指灯泡   (lamb)
      布拉吉 (платье) - 连衣裙   (似blouse,但英文的blouse指肥袖衬衫)
      古棒 (кубометр) - 一立方米   (cubic)
      戈必蛋 (капитан) - 军官上尉,又泛指当官的   (captain)
      笆篱子 (полиция) - 警察、又特指蹲监狱  (police)
      列巴 (хлеб) - 面包
      八杂市儿 (базар) - 市场  (bazaar)
      瓦罐车 (вагон) - 火车客车
      宾金油 (бензин) - 汽油
      斜么子儿 (семечки) - 瓜子儿
      马林果 (малинка) - 树莓
      麻斜儿 (мастер) - 工长、匠师  (似marshal)
      德拉斯奇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 您好
      柯拉细微 (красавец) - 称呼漂亮的女人
      瓦斯科列谢尼耶 (воскресенье) - 作礼拜
      扫把克 (сабака) - 狗   


      IP属地:海南3楼2018-04-28 22:43
      回复(9)
        这种汉语音式的俄语,对外地人听来不中不俄、非驴非马,比起同一时期产生于上海摊的“洋泾浜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过去的老哈尔滨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外来人根本无法理解。
        哈尔滨解放以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段时间内。从小到日常生活用语,大到科技专业术语。过去“老哈尔滨话”中有很多的俄语译音式的借词比比皆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哈尔滨人也都能听得懂,也都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改革开放之前,哈尔滨人称呼面包的词就叫“列吧”,相反对“面包”这个词儿,改革开放之前,当时的哈尔滨人还比较陌生。
        作者按:我爸爸回忆他小时候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松街上有个邻居是个中年男性。从解放以前就开始在哈尔滨开小卖铺,等到商店没货的时候,对来商店购买的客人就说:“涅度”(来自俄语,没了,没货了)


        IP属地:海南4楼2018-04-28 22:50
        回复
          介绍一下的上面的词汇产生的历史背景:
          1896年,清政府和沙皇俄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获得东清铁路(铁路主线从中国满洲里经过哈尔滨到达绥芬河,铁路支线从哈尔滨到大连。1912年中华民国后称中东铁路既“中华民国东省铁路”在哈尔滨的修筑权。
          1897年中东铁路公司在今天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第一次董事会。清政府任命驻俄公使许景澄督办中东铁路事宜。1897年8月28日中东铁路的开工典礼在中国境内的小绥芬三岔口举行。
          在修筑铁路期间,准备完成向中国东北等地区移民60万人的庞大计划,把哈尔滨(Харбин)变成“黄色俄罗斯”首府(哈尔滨一度曾被俄人改叫做“松花江市”后又改为“哈尔滨”和沙俄帝国的侨民聚居地(殖民地)并计划将来把哈尔滨(Харбин)和“满洲”(Маньчжурия,即是今天的中国东北)归并俄国。并将哈尔滨确定为东清铁路的枢纽和管理中心(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也是俄国东正教远东哈尔滨教区的所在地。(现存的哈尔滨市区的东正教堂就说明这一点)
          1905年,清政府在哈尔滨(现址为道外区北十八道街)设立了关道衙门,标志着中国政府在哈尔滨正式设制建市。
          清政府当时控制的是今天的哈尔滨市道外区(不含过去太平区),而今天的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香坊区等部分地区属于俄罗斯人控制管辖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Харбин)、是俄罗斯人居住的地区,并且俄罗斯人控制这些铁路附属地的地亩权、市政权等利权,形同“国中之国”。
          从此在松花江南边的这片开阔平原,一座俄罗斯式城市规划的城市从天而降。直到中华民国14年(1926年)前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彻底收复前沙俄在哈尔滨等地区中东铁路沿线的“附属地”的市政权,成立东省特别区以前。哈尔滨的南岗区、道里区、香坊区等地区曾是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市政权一直由俄国人把持。1914年《英俄协定》之后,东西方很多国家在哈尔滨取得特权,哈尔滨成为国际商埠。而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少前俄罗斯帝国沙皇皇室的上层阶级贵族和资产阶级政府政要和资本家、庄园主、贫苦平民等各个阶层的俄罗斯人顺着“欧亚大通道”中东铁路纷纷逃离俄国,一边逃到了法国,而另一边就逃到了哈尔滨。哈尔滨的“城市规模”基本形成。
          在1901年—1960年期间,哈尔滨市区居住着大量的外国侨民,特别是俄罗斯侨民和俄籍犹太侨民居多。1899年中东铁路修筑期间,哈尔滨的俄国移民已达到14000多人。含俄罗斯、犹太、波兰、格鲁吉亚等二十八个民族...
          综上所述,曾经老哈尔滨话有一个特别的特点,就是曾经舶来语占一定比率的“老哈尔滨话。”特别是俄语!上世纪的老哈尔滨人都能听懂俄语、日语。但是俄语的在哈尔滨的覆盖最为广泛、普及力度最大!


          IP属地:海南5楼2018-04-28 22:53
          回复
            因为历史上的哈尔滨曾是中东铁路局的附属地,在中东铁路局辖治下的所谓哈尔滨“自治”区,俄罗斯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中国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中国农夫,还是独闯关东的汉子,都得在俄国人管辖的商业、娱乐场所混口饭吃,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仔”。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从中东铁路的华工,到中央大街洋行里的杂役,几乎都能说几句俄国话。
            而到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各个阶层的政治难民蜂拥而入地进入哈尔滨、定居哈尔滨、和这里的中国人形成了“华洋杂处”的和睦氛围、经历了中华民国时期、伪满洲国日本人统治哈尔滨时期、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到了1959年后期,由于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大批的俄罗斯人离开了哈尔滨市,结束了哈尔滨大批俄罗斯人居住哈尔滨的历史。
            所以,渐渐地当地哈尔滨的中国人把一些音译式“俄语”说法渗入了“老哈尔滨话”的语言中,建立独特的语言,其中不少词汇还沿用至今。流传下来的也相对广泛。尤其是上个世纪的老哈尔滨人中口口相传。


            IP属地:海南6楼2018-04-28 22:55
            回复
              斯巴西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4-28 23:13
              收起回复
                补充几个:
                波金克(高腰牛皮鞋)
                巴扬(按扣手风琴)
                木事杜克(烟斗)
                壁里砌(暖炉,壁炉)
                巴斯赫节(东正教的节日)
                卡玛兹(前苏产大型卡车)品牌KAMAZ
                达瓦里氏(同志)


                IP属地:海南8楼2018-04-28 23:16
                收起回复
                  以上文章没找到确切出处,看网上引用的很多,作者不详。这里一并致谢了。


                  IP属地:海南9楼2018-04-28 23:20
                  回复
                    大鼻子、小鼻子,在我们的家园里折腾了几十年。我们收复了主权,不容易呀!我辈幸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4-28 23:25
                    收起回复
                      我突然发现,俄语“水阀门”为“水格兰”,很可能也是英文, 毕竟俄国属于后发展国家,专业名词必须借用先进国家词汇。我突然查到有英文clamp valve一词,为钳型阀的意思。感觉这个俄语的“格兰”很可能出自clamp。
                      阀门叫格兰,在黑龙江使用很广,现在中东路沿线上的小城市仍然把水龙头阀门啥的,叫做格兰。


                      IP属地:海南11楼2018-04-28 23:28
                      收起回复
                        这些词汇,基本上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了。我小的时候,还经常有老人讲这些话。现在,还有一个“乌孬乌孬的”,没有死亡,混入了东北话。还有一些日语词汇,也应该让它们去“蹲巴厘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4-28 23:31
                        收起回复
                          俄语中,也有中文词汇,如“高粱”。俄语,称中国为契丹,现在也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4-28 23:35
                          收起回复
                            这些外来语,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东北话词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4-28 23:38
                            收起回复
                              一句不会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4-29 11: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