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吧 关注:4,340贴子:10,313
  • 0回复贴,共1

《长生天》,成吉思汗的历史和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第一新闻 > 吉林新闻地图 > 省内
关于长篇历史小说《长生天》的精彩问答 作家刘利华与学者读者的对话2017-12-18 21:35 | 来源: 吉网

  关于《长生天》的对话 作者同学者的对话
  学者:《长生天》同电视剧《成吉思汗》有何不同呢?
  作者:如果说《成吉思汗》是《三国志》,那《长生天》就是《三国演义》。
  学者:有何根据?
  作者:说起来,《成吉思汗》编剧朱耀庭先生写的《成吉思汗全传》,还是我大学老师贾敬颜先生写的序。前几天在网上还有网友登上网,挺感慨。这部剧拍摄有十多年近二十年了,那时人们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朱先生是学者,不是作家。也是这个原因,他找了合作者俞智先先生,满族作家,两人合作,写出《成吉思汗》剧本。
  学者:你的《“市井半丘坟”真的是屠杀之意吗》我同意,是打倒了余秋雨。但有两个问题,一个你不会写文章。后面宋同元人口比较完全可以不要,多出枝节。另外,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意指成吉思汗杀人问题),他屠了保州。
  作者:屠保州,是因为保州杀了劝降使者。
  学者:不完全是保州,当时学者记载,山东河北赤地千里。
作者:这主要出自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可他是南宋人,远离北方战场,怎么知道的呢?只能是道听途说。实际上,他因为不能客观记史,是有亏史德的,历来受人们诟病。
  学者:(面露微笑 ,表示不相信)
  作者:这不是我说的,《宋史李心传传》有相应记载。
学者:塔塔统阿是不是做了成吉思汗的玉玺?你怎么看?
作者:十有七八,成吉思汗的大印是塔塔统阿制作的。他创立了蒙古字,顺理成章治印,又是成吉思汗掌玺官。
  学者:你书上写这事儿了吗?
作者:(回头查了书)写了,在第三部。
作者妹妹同老师的通话 第一次通话
久在天津,忽然收到你寄来的你哥哥刘利华的作品《长生天》,初读之后,颇有些感慨。 在当今社会,一线明星动辄上亿片酬,抗日神剧,庸俗逗乐小品等充斥屏幕;网络文学,短平快作品大行其道,多年难见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时候,长篇巨著《长生天》问世了!它的问世正与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讲话精神相契合,在这个什么事都讲经济效益,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内,就是一股清流!特别是作者能在这种大环境中,不受各种名利诱惑影响,搜集素材,去伪存真,反复修改,批阅三十载,终成鸿篇巨著!这不是一般文学青年能够做到的。这一点就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阅读的时间还不长,我说过,好书需要慢慢消化的。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的语言风格。作者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和“鼓弄技巧”,追求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小说语言朴素,平实,娓娓道来,反而能够迅速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因而小说的语言也是厚重的,人民的! 再谈点儿由此产生的感想。俗话说,文如其人,我猜想你的哥哥刘利华先生,一定是一个朴实无华,厚重大气,敦厚诚实,勤奋耐劳的人。首先要感谢内蒙古这片朴实厚重有丰富底蕴的土地培育了她的好儿子,写出了描写记载蒙古族历史的史诗般的鸿篇巨著! 我在通辽十八年生活工作当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凡是懂礼貌,明事体,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学习努力,成绩好而又谦虚的学生,都有一个好母亲。我通过家访见过不少这样的“妈妈”。她们或许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她们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友善邻里,几个孩子都能到大学或中专学习;她们家中或不富裕,却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她们用行动影响着下一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在父,育在母。”我听你说过你的母亲如何教育你们,你哥哥今天的成就后面一定有妈妈的影子。想起你们上初一时,你给我留下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印象和不俗,是有道理的啊! 向蒙古族人民的好儿子致敬! 向培育出优秀儿子的蒙古族额吉致敬! 向我第二故乡的亲人们致敬!
作者妹妹同老师的通话 第二次通话
小说看到第三部了,每晚9点多看到0点多,挺吸引人的。
  1,只是那些众多的拗口的人物名字确实需要下大功夫来记来分辨人物关系的,不过关键的人物已记牢啦!
  2,作为“蒙古族”还没有最后完全形成的时候,草原上有许多蒙古部落,和其他部落。如,乞颜人,塔塔尔人,克烈人,蔑儿乞人,乃蛮人,鞑靼人……众多的氏族,还有黑蒙古,白蒙古……我对蒙古史的了解基本是空白,只能根据情节发展揣摩判断,哪是蒙古部落,哪是其他部落,哪是亲铁木真的,哪是反铁木真的。然后集中上网,印证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3,在人物的称呼上也有许多,如,舌头,安答,近箭远箭,哈敦,把秃,兀鲁思,纳颜…….我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揣摩判断它们的共同点,搞清它们的含义,在上网查询,准确率90%以上。 鉴于此,特建议,书再版时,对有关部落,蒙古族的用语等,可做一些简要的注释,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小说可走的更远! 小说已开始学术性论证了,可喜可贺。我对蒙古史一无所知,家中只有中国文学史,还一本蔡东藩的《元史演义》及以元朝为背景的七言句小说《再生缘》,仅此而已。待读完小说后,再谈谈读后感吧!

作家刘利华
  作者同读者的通话 关于小说《长生天》语言特色与作者刘利华先生的对话
  问:我在阅读时注意到作者用“草”来记年或岁。蒙古草原上草的生长周期正是以年来计算的,这是采用蒙古民族当时的用法吗?
  答:是的。正是故事主人公生活的那个时代蒙古民族 纪年即岁的用法,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不用了。
  问:小说的语言常常带有地域特点,或与作者长期生活的地域有关,或与小说人物活动的地域有关有关。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及人物语言带有陕西省延安一带的特点。《长生天》的语言特点与您长期工作生活的呼和浩特的语言特点有关吗?和小说的主人公有什么关联吗?
  答:小说中语言是作者有意识采取了十三世纪宋元时期的语言及少部分祖国西部地区的方言。西部方言里,有不少古语保留下来了,甚至是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有选择地使用了一些。
问:这种语言方式贴近了小说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具有时代气息。小说及人物的语言中使用了许多谚语,俗语,增强了小说语言的生动性。这些谚语,俗语是蒙古民族常用的吗?
答:谚语和俗语正是现代蒙古族人常用的。
  问:读您的小说感到您的小说语言平实,朴素,古今结合,来自广大的蒙古族民间,深刻地表现了您驾驭语言的能力与艺术。因而小说的语言是生动的,来自生活与人民的。
  答:谢谢。
编辑: 郭龙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8-02-22 14: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