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611贴子:4,229,124
  • 15回复贴,共1

正确认识太极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片文章,颇有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拨开一部分人在太极拳认识上的迷雾。客观,真实的认识太极拳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类说法有一个词语可以概括:
物类相感/物类相应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哲学里非常核心部分,也是当代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被轻视被曲解的一部分。在哈佛大学chinax公开课中,包弼德教授做了详细的解释。
当然,将筷子与天地对应存在明显的牵强附会,但这种将天地万物一一归类的方法却是值得深思的。比起现代知识体系中,组成成分结构进行分门别类的做法,物类感应更倾向于从不同属性事物间动态的关系着手来看待世界。
换句话说就是 从整体 动态 联系 的角度看待世界。这种思维方式遍及几乎风水、中医、八卦、文学、建筑等等社会方方面面。
但是在古代技术手段是有限的条件下,牵强附会就在所难免了。为什么?
因为这类理念是建立在假定世界已经全部被认知的基础上的,人要做的就是找出其中相互感应的关系,而天地道人金木水火土有无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概念已经框定了思维的边界。后面的课程中包弼德教授也说了物类感应的思维方式其缺陷就在于它实际上是一个归档系统,一切都应该与该体系相匹配,因此理论上是先于自然的存在的。这个体系根据已有认知在探索周期性与预见性的时候,由于缺乏验证手段,体系本身不具备自我改进、创新的能力,甚至进入一种由文字逻辑与意象构成的意识迷宫。比如说推背图。
这也是近三、四百年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的一个思维方面的根源。
但是当我们将这个体系中与现代科学知识明显违背的具体内容去除,在跨领域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物类相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依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毕竟,孤立、静态、单线条的思维依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毛病。
科学不是以绝对的对错与否来界定的,而在于在事实的验证中可以不断改进提升,对于物类感应的思维方法如今的人们也可以将其作为基本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当然不是全部)。
毕竟取精去糟一直是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历经考验的不二法门。
作者:黑森林慕斯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四川1楼2018-01-28 19:06回复
    原问题为:还有哪些跟“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是和天圆地方暗合”类似,且不是抖机灵的例子?


    IP属地:四川2楼2018-01-28 19:07
    回复
      90%的太极拳练习者是看不懂这篇文章在说什么的。不要紧,哪怕有1%的看懂我就欣慰了。


      IP属地:四川3楼2018-01-28 19:10
      回复
        我相信张三丰也看不懂,可见这跟太极拳没半毛钱关系,古人糟粕而已。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29 12:19
        回复
          "由于缺乏验证手段,体系本身不具备自我改进、创新的能力,甚至进入一种由文字逻辑与意象构成的意识迷宫"
          ——这就是根源之一。
          既然事物是在发展中的,就不要迷信什么学术权威、武术大师,所以要允许怀疑;
          既然允许怀疑,那就要有可靠的验证手段,用来验证真伪、有效无效;
          既然是可以验证的,那就要能够重复,不能说我昨天验证了,别人按照你说的做不出来就不是你问题。
          上面就是著名的“科学三原则”——可怀疑、可检验、可重复。
          这是现代科学的三个基本认知原则,但凡声称自己是“科学的”,就要遵从这三个原则去认知事物。
          所以说,科学的不代表是绝对正确,很多人对此有误解,认为一旦称为科学的就是正确的。这是因为科学认知方法带来的结果正确率比较高,久而久之给人这种印象。
          “科学的”指的是按照科学原则去对待的东西。


          IP属地:上海5楼2018-01-29 12:48
          收起回复
            老外包弼德是研究宋史的,又不是先秦哲学,竟然找这样的文章做证据,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类也一样,科学解释不了的太多了,现在的科学水平不知道属于婴儿期还是童年期,有些问题就不要难为小孩了,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01-29 13:45
            收起回复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把能实体操作的技艺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来解释,而这种哲学又是用“太极、阳阳、五行、八卦。。。”的术语来描述的,我们的中医、气功、武术就是这种解释和描述的典范。这在古代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在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这些东西就像“古董”,尽管有价值连城的财富效应和无法估量的考古价值,但对今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却起不到什么大作用,甚至有阻碍的作用。我们不能骂古人,也不能责怪那些对这些“古董”情有独钟的善男信女,有志的现代人的责任,就是要用现有的一切科技和创新手段,用量化的实证来剥开这些用哲学术语掩盖的包装,显出它的本来面目。任重道远呀!


              7楼2018-01-29 14:56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8楼2018-01-29 16: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