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你长大了以后,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
——殷素素自尽弥留之际对张无忌语
这是“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发生在元末之时,与朱元璋率兵起义的历史相合。
小说以郭襄骑着毛驴找寻神雕大侠杨过为开篇,似乎奠定了全书的感情基调,即念兹在兹,天涯思君不可忘。小小年纪,便愁思袭人,眉间心上,无计回避,即使明白:他所以悄然远引,也还不是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我却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这可能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悲伤之处吧: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如果没有爱,谁会在意你呢?更谈不到为你而忧,为你而怖了。你没能放下那个人,“昆仑三圣”何足道又何曾忘了你?大概他回到昆仑山之后也如你这般日日思念,都是“一见某人误终身”。
郭襄最后也没能找到杨过,究其一生也没能忘记那个人,反而重添相思,徒增烦恼。自从十六岁生日之后,就再没快乐过,也许她当初就不应该与姊姊南下,不应该在风陵渡听到那些江湖轶事,更不应该同大头鬼去见那个断了臂膀的人,她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创立了峨眉派,成为一代宗匠,可她真的大彻大悟了吗?果真如是,为何还要给自己的徒弟取名叫做“风陵”呢?

一、触机创制,侠义武当
为了不必要的争论,在这里还是提前声明一下为好,小说毕竟是艺术品,不是历史纪实性质的,所以与现实有些出入也属正常,现实中武当为何人所创我并不了解,不过既然我们谈论的是这部小说,就以张三丰为开山祖师而论吧。
《九阳真经》是一位斗酒僧所写,他与王重阳斗酒而胜,得以一览《九阴真经》绝学,看过之后觉得此书太过阴柔,强调柔克刚而忽略阳刚之力,是以另著一书,写于《楞伽经》夹缝中,将阴阳互合、刚柔并济之法溶于武学,名字虽叫做《九阳真经》,其实主旨并不在刚猛,而在阴阳协调。
在《神雕侠侣》结束时已经有所提示,觉远大师大有长者之风,敦厚朴实,但近乎于迂腐腾腾,不知变通,奉命打扫藏经阁,是以每部经书都详加钻研,铭记于心,因缘际会习得了《九阳真经》,自此精力充沛、行动健捷,更以此法传授小徒张君宝,只不过师徒二人只道这是强身健体之法,万万想不到此乃天下不世武学。
师徒俩习得绝学,击退了“昆仑三圣”何足道,也惹来了少林寺的震怒,因为二人并非少林武学弟子,但身怀绝技,显然有偷学武功之嫌,而这因为“火工头陀”之事是绝不允许的,是以觉远负着铁通、带着张君宝和郭襄逃离少室山,但终于油尽灯枯,圆寂之际背诵《九阳真经》,但当时觉远神志不清,背诵的经文也是未能尽述,颠三倒四,在场的还有三人,无色禅师、郭襄、张君宝,三人就是听了这么一段十分之一的《九阳真经》,各自领悟,都使各自的门派技盖江湖,无色禅师当时的武功最高,所以流传的“少林九阳功”最高,郭襄的武功涉及桃花岛、郭靖等众多门派,是以“峨眉九阳功”最博,张君宝毫无武术根柢,是以“武当九阳功”最纯。
就这样,觉远圆寂之后,三人也分手了,无色禅师自然回到了少林寺,张君宝本想随同郭襄而去,但郭襄是要去找一个人的,天涯海角不知何处,她的心里也装不下别人的,于是张君宝独自流浪,一天,见有三峰,似有所感,创立了武当派,成为一代宗师。
张三丰胸怀空明,不萦万物,寿享遐龄,于武学的参悟已臻化境,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红花白藕,天下武学本是一家。但回首前尘,岂止隔世?你没有忘记给你三枚金针的人,我又何尝忘记了你?你送我的铁罗汉我时刻带在身边,那时候你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不过那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张真人秉承狭义理念,谦冲恬淡,门下有七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除邪扶正,除恶扬善,造福江湖。
二、所谓名门,所谓邪魔——屠龙刀、倚天剑面前的真面目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郭靖、黄蓉夫妇因义守襄阳而以身殉国,流传下来这句话,希望有一个文武兼资的高义之士号令江湖豪杰,重整金瓯,保卫山河。但这也引起了腥风血雨、强取豪夺。倚天剑由郭襄传于峨眉派后人,屠龙刀却流落江湖,不知踪迹。武林人士为了在江湖上马首是瞻,都“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夺这把武林至尊的屠龙宝刀,有所谓的名门正派,也有邪魔外教,而人们在面对这巨大诱惑的时候显然并没有分别。
后来,金毛狮王谢逊抢到了屠龙刀,用狮吼功震傻了其余知道自己得到屠龙刀的人,携掳张翠山、殷素素逃离中原,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冰火岛,三人中间也有过争斗,因为张无忌的出生,使所有人融融泄泄,冰释前嫌。
张翠山一家人回到了中土,毕竟一个是武当五侠,一个是天鹰教堂主,终归有所记挂,但谢逊双目失明,还未能参透屠龙刀的秘密,所以留在了冰火岛上。
三人回到中土面临着巨大的江湖风波,成了众矢之的,所有觊觎屠龙刀和谢逊的人都来到了武当山,逼迫二人告知谢逊下落,二人颇重然诺,自然不肯透露,在与各大门派斗智斗力的过程中,张翠山知道了自己的二师兄是被妻子殷素素误伤的,当时便羞愧难当,无法自处,深知罪孽深重,无法自恕,遂自戕身亡,张翠山临死之时望着殷素素的眼神之中,可还有爱吗?如果殷素素当初告知是自己伤了俞岱岩,张翠山还会爱上她吗?殷素素看到丈夫自尽,心如死灰,不想苟活于世,自尽之前还设计遗祸东吴,将祸水引向了少林派,同时告知张无忌:你别心急报仇,要慢慢的等着,只一个也别放过。还告诉他要提防女人相骗,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的确,在王盘山不有两个人被殷素素骗的同门性命相搏吗?天下有多少人被骗的得享其中又毫不知情啊。
金庸想强调的是书中所述的男人之间的兄弟情义,包括武当七侠、明教教徒等等,还有父子之情,如张三丰对张翠山的师徒之情。金庸先生自己也写到因为当时不懂,所以写到丧子之痛时写得并不好,往事如昨,请先生节哀。
名门正派不见得都是侠肝义胆之士,歪门邪教虽行事怪癖,也不见得都是恶贯满盈之徒。昆仑派掌门鲜于通不就是背信弃义、贪恋女色、以怨报德的人吗?明教教众虽心狠手辣、手段残忍,但毕竟在民族大义面前从不动摇,以前教主阳顶天为首,尊奉圣火令上的教义,严格规范教徒,解救难民于水火。不过正邪之争从未断绝,阳顶天与夫人和成昆之间的恩怨,杨逍与纪晓芙之间的爱恋,杨不悔与殷梨亭之间的忘年恋,都是正邪之间的一次次较量。
三、张无忌与四个女人的故事
在大多数读者心中,张无忌是一个没有权利欲望的人,并且善良的过了头,遇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没有萧峰的侠肝义胆、英豪之气,没有杨过的桀骜不驯、痴情专一,也没有令狐冲的脱略形迹、潇洒不羁。他习得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等神功,还精通医学药理,获得了《武穆遗书》,本可凭借这些成就一番大业,奈何志不在此,只盼武林少些争斗和欺骗,能与心爱之人抛却世俗烦恼便是一生的快活了。
周芷若
两人从小便相识了,张三丰带着张无忌寻方设法治愈他体内的寒毒,归途中中救了周芷若,芷若乖巧懂事,给张无忌喂饭吃:“小相公,你要天天吃饱饭,免得老道爷操心。”无忌眼泪夺眶而出,哽咽道:“多谢你好心,可是……可是我没几天饭好吃了。”张无忌最后也未曾忘记汉水喂饭之德。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之际,张无忌一心想平息争斗,出面调解明教与各大门派的恩怨,以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神技使各大高手心悦诚服,灭绝师太心有不甘,命令周芷若杀掉张无忌,芷若师命难违,只得刺出了那一剑,也是这一剑差点要了张无忌的性命,当然,这也招致了非议,张无忌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打败了各大门派的掌门高手让人惊奇,但所有高手都没能伤到的张无忌竟然被周芷若一个弱女子刺中要害,则更令人匪夷所思。
本是一段令人向往的神仙眷侣,二人后来也走到了拜堂成亲的一步,许是缘分未到;正邪之争、师尊之命都是二人不可逾越的鸿沟,她陷害了赵敏,盗取了倚天剑和屠龙刀,得到了武林秘籍,心性也被仇恨所控,从此走起了复仇之路……她也有自己的无奈,自己的伤心,无忌哥哥也答应了自己一件事,也许会在张无忌和赵敏拜堂成亲之时说出这个愿望:不要娶赵敏为妻。但赵敏也不是易于之辈,想来会有一万种方法避免自己的爱情被周芷若左右。
赵敏
蒙古郡主,可谓女中诸葛,巾帼不让须眉,屡设妙计,未曾失手,只是遇到了明教教主张无忌,二人既有国仇,也有私恨,但偏偏又都舍不得要了对方的命,只因为在绿柳山庄的那一次触动。
他碰到了她的玉足,从此芳心可可;
他搅乱了她精心安排的局,从万安寺救出了被囚禁的各大门派,她却恨不起来,仍然在小酒馆中忆思往日的模样;
她为了他放弃郡主之尊,放弃家国之念,从此流落江湖,饱经非议。
小昭
那是一个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女孩儿,一开始以“卧底”的身份出入明教,后来侍奉教主张无忌,二人真心相待,无奈小昭是紫衫龙王的女儿,是下一任圣女,被迫前往波斯做教主,一生不可婚嫁,不可与男子有染,从此不可踏足中原,她只是想一心一意的服侍教主哥哥,不与周芷若、赵敏相争,最终却落得孤苦终身的结局,她是另一个郭襄,注定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阿离
殷野王女儿,因母亲被害,父亲虐待,遂离家出走,练就“千蛛万毒手”邪门武功,小时候与张无忌相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颗心始终不能释怀,即使遇到后来的曾阿牛,与张无忌本是一人,但她喜欢的只是小时候的张无忌,那个不愿陪自己去灵蛇岛,还在自己手背上咬了一口的人,张无忌长大了,变得温柔体贴了,即使是同一个人,那也不是她喜欢的人的样子,正是“不识张郎是张郎”,我们都变了,变得不一样了,变得不是让对方喜欢的样子了……
她为了他狠心违抗师命,忍受毒咒煎熬,只为与你长相厮守、至死不渝;
她为了他宁愿成为世人眼中的妖女、饱经非议,只为成就你的家国大志、侠义情怀;
她为了他远赴波斯,寂寞孤独,只为让你平安快乐、一生周全;
她为了他再没有打开过爱的心房,恋恋不忘的是手背上的咬痕。
可是他却左右摇摆,时时心旌动摇,他忘了母亲弥留之际的叮嘱:
母亲让他不要着急,慢慢报仇,只一个也别放过,他却为了江湖平定,一个该杀的人也没杀;
母亲让他提防女人骗他,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他却屡屡被漂亮的女子所骗,而且不知悔改……
——殷素素自尽弥留之际对张无忌语
这是“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发生在元末之时,与朱元璋率兵起义的历史相合。
小说以郭襄骑着毛驴找寻神雕大侠杨过为开篇,似乎奠定了全书的感情基调,即念兹在兹,天涯思君不可忘。小小年纪,便愁思袭人,眉间心上,无计回避,即使明白:他所以悄然远引,也还不是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我却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这可能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悲伤之处吧: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如果没有爱,谁会在意你呢?更谈不到为你而忧,为你而怖了。你没能放下那个人,“昆仑三圣”何足道又何曾忘了你?大概他回到昆仑山之后也如你这般日日思念,都是“一见某人误终身”。
郭襄最后也没能找到杨过,究其一生也没能忘记那个人,反而重添相思,徒增烦恼。自从十六岁生日之后,就再没快乐过,也许她当初就不应该与姊姊南下,不应该在风陵渡听到那些江湖轶事,更不应该同大头鬼去见那个断了臂膀的人,她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创立了峨眉派,成为一代宗匠,可她真的大彻大悟了吗?果真如是,为何还要给自己的徒弟取名叫做“风陵”呢?

一、触机创制,侠义武当
为了不必要的争论,在这里还是提前声明一下为好,小说毕竟是艺术品,不是历史纪实性质的,所以与现实有些出入也属正常,现实中武当为何人所创我并不了解,不过既然我们谈论的是这部小说,就以张三丰为开山祖师而论吧。
《九阳真经》是一位斗酒僧所写,他与王重阳斗酒而胜,得以一览《九阴真经》绝学,看过之后觉得此书太过阴柔,强调柔克刚而忽略阳刚之力,是以另著一书,写于《楞伽经》夹缝中,将阴阳互合、刚柔并济之法溶于武学,名字虽叫做《九阳真经》,其实主旨并不在刚猛,而在阴阳协调。
在《神雕侠侣》结束时已经有所提示,觉远大师大有长者之风,敦厚朴实,但近乎于迂腐腾腾,不知变通,奉命打扫藏经阁,是以每部经书都详加钻研,铭记于心,因缘际会习得了《九阳真经》,自此精力充沛、行动健捷,更以此法传授小徒张君宝,只不过师徒二人只道这是强身健体之法,万万想不到此乃天下不世武学。
师徒俩习得绝学,击退了“昆仑三圣”何足道,也惹来了少林寺的震怒,因为二人并非少林武学弟子,但身怀绝技,显然有偷学武功之嫌,而这因为“火工头陀”之事是绝不允许的,是以觉远负着铁通、带着张君宝和郭襄逃离少室山,但终于油尽灯枯,圆寂之际背诵《九阳真经》,但当时觉远神志不清,背诵的经文也是未能尽述,颠三倒四,在场的还有三人,无色禅师、郭襄、张君宝,三人就是听了这么一段十分之一的《九阳真经》,各自领悟,都使各自的门派技盖江湖,无色禅师当时的武功最高,所以流传的“少林九阳功”最高,郭襄的武功涉及桃花岛、郭靖等众多门派,是以“峨眉九阳功”最博,张君宝毫无武术根柢,是以“武当九阳功”最纯。
就这样,觉远圆寂之后,三人也分手了,无色禅师自然回到了少林寺,张君宝本想随同郭襄而去,但郭襄是要去找一个人的,天涯海角不知何处,她的心里也装不下别人的,于是张君宝独自流浪,一天,见有三峰,似有所感,创立了武当派,成为一代宗师。
张三丰胸怀空明,不萦万物,寿享遐龄,于武学的参悟已臻化境,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红花白藕,天下武学本是一家。但回首前尘,岂止隔世?你没有忘记给你三枚金针的人,我又何尝忘记了你?你送我的铁罗汉我时刻带在身边,那时候你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不过那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张真人秉承狭义理念,谦冲恬淡,门下有七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除邪扶正,除恶扬善,造福江湖。
二、所谓名门,所谓邪魔——屠龙刀、倚天剑面前的真面目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郭靖、黄蓉夫妇因义守襄阳而以身殉国,流传下来这句话,希望有一个文武兼资的高义之士号令江湖豪杰,重整金瓯,保卫山河。但这也引起了腥风血雨、强取豪夺。倚天剑由郭襄传于峨眉派后人,屠龙刀却流落江湖,不知踪迹。武林人士为了在江湖上马首是瞻,都“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夺这把武林至尊的屠龙宝刀,有所谓的名门正派,也有邪魔外教,而人们在面对这巨大诱惑的时候显然并没有分别。
后来,金毛狮王谢逊抢到了屠龙刀,用狮吼功震傻了其余知道自己得到屠龙刀的人,携掳张翠山、殷素素逃离中原,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冰火岛,三人中间也有过争斗,因为张无忌的出生,使所有人融融泄泄,冰释前嫌。
张翠山一家人回到了中土,毕竟一个是武当五侠,一个是天鹰教堂主,终归有所记挂,但谢逊双目失明,还未能参透屠龙刀的秘密,所以留在了冰火岛上。
三人回到中土面临着巨大的江湖风波,成了众矢之的,所有觊觎屠龙刀和谢逊的人都来到了武当山,逼迫二人告知谢逊下落,二人颇重然诺,自然不肯透露,在与各大门派斗智斗力的过程中,张翠山知道了自己的二师兄是被妻子殷素素误伤的,当时便羞愧难当,无法自处,深知罪孽深重,无法自恕,遂自戕身亡,张翠山临死之时望着殷素素的眼神之中,可还有爱吗?如果殷素素当初告知是自己伤了俞岱岩,张翠山还会爱上她吗?殷素素看到丈夫自尽,心如死灰,不想苟活于世,自尽之前还设计遗祸东吴,将祸水引向了少林派,同时告知张无忌:你别心急报仇,要慢慢的等着,只一个也别放过。还告诉他要提防女人相骗,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的确,在王盘山不有两个人被殷素素骗的同门性命相搏吗?天下有多少人被骗的得享其中又毫不知情啊。
金庸想强调的是书中所述的男人之间的兄弟情义,包括武当七侠、明教教徒等等,还有父子之情,如张三丰对张翠山的师徒之情。金庸先生自己也写到因为当时不懂,所以写到丧子之痛时写得并不好,往事如昨,请先生节哀。
名门正派不见得都是侠肝义胆之士,歪门邪教虽行事怪癖,也不见得都是恶贯满盈之徒。昆仑派掌门鲜于通不就是背信弃义、贪恋女色、以怨报德的人吗?明教教众虽心狠手辣、手段残忍,但毕竟在民族大义面前从不动摇,以前教主阳顶天为首,尊奉圣火令上的教义,严格规范教徒,解救难民于水火。不过正邪之争从未断绝,阳顶天与夫人和成昆之间的恩怨,杨逍与纪晓芙之间的爱恋,杨不悔与殷梨亭之间的忘年恋,都是正邪之间的一次次较量。
三、张无忌与四个女人的故事
在大多数读者心中,张无忌是一个没有权利欲望的人,并且善良的过了头,遇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没有萧峰的侠肝义胆、英豪之气,没有杨过的桀骜不驯、痴情专一,也没有令狐冲的脱略形迹、潇洒不羁。他习得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等神功,还精通医学药理,获得了《武穆遗书》,本可凭借这些成就一番大业,奈何志不在此,只盼武林少些争斗和欺骗,能与心爱之人抛却世俗烦恼便是一生的快活了。
周芷若
两人从小便相识了,张三丰带着张无忌寻方设法治愈他体内的寒毒,归途中中救了周芷若,芷若乖巧懂事,给张无忌喂饭吃:“小相公,你要天天吃饱饭,免得老道爷操心。”无忌眼泪夺眶而出,哽咽道:“多谢你好心,可是……可是我没几天饭好吃了。”张无忌最后也未曾忘记汉水喂饭之德。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之际,张无忌一心想平息争斗,出面调解明教与各大门派的恩怨,以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神技使各大高手心悦诚服,灭绝师太心有不甘,命令周芷若杀掉张无忌,芷若师命难违,只得刺出了那一剑,也是这一剑差点要了张无忌的性命,当然,这也招致了非议,张无忌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打败了各大门派的掌门高手让人惊奇,但所有高手都没能伤到的张无忌竟然被周芷若一个弱女子刺中要害,则更令人匪夷所思。
本是一段令人向往的神仙眷侣,二人后来也走到了拜堂成亲的一步,许是缘分未到;正邪之争、师尊之命都是二人不可逾越的鸿沟,她陷害了赵敏,盗取了倚天剑和屠龙刀,得到了武林秘籍,心性也被仇恨所控,从此走起了复仇之路……她也有自己的无奈,自己的伤心,无忌哥哥也答应了自己一件事,也许会在张无忌和赵敏拜堂成亲之时说出这个愿望:不要娶赵敏为妻。但赵敏也不是易于之辈,想来会有一万种方法避免自己的爱情被周芷若左右。
赵敏
蒙古郡主,可谓女中诸葛,巾帼不让须眉,屡设妙计,未曾失手,只是遇到了明教教主张无忌,二人既有国仇,也有私恨,但偏偏又都舍不得要了对方的命,只因为在绿柳山庄的那一次触动。
他碰到了她的玉足,从此芳心可可;
他搅乱了她精心安排的局,从万安寺救出了被囚禁的各大门派,她却恨不起来,仍然在小酒馆中忆思往日的模样;
她为了他放弃郡主之尊,放弃家国之念,从此流落江湖,饱经非议。
小昭
那是一个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女孩儿,一开始以“卧底”的身份出入明教,后来侍奉教主张无忌,二人真心相待,无奈小昭是紫衫龙王的女儿,是下一任圣女,被迫前往波斯做教主,一生不可婚嫁,不可与男子有染,从此不可踏足中原,她只是想一心一意的服侍教主哥哥,不与周芷若、赵敏相争,最终却落得孤苦终身的结局,她是另一个郭襄,注定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阿离
殷野王女儿,因母亲被害,父亲虐待,遂离家出走,练就“千蛛万毒手”邪门武功,小时候与张无忌相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颗心始终不能释怀,即使遇到后来的曾阿牛,与张无忌本是一人,但她喜欢的只是小时候的张无忌,那个不愿陪自己去灵蛇岛,还在自己手背上咬了一口的人,张无忌长大了,变得温柔体贴了,即使是同一个人,那也不是她喜欢的人的样子,正是“不识张郎是张郎”,我们都变了,变得不一样了,变得不是让对方喜欢的样子了……
她为了他狠心违抗师命,忍受毒咒煎熬,只为与你长相厮守、至死不渝;
她为了他宁愿成为世人眼中的妖女、饱经非议,只为成就你的家国大志、侠义情怀;
她为了他远赴波斯,寂寞孤独,只为让你平安快乐、一生周全;
她为了他再没有打开过爱的心房,恋恋不忘的是手背上的咬痕。
可是他却左右摇摆,时时心旌动摇,他忘了母亲弥留之际的叮嘱:
母亲让他不要着急,慢慢报仇,只一个也别放过,他却为了江湖平定,一个该杀的人也没杀;
母亲让他提防女人骗他,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他却屡屡被漂亮的女子所骗,而且不知悔改……
小甜瓜




嫣然回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