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手游吧 关注:63贴子:967

茶味如何影响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假如时光可以穿越到17世纪末的伦敦街头,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店,你很可能觉得自己像是走错了地方,因为那里面往往张贴着一张关于茶之药效的海报:中国茶叶


1楼2017-12-19 10:42回复
    中国茶叶,可医头痛、失眠、胆结石、倦怠、胃病、食欲不振、健忘症、坏血病、肺炎、腹泻、感冒等,还能增进体力。


    2楼2017-12-19 10:44
    回复
      没想到茶叶有这么多的神奇功效吧?不过这并非完全是英国人的误解。绿茶在中国历史上就曾被视作一味药材。西周时期,茶叶尚被用作祭品,及至春秋又被用作菜食。不知是否因为偶然发现茶叶的解乏提神功能,后才被人渐用作饮料。


      3楼2017-12-19 10:44
      回复
        在陈慈玉看来,“饮茶文化是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表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喝茶代表“崇尚自然,幽趣的精神内涵”,象征着一种儒雅的生活情趣,所以茶在历史上曾长期与诗歌为伴。


        5楼2017-12-19 10:44
        回复
          也因此,历史上中国喝茶风俗盛行之地,往往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知识较为普及的地带。平民百姓并非滴茶不沾,他们也喝茶,不过难得像文人和富人那样优哉游哉,喝茶对他们而言就是解渴解乏。


          6楼2017-12-19 10:45
          回复
            而在与中国一水之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茶叶则被赋予了茶道这样“审美的宗教”内涵。


            7楼2017-12-19 10:45
            回复
              相比之下,英国人的喝茶习惯则明显带有西方物质主义的浓郁色彩。17世纪中叶查理二世的皇后凯瑟琳将红茶习惯带入英国后,以宫廷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开始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


              8楼2017-12-19 10:45
              回复
                糖在那个年代尚为贵重之物,“依赖进口的砂糖的价格可与银块相匹敌”,这显然符合上层社会“只买贵的”的奢侈消费习惯。直到17世纪末,随着进口量的剧增,糖价才大幅下跌,同时也降低了大众饮茶的经济门槛。


                9楼2017-12-19 10:45
                回复
                  此前,虽然茶叶也常见于伦敦街头的咖啡馆,但远不及走进家庭被女性青睐的普及力度大。女性群体的参与,事实上是为茶叶对“半边天”的一次成功补缺。


                  11楼2017-12-19 10:45
                  回复
                    从这层意义上讲,茶叶在英国的深耕发展,是英国人对中国茶叶进行中西结合改造的产物。


                    12楼2017-12-19 10:45
                    回复
                      英国下一轮饮茶风潮的再度掀起则是在18世纪中叶,主因是英国降低了茶税,另一方面工业革命风起云涌,飞速发展的通信和航海技术被纷纷应用于远洋运输,运输成本持续下降。


                      13楼2017-12-19 10:46
                      回复
                        1776年,亚当·斯密《富国论》的发表,更是为工业革命旺火添薪,围绕茶叶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气息弥漫各个角落。竞争越充分,商品成本和价格自然越低,茶叶的奢侈形象一落千丈,自然为大众化消费开启了方便之门。


                        14楼2017-12-19 10:46
                        回复
                          正是在竞争的强力驱动下,英国茶商开始不满意东印度公司垄断进口茶叶生意,也不满意单单从广州进口,不满意清廷的种种管制,当利益有了强权露权撑腰,鸦片于是涌入中国,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15楼2017-12-19 10:46
                          回复
                            面对英国人,清廷并非完全放弃努力,只是他们的努力太过卑微,许多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走了样。且不说海关收受贿赂早就成为各路茶商的“硬成本”,英国茶商其实早就通过港脚和买办等,深入到各地产茶一线。


                            16楼2017-12-19 10:46
                            收起回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也正是上述无序的深入,才有英国“植物大盗”福钧的乘虚而入。此人不仅盗走了中国茶种和制茶技术,还揭露了中国茶商用普鲁士蓝和石膏套色“保鲜”的内幕。自此,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一落千丈,而由英国人盗走并在印度试制成功的茶叶则蒸蒸日上。


                              17楼2017-12-19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