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手游吧 关注:63贴子:967

味到深处即是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是历史的味道、时间的味道、家的味道。


1楼2017-12-13 14:56回复
    食物本身就是风景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在中国,食材生于长于风景之中,而中国人的烹饪技巧显然没有辜负这上天的眷顾。食物们从风光中走出,并最终幻化为更加美丽的景致。


    2楼2017-12-13 14:57
    回复
      化腐朽为神奇,佳肴登堂入室
      中国的厨师和食客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将视觉和味觉高度统一。莲藕深埋于淤泥之中,但莲藕排骨汤、炸藕盒、香煎藕饼等等与之有关的菜品都称得上是“赏心悦目”。水中的游鱼、豢养的走兽,一切食材都有着其“不堪入目”的一面,但端上餐桌之后,食材的天然属性便会被人抛在脑后。


      3楼2017-12-13 14:57
      回复
        在小品《策划》里,宋丹丹有句台词:“儿媳妇啊,整俩硬菜,咱家今天来客人了。”无论自家欢聚还是招待客人,“硬菜”最主要的特质就是“不经常吃”;此外,“硬菜”的水平代表着厨师和饭馆的水平;它更代表着主人对这桌食物的负责、对来访者的重视,饭菜不一定要吃,但面子必须给足,请客者想通过这顿饭达到其他的目的,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


        4楼2017-12-13 14:57
        回复
          食物简单认真,温暖寻常人家
          片子中说“食客要感谢劳动者”,劳动者同时也是食客,二者并无太大差别。若非应酬不断的“重要”人士,人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常菜。在纪录片中,随处可见为填饱全家的肚子而忙碌的普通人。家庭厨房是孕育中国美食文化的土壤,无数人走在探索味道的路上,是他们通过实践发掘美味的藏身之所,而非“中华小当家”式的人物。


          5楼2017-12-13 14:57
          回复
            在经历过大鱼大肉的洗礼之后,吃点家常菜成了宴请、应酬的新风向。郊外的农家菜生意兴隆,城内深埋于胡同的私家菜馆人流如织;“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家的味道在这里,而非灯红酒绿之中。


            6楼2017-12-13 14:57
            回复
              烹饪美食,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一种朝拜
              无论是万金盛宴还是乡野小厨,中国人总是以最大的敬意去“处置”所有食材。中国人习惯赋予普通的食物美好的意象——鸡爪被称作凤爪,鸡翅称作凤翅,并用“龙肝凤髓”形容极其难得的食品。


              7楼2017-12-13 14:59
              回复
                但凡是烹饪,就避免不了杀生,我们在获得这个世界绝对的支配权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思考下“我”与世界的关系。片中,以打渔为生的查尔干湖东北渔民,世代相传的祖训就是“猎杀不绝”,人与自然的互相赠予也形成了一种默契。


                8楼2017-12-13 14:59
                回复
                  就像片子中说的那样: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9楼2017-12-13 14:59
                  收起回复
                    在中国,吃不只是“食”更是“礼”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国,吃与礼一直密不可分,在武汉,有一名男子欲开办画班,就效仿孔子学费只收腊肉。纪录片介绍“蒸”这种烹饪方式时说:在人们发现油脂的快速加热功效之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


                    10楼2017-12-13 14:59
                    回复
                      历史上,“蒸”字曾经和“祭”字同义。牺牲、祭品要保持完整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均匀弥散于容器中,也使得蒸一整头猪成为可能。


                      11楼2017-12-13 14:59
                      回复
                        时至今日,食品用于祭品仍旧流行,祭品与食品的烹饪甚至同样考究。烤乳猪是许多年来广东人祭祖的重头戏,宾馆、酒店都纷纷将烤乳猪作为清明祭品销售的一大招牌,乳猪烤得焦黄,是祭祖仪式上最为诱人的祭品。


                        12楼2017-12-13 14:59
                        回复
                          中国人的“礼”不只体现在敬畏祖先,重视身边的人更为重要。“谢师宴”“升学宴”“满月宴”“乔迁宴”,礼多人不怪,酒后吐真言,中国人也乐于在饭桌上交流感情。


                          13楼2017-12-13 15:00
                          回复
                            食物的味道能让中国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不只是食物的丰盈诱人,朴实的画面和生活场景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看完后想家了,想念家乡熟悉的味道了,“每次想家,就馋家里街角处的开元米粉,香浓的汤底,细腻的粉质,老板不会吝啬加多一勺海带汤,这就是四川绵阳。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思乡的情怀。”


                            14楼2017-12-13 15:00
                            回复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一系列英国、日本的饮食纪录片被国人冠以“黑暗料理之旅”之名。对海外游子来说,这部片子可是扎扎实实地“虐心”。“为什么我的嘴里饱含口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人如是说。


                              15楼2017-12-13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