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后到北京授拳时改为露禅”(见《广平府》一书),生于清朝嘉庆4年(1799年),卒于清同治11年(1872年),享年73岁。杨祖籍直隶广平府闫门寨村,少年时随父辈移居广府南关(今永年县广府城南关)。
杨露禅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里,“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小贩”(杨振基书中记载)。对此,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
杨露禅生性好武,始习洪拳,且颇有功底。当时,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在广府古城西街开设“太和堂”药店。一日,他从药店前经过,遇到一地痞恶棍在店内寻衅闹事,争执起来,恶棍举手就打,只见店掌柜举手轻轻一拨,恶棍立刻摔出门外,跌倒在街心。杨露禅是练武人,很注意这场格斗,见店掌柜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出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决心到太和堂拜师学艺。他千方百计托人说情,打动了药店掌柜,答应他先在“太和堂”药店内做杂工,闲时可跟掌柜王昶学拳(庞大明书载)。经过一段时间,药店东家陈德瑚见杨露禅聪明勤快,学拳心切,便介绍他到自己的老家河南温县陈家沟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
温县陈家沟距永年800里。据杨振基说,杨露禅(当时21岁)是步行去的,可见奔波之苦。他在那里学拳(还有同乡李百魁同学),开始并不顺利。陈德瑚是将杨露禅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掌门拳师陈长兴(陈氏十四世)的。按照陈氏的规矩,太极拳术从不外传,他们只让露禅在前院活动,不得到后院,是对这个外乡人的防范。起初露禅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在陈家住了半年,并未发现有人练拳,心中疑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一夜,他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有人正在月光下练拳。他高兴异常,以后得机会就上树看拳,然后自己一人偷偷练习。
杨露禅经过一段时间“偷拳”之后,拳术进步很快。一次他无意中发劲将一个陈氏弟子推翻在地,立即引起陈家的注意。陈长兴让露禅说明缘由,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长兴看后很惊讶,认为露禅有悟性,并为人诚实,且已有陈氏拳术的真味,便破例收了他这个外乡子弟(杨振基书载)。
自此,陈长兴用心教,杨露禅朝夕苦练,寒暑不辍,自觉艺精后返回家乡,城里邻人都来为他祝贺,说“杨老禄”(广府古城内人对杨露禅的称呼)办回了“真货”。当时广府城内习武的人很多,各种拳派都有,听说杨露禅学到了“绵拳”(太极拳),都希望与之一见高低。谁知在一次比试中,露禅竟然失手跌倒,心中十分懊悔,于是决心再度求师,二下陈家沟。这次到陈家沟后,习练更加刻苦,熟练掌握了“绵拳”的拳路、拳诀、器械。别师回家时,陈长兴告诉他:“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你以后有了困难,还可以来找我。”二次回乡,再与人交手,虽没败过,却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杨露禅想,自己虽两下陈家沟,还远未能透彻地掌握这门拳术,未能学到绵拳的精髓,于是决定第三次下陈家沟。
关于杨露禅二下陈家沟学艺,永年太极拳史料中还有更具体生动的记载,言“陈长兴的家里,前院只有一个练武场,后院才有演武厅,再往后走还有密室。这密室是不准任何人进去的”。“陈长兴收徒弟有三步棋,第一步是准你入门;第二步便是叫你进院;第三步才让你到家(就是入密室)。这密室连门子都不留,人进去之后,就要用砖垒上,吃、住、练都在其中,一练就是三年,平时就连方便也由暗道排出”。“饭是让人隔着窗子递进来的”,“除了练拳没别的事”,“很少能出来透透气的机会”。据说杨露禅一直在密室练了三年,等出来后连模样都变了,真像成仙得道一样。
陈长兴见杨露禅确是真心求艺,甚为感动,遂将“绵拳”之精奥“倾囊而赠”。杨露禅终于将“绵拳”的沾、粘、连、随之功法,行功运气之要领,连同杆、剑、刀、棍等器械一一融会贯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成太极拳。
据杨式太极拳名家庞大明先生所著《杨式太极拳阐秘》一书记载:“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15个套路。杨露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各类拳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做了改变,但仍有十五个套路。
据《永年太极拳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禄禅先后三下陈家沟跟蒋发传人陈长兴学拳,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另据永年太极拳史学家郑尔诠先生所著《永年县太极拳志》一书载:“杨禄禅三度求师到技成回家,先后历经十多年之久,终于把太极拳从陈家沟带回了永年。”
“清道光年间,杨禄禅(39岁)从陈家沟艺成返里后,在南关设场授拳。”(永年太极拳志)。杨振基在他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说:“我曾祖父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再也没敢与之较量的了。”
杨露禅回到家乡,跟他学拳的人很多,拳艺也日渐精进。在教授拳艺的过程中,他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并根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