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吧 关注:430贴子:3,137
  • 3回复贴,共1

【转载】谈一谈天启皇帝的受教育情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明朝吧吧友中兴大明,侵删)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11-16 19:04回复
    天启登基以前的教育情况
    众所周知,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天启皇帝的童年时代正是其祖父明神宗万历在位期间,万历年间就有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皇长孙出阁就学,但都没有得到万历皇帝的批准,直到万历皇帝临终前,才以上谕的形式宣布,皇长孙应该早日进学。那么天启皇帝在登基前有没有接受过教育呢?
    答案是有的,宫中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先帝髫龄时,教习书仿者,光庙伴读吴进忠也。宫中私自答应诵书习字,刘良相也。”这里的先帝正是指的是天启皇帝,在天启即位之前虽然没有被祖父允许出阁读书,但是在宫中依然有太监教他读书写字,虽然这样的教育条件不是顶好的,但是至少保证了天启皇帝的文化教育,为之后皇帝时期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天启登基后的教育情况
    天启即位皇帝之后,教育问题立马摆上日程,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大学士刘一燝、韩爌曾针对天启
    的教育情况请求“开经筵”,“以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从
    之。“此后,天启皇帝就开始了自己的“日讲教育”。
    日讲的地点在文华殿,日讲的教材主要是经史。
    四书五经的选择上,首辅方从哲为天启皇帝拟的讲读仪注是“《四书》起《大学》,《尚书》起《尧典》。每日讲读,先读《大学》,次读《尚书》”这个仪注参考了张居正为万历皇帝讲读设计的顺序。从史料看到直到天启六年,四书已经讲了,《论语》,《大学》,五经主要讲了《尚书》(因为尚书是“帝王大经大法”),似乎还讲了一部分《诗经》。
    史书的选择上为天启皇帝选择了《通鉴节要》、《皇明宝训》,除此之外,也为天启皇帝选择了张居正主编的《帝鉴图说》,这可能是考虑到天启皇帝的年龄,以及登基前的教育程度,所以选择此书,比较生动活泼。孙承宗就曾说过“讲《帝鉴图说》,指图画像如民间词话演义之比,伸圣心与臣下日亲日熟,人而后说之,此启沃之要也。”
    根据讲官的记载“每讲日,先讲《四书》,次讲《帝鉴图说》,次讲《经》”也就是说,讲史一般插在四书五经之间。
    讲学的过程
    据天启时期的讲官记载,日讲时【所读书,讲官读一句,上亦读一句。一句每五遍。读完方讲。每讲读过三日,到第四日,将前三日书总温总讲。讲官温一句,上亦温一句,每三遍】而在这个过程中负责计数的是太监【是时左班中官手执一小架,架上有金钱。将金钱自架左移掷架右有声,计遍数。每五遍、三遍,中官大声报几遍完】。
    然后在日讲的整个过程中,皇帝只需要倾耳倾听即可。
    讲完书后,皇帝还需要练习书法,此时文臣也会应招去看皇帝的书法,孙承宗就曾记载,孙承宗记载天启帝练字之时,“御笔飞动”。写完听到阁臣“颇致赞词”时,皇帝“圣颜喜动点头,稍以语答”。
    天启曾一度赐字于太监王安,据刘若愚记载王安【曾蒙先帝御书“辅朕为仁明之主”七字于扇赐之。】
    日讲时的讲课内容,先两日送给内阁,内阁对讲课内容进行审定,此后再由内阁先一日进呈给皇帝,让皇帝
    对于讲课内容有所熟悉。
    综上所述,天启皇帝虽然接受正规儒学教育晚,但是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过学习的经历,并已经具备了开展下一步教育的基础(幼儿蒙学,识字写字等)。所以天启是断断不能被称为文盲天子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11-16 19:05
    回复
      这个没有问题,法律讲堂文史版里刘云生教授讲的大明魔咒魏忠贤里面论证了熹宗断断不可能是文盲,我当时还截图发到明吧,不过刘教授抨击了东林党,所以那个帖子也被吧务删了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17 00:2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11-17 0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