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线建设者吧 关注:198贴子:1,038
  • 3回复贴,共1

珍藏半个世纪的大红喜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珍藏半个世纪的大红喜报
· 霍日炽·
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是我们上海浦沅工程机械厂退休老人们聚会交流的日子。
今年的10.15是浦沅人第14次定时定点聚会。用不着通知,大家都已把这个日子定为“浦沅日”,永志不忘。
那天尽管气象预报说有暴雨,但是参加的人数反而有增无减,多达200余人。
按照惯例,活动结束前要拍集体照。拍完照后,身边的陆守国对我说:“有样东西你一定感兴趣。”他把从包里拿出一件东西逐层展开。我眼前一亮,惊呼:哎哟妈呀! 这是文物呀!一张当年批准参加三线建设的大红喜报。
我认出上面黄色的最高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我用新魏体写的。下面“热烈祝贺□□□同志已被光荣批准参加三线建设 上海工程机械厂革命委员会”,是刘书亭用隶书写的。1963年我们参加了沪东工人文化宫由著名书法家任政老师授课的隶书习班。从此刘老又增加了一种新字体。
这—亮相立马吸引了众人围观,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事后照片被晒到各个群上,马上被各个三线群转发成网红,引来一片点赞! 也引起了一些机构的关注。
原上柴厂支内职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倪同正获悉后,及时报告了攀枝花三线博物馆,馆方便委托倪同正在上海举办了这件珍贵的三线文物捐赠仪式,并向藏主颁发收藏证书。
王万达是有心人, 喜报为什么没有写上日期? 这张喜报是怎样被珍藏了47年? 他要挖掘出喜报后面的故事。
11月6日上午,王万达、陆守国和我相约去看望93岁的刘书亭。
刘老是当年上海油漆界响当当的大师,他写的招牌无人比肩,堪称—流。
陆守国是刘老的爱徒,后来厂里把他送去湖南大学深造,学成回厂,成为产品油漆工艺的掌门人。
由于当时上海正值"支内"高潮,每天都有喜报要送,所以特制了一个纸版,刻好后喷墨就可使用,不用逐张手写,既规范、省事又好看。当时经常写通知、公告的就是我,而且我和刘老也是"支内"对象,所以我俩合力制作了这张喜报。喜报为什么没有写上日期? 王万达推测:由于"支内"人多,喜报几乎天天都有报送的,所以日期就没有写上去。
刘老手里拿着喜报照片和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收藏证书,看得很仔细,他说,好东西放对了地方,感到很欣慰。
这张喜报是怎样被珍藏了47年?据陆守国说,是他父亲把喜报收起来的。他家老二当年插队落户时,也接到一张喜报,也被他爸收藏起来。小鸟长大离家飞,老人心有不舍,保存着喜报,图个念想。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2017年11月7日写于上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09 00:04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10 06:09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10 06:10
      回复
        不可多得的三线历史文物,值得永存在中国三线博物馆。


        IP属地:上海4楼2017-11-12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