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512贴子:1,283,000
  • 9回复贴,共1

《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诸葛亮有关资料浅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高军
摘要:《水经注》中有一些关于诸葛亮的资料,能对有关诸葛亮的历史事实发生的重要地望进行准确辨析,解决一系列历史谜案;能对涉及诸葛亮的有关历史事件进行诸多增益,使历史进一步趋向清晰化;保存了包括诸葛亮的佚文在内的大量古籍资料,为后人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


IP属地:广东1楼2017-10-11 21:41回复
    《水经注》为公元6世纪初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所记述的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迄南北朝,上下约2000年。著名历史学家侯仁之教授对郦道元给予高度评价说:“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水经注选释·前言》)。由于《水经注》广征博引了丰富的历代史料,所以同时成为了一部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书中发覆三国历史甚详,对正史有重要补阙之功。由于《三国志》记事比较简略,有许多三国史料并没有被披露出来。裴松之的注针对“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的情况,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150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但裴注毕竟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的。而郦道元出生在裴松之去世后约20余年,所见资料与裴松之应相差不是太多,而他又能对“事已久,难用取悉”的三国史事从水系地理的角度出发“推旧访新”(卷二十九“沔水”),因此许多《三国志》及注中失载的历史史实得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其中所见三国史料的重要性并不低于裴注,这些资料对三国史的深入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IP属地:广东2楼2017-10-11 21:41
    回复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水经注》中有关诸葛亮的记载多达30余处,本文就其中有关诸葛亮的记载作一简单归纳,认为其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有重要意义:
      一、能对有关诸葛亮的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地望进行准确辨析,解决一系列历史谜案
      《三国志》等正史对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有的记载十分简略,可见的其它史料又相当缺乏,而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仅能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能补充正史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
      比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阳都的地望在哪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位置,在裴松之的注引等史料中也语焉不详。查阅史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记载,东晋司马耼永和十二年(356年),徐州刺史荀羡打败王腾,攻下阳都,“会霖雨,城坏,获腾斩之。”此后就不再见关于阳都的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释阳都时认为,此后不久阳都即废。一百余年后郦道元随父居住青州期间,遍游各地,踏勘水系,当然还能见到阳都故城,还能听到阳都的有关情况,所以他在《水经注》卷二十五“沂水”中记下了具体位置:“沂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又合蒙阴水。水出蒙山之阴,东北流……其水东北流,入于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是非常准确权威的。所以明代以降学者们在考证阳都具体位置时,郦道元的记述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郦道元的记载,也就根本无法确认阳都故城的具体方位在今天的山东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以及阳都县的大致区域范围。
      再比如对隆中的记载,《水经》记载:“(沔水)又东过山都县东北。”对此郦道元注曰:“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矣,秦以为县……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清顾祖禹著《方域纪要》:“山都故城在襄阳西北八十里处。”汉代南阳郡辖有沔南的武当、筑阳、山都三县。郦道元卒于527年,山都县从秦一直存在至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延续790年左右。从郦道元的记载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具体位置,更知道了诸葛亮躬耕隆中时,隆中是属于山都县的。所以说,很多资料说隆中或属邓县、或属新野、或属襄阳等,都是不确切的,同时也能知道诸种说法的来龙去脉。


      IP属地:广东3楼2017-10-11 21:43
      回复
        二、对涉及诸葛亮的有关历史史实进行了颇多增益,使有关历史事件进一步趋向清晰化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代靠近三国,忌讳较多,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也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会发现陈寿确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裴注虽然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大量原始材料,以超过原文三倍的字数来博引各家著作,可是毕竟还是有些地方付之阙如。郦道元能够周悉寻详,起到了拾漏补缺的作用,使有关的三国史实更加清晰起来,勾勒出了鲜活的历史原貌。
        比如卷二十七“沔水”记载:“汉水又东合襃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诸葛亮这封书信及其中所言千柱无梁栈道,《三国志》无有一字记载。此信说明,建兴六年夏初赵云与邓芝在箕谷失利败退后,就在襃谷道中部赤崖一带屯驻。此信应系写于建兴六年秋天,当是诸葛亮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盟国大将诸葛瑾通报北伐前线的交通情况的。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栈道基本情况和毁坏原因,更能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诸葛亮。很多史籍中总是称赞诸葛亮公平廉洁,公私分明,与其兄诸葛瑾各为蜀吴重臣,书信往来只言家务之事云云,这是非常偏颇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这年八月,在魏明帝水、陆两军进攻吴国的情况下,诸葛亮是想进击关中牵制曹魏的,但祁山一路敌人已有防备,襃斜道桥阁栈道已坏,难于立即出兵呼应,所以写这封书信是为了说明情况。不久诸葛亮选择了进攻陈仓,使魏明帝“不得分兵东行”,此年的伐吴战事只好作罢。并且还让我们知道了,一直到郦道元时候,再也没有原样修复过这段桥阁栈道,致使走在上边“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


        IP属地:广东4楼2017-10-11 21:46
        回复
          卷二十七“沔水”:“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随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坟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莹东,即八阵图也。遗迹略在,崩褫难识。”里面的“武侯垒”“亮垒”沔阳故城中刘备即汉中王所立坛、诸葛亮葬地、高平诸葛亮宿营处、莹东八阵图,大多正史不载,或载而失其确切处,此段对后人考证蜀魏交战情况、蜀军在汉中的部署、防守、战略等皆有重要参考价值,能补正史之阙。特别是记载了《三国志》不载的诸葛亮葬处和百姓野祭的情况、立祠的经过等,说明了诸葛亮在民间的崇高威望,以及普通百姓对诸葛亮的真挚感情和高度尊敬。并且曲折地折射出当时的历史现实,丰功伟绩的诸葛亮竟然不能在成都立祠受祭,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的忌惮心态。
          卷二十七“沔水”:“汉水又东,黄沙水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这比《三国志·后主传》:“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关于黄沙屯的记载详细多了,特别是辨明了黄沙屯的具体位置。
          卷二十七“沔水”:“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侧有谷,谓之裘容谷,道通益州……诸葛亮筑城以防遏。”对于裘容谷这一沟通汉中和四川的重要道路,《三国志》没有记载,郦道元不仅记载了,而且记下了诸葛亮对这一重要军事重地的经营。
          卷二十七“沔水”:“汉水又东迳西城县故城南,汉末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城内有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三国志·刘封传》只记:“仪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洵口。”对于魏兴郡治的来龙去脉,我们看了郦道元的记述,能有一个清晰地印象。


          IP属地:广东5楼2017-10-11 21:47
          回复
            三、保存了包括诸葛亮的佚文在内的大量古籍资料,为后人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
            郦道元治学态度非常认真,为了写作《水经注》一书,他除了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瀍,访渎搜渠,缉而缀之”以外,还“空倾岁月”“默室求深”“布广前文”(郦道元《水经注·序》),在《水经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达437种,辑录汉魏金石碑刻350多种,还采录了大量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书中很多珍贵资料早已失传,利用其中的引书资料,可以辑佚,可以校正一些古籍。
            比如前面所引诸葛亮《与兄瑾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份资料,别的书籍中没有保存下来,《诸葛亮集》就是从《水经注》中缉出的。
            《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郦道元接着而写道:“道则百里也。”据考证,南郑(今汉中)距离黑水实则为一百里左右,诸葛亮这样说证明他当时不是从南郑城中出发的,而可能是从南郑境东侧出发的,说明诸葛亮是事必躬亲,时刻在外的。郦道元看出抵龉之处,并进行了更正。诸葛亮的这段文字是《水经注》保存下来的,我们能搜集到诸葛亮的这篇珍贵著作,怎能不感谢郦道元!
            卷三十三“江水”:“(亮)造八阵图……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诸葛亮八阵历来为人称道,史载却语焉不详,《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诸葛亮本人言及此者,仅《水经注》保留的这段,两条资料足以证明八阵问题不虚,使八阵遗址的研究有了线索和依据。尤其是《水经注》保留了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这是弥足珍贵的。
            《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保存了诸葛亮的《祁山表》:“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虽保留了仅此一句,但我们能推测为这是建兴六年第一次伐魏时事,因为古代出征惯例,这些内容是将帅到达战地后首先必须向朝廷禀报的,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行军路线,是从汉中,经阳平关,到达了西北的沮县,只有这条道路两地才距离五百里。
            卷十七“渭水”保存了《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诸葛亮建兴六年冬“出散关,围陈仓”(《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第二次伐魏,史载简略,但因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保存下来了这封书信,使我们知道,当时诸葛亮是选择了从绥阳小谷这条小道和走陈仓古道出散关这么两路来夹击陈仓的。这次伐魏虽然因陈仓城防牢固,又加上费曜、张郃的援军即将到来,最后只好退兵,但毕竟使魏军“不得分兵东行”,减轻了孙吴的压力。
            卷十八“渭水”:“诸葛亮《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显得特别珍贵,这里透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反思,由于战场选择不利,“攻之不便”,兵力不能展开迂回,同时又无另外兵力呼应牵制,最终这次建兴十二年的渭南作战因诸葛亮病逝,只好撤军。这是诸葛亮去世前对自己指挥方面存在不足的自我担当。也证明了魏晋人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奇谋为短”的真实可信之处。
            《水经注》成书于6世纪初,是《三国志》成书200年后、裴注成书几十年后的历史地理著作,是目前研究三国历史除《三国志》及裴注外最早、最有价值的重要资料,对三国历史的很多疑点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其权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和诸葛亮有关的一些资料,就感到了其不容忽视的地位。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IP属地:广东6楼2017-10-11 21:49
            回复
              马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0-11 23:53
              回复
                地理渣泪目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0-12 14: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