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吧 关注:8,934贴子:101,345

精读《聊斋志异》之疑难词汇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读《聊斋》,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就看注释、查字典。仍然搞不懂或有疑惑,就自己去想办法考证,尽量搞懂每一个词汇的含义,有时,搞懂一个词一句话需要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聊斋》之精妙,也才不辜负蒲老先生的精心写作。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下面我把所考证过的部分词汇逐步整理出来。


IP属地:山东1楼2017-08-03 16:54回复
    1、伧父
    《劳山道士》中的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吮痈舐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绐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这一段有一个词汇——伧父。
    何垠注:伧,助庚切,鄙贱之称。方言,楚人谓之伧。
    吕湛恩注:《晋阳秋》:“陆机呼左思为伧父。”按:伧,贱称也。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注释:伧(cāng仓)父::鄙贱匹夫。古时讥讽骂人的话。
    360词典:读音:cāng fǔ 。伧父,泛指粗俗、鄙贱之人,犹言村夫。
    这里就看不懂了,既然是鄙贱之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围着他、巴结他,给他出主意,让他得以横行一方?蒲松龄在这里肯定不是当鄙贱之人来用的。
    于是,查找有关文献,试图搞明白这个问题。
    “伧父”一词东汉即有,当时,“南人谓北人为伧父,北人谓南人为吴儿。”(《风俗通义》)
    大致是因为南方人(主要是吴地)文化水平高,情感细腻,文质彬彬;北方人文化水平低,头脑简单,傻大粗夯。由此看来,360百科里的粗俗、村夫还是比较靠谱的,但和鄙贱之人相差太远。
    “伧父”一词的用法有两个最典型的故事,都被所有讨论“伧父”的拿来作案例。
    1、据《晋阳秋》:西晋时,陆机(苏州人)想作《三都赋》,去洛阳时,听说左思(临淄人)正在写。陆机给他弟弟写信说:“这里有个伧父要写《三都赋》,等他写出来,只能用来盖油坛子。”后来,左思写出了《三都赋》,陆机看了大为叹服,打消了自己再写的想法。
    2、《世说新语·雅量》:东晋时,褚裒( póu,字季野,河南人),很有名气,当时由章安县令改任太尉记室参军。一日送客到钱塘亭驿,客人走后,他被亭吏赶到了牛棚下面。当时,潮水将至,吴兴县令沈充看到后很担心,问亭吏那是谁,亭吏说是一个伧父。沈充当时喝了点酒,就大声喊:“喂!那个伧父,你吃饼么?你叫什么名字?”褚裒说:“我是河南褚季野。”沈充一听,无地自容,屁滚尿流,亲至牛棚迎接,接到府上盛情款待,还打了亭吏一顿鞭子,最后把褚裒一直送到吴兴县界。不过褚裒自始至终表现的并不在乎。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伧父在这里并不能当作鄙贱之人,更像是北方佬、乡巴佬、村野之人等意思,虽带有贬义,但算不上骂人。
    后来,伧父的使用很广,根据上下文关系,基本都是没文化、夯货、傻大笨粗、乡巴佬、村野之人、草莽之人等意思。也有一些文人喜欢用伧父作自己的号,如“三山伧父”,“关西伧父”。还有人把自己的诗集定名为《伧父集》。


    IP属地:山东2楼2017-08-03 16:55
    回复
      伧父应用举例:
      《今世说》(清,王晫):【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王阮亭称其吹气如兰,每当十郎,辄自愧伧父。】
      彭孙遹,号羡门,人称彭十郎,词写得很好,王士祯在他面前常自愧为伧父。这里的伧父应该是指没文化的人。
      《台游日记》(清,蒋师辙)【晚复得荔支,诵东坡“海山仙人绎罗襦,红纱中罩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四语,深服其题品之妙。吟讽数过,觉香山之“新熟鸡冠色”,涪翁之“新剥女儿颊”,皆伧父语矣。】
      同样是写荔枝,看了苏轼的诗,再想到白居易、黄庭坚的诗,后二者简直是伧父写的东西。这里的伧父似乎也是文化水平低的意思。
      元曲《黑漆弩.村居遣兴》(刘敏中):【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掩百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
      这是刘敏中辞官回家过乡村生活,不认识他的人都把他称作伧父。其中伧父的意思应是村野之人。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比至,而窥于青琐,高时已伟躯干,美须髯,俨然河北伧父,无复少年姿态,主夙慕顿尽,伉俪遂加笃。。。。】
      明嘉靖年间,永淳公主看上了一表人才的高中元,但皇后作主把她嫁给了谢诏。谢诏是秃头,公主一直不满意,一直忘不了高中元。后来高中元考中了进士,谢诏和高中元是老乡,就以老乡的名义请高中元来家作客,让公主从窗户眼里看。结果高中元已经变成了一个河北伧父,公主仰慕之意顿消,两口子感情因而和睦。这里的伧父,似乎又成了粗犷猛男的意思。
      《板桥杂记》(清,余怀)【曲中女郎,多亲生之,母故怜惜倍至。遇有佳客,任其留连,不计钱钞,其伧父大贾,拒绝弗与通,亦不怒也。】
      是说这里的妓女多为老鸨的亲生女儿,遇到文人雅士,任凭女儿留住。当女儿拒绝接待伧父大贾,母亲也不逼她。这里的伧父大贾,似乎是现在我们说的土豪,即粗鲁的有钱人。
      《虞初新志》(清,张潮)【平康里中,翘儿名藉甚。然翘儿雅淡,顾沾沾自喜,颇不工涂抹倚门术。遇大腹贾及伧父之多金者,则目笑之,不予一盼睐温语。以是假母日忿而笞骂。】
      是说妓女翘儿瞧不起大腹便便的商人和粗鲁的有钱人,经常受老鸨的打骂。
      《红楼梦补》序:【余在京师时,尝见过《红楼梦》元本,止于八十回,叙至金玉联姻,黛玉谢世而止。今世所传一百二十回之文,不知谁何伧父续成者也。原书金玉联姻,非出自贾母、王夫人之意,盖奉元妃之命,宝玉无可如何而就之,黛玉因此抑郁而亡,亦未有以钗冒黛之说。不知伧父何故强为此如鬼如蜮之事,此真别有肺肠,令人见之欲呕。】
      这里的伧父似乎是文理不通、二百五、半吊子之类的意思。
      我查到了很多伧父,其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虽带有贬义,但还到不了鄙贱的程度。
      我认为异史氏曰中的伧父,按上下文意思,应该理解成粗俗霸道之人。


      IP属地:山东3楼2017-08-03 16:56
      收起回复
        另外,在360百科的《劳山道士》一文中,有人对这段异史氏曰进行了翻译,译文如下:
        【作者说:听到此事,没有不大笑的。可是象王生这样的人,世上正经不少。现在有一个卑鄙无聊的家伙,喜欢嗜欲,得了病,却怕用药。接着又有吮痈舔痔的人,进来告诉他有治病的法术,来迎合他的意思,骗他说:“拿了这个法术去,可以百病治愈。”当初试验了一下,不能没有小的效果,于是认为天下的事都可以这样行了。看来,他们不到撞墙壁而疼痛时,是不能停止的。】
        我的翻译与他相差比较大:
        【作者感言:听了这个故事,没有不大笑的,岂不知世上象王生这样的人还真不少。现在有一类呆霸王,一身坏毛病,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于是就有一些阿谀奉承之人,教他一些耀武扬威、逞凶行恶的方法,以迎合他的心意,还骗他说:“只要如此,即可到处横行,所向无阻。”初试之下也确实有些效果,于是他就认为天下之大,无不可以任其横行霸道,看其势头不到撞上南墙,身败名裂是不会死心的。】


        IP属地:山东4楼2017-08-03 16:57
        收起回复
          我想,蒲松龄所说的这个伧父,可能意有所指,可能是他家乡的某个官员或某个土豪劣绅。


          IP属地:山东5楼2017-08-03 17:06
          回复
            楼主钻研考据之深令人敬佩!


            IP属地:河北6楼2017-08-03 17:21
            收起回复
              《丁前溪》这篇故事里,有句话“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
              朱其凯新注本,是这样解释“褊心不能无少望”的:
              褊(biǎn 扁)心:也作“惼心”。心胸狭隘。《史记·汲黯列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望,怨。
              把‘褊心’解释为心胸狭隘,总感觉怪怪的“褊心”本意是“气量小”“心胸狭隘”,没有错!但在这里不能直接简单粗暴地注释为心胸狭隘,至少应该在后面再补充上一句,比如可以这样补充:本意是心胸狭隘,此处可以理解为“急躁”“内心不平静”。因为这个新注本,本来就是针对一般普通读者的,联系上下文,突兀地解释为(姓杨的)心胸狭隘,让人摸不着头脑。
              褊心,不能无少望。“少”在这里应该读为“shǎo”,意思是“稍微”“略微”。“不能无少望”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可以翻译为“不可能没有一点抱怨”或者“略微有些抱怨”。
              因此,褊心,不能无少望,可以理解为:(姓杨的)心里急躁,就稍微有些抱怨。这样的话,前后文,意思就通顺了。
              褊心,不能无少望 出自《史记·汲黯列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
              原文是: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
              意思是: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难免心急性躁,就稍微有些怨言。
              蒲松龄爷爷肯定很熟悉史记,所以信手拈来这个词语,但如直接理解为“汲黯心胸狭窄”,未免太武断了吧!


              IP属地:江西8楼2017-08-03 17:36
              收起回复
                楼上我之前遇到的问题!看到聊斋志异注释本里,不太完美的地方,强迫症就来了,一定要一吐为快!注释就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我想大部分普通读者未必十分理解聊斋中的用典的


                IP属地:江西9楼2017-08-03 17:37
                回复
                  楼主真厉害,专研精神令人敬佩,堪称本吧科普帝。这些问题我以前都没有想过。我看聊斋一般是把这个故事的情节看明白就行了,不会去把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都了解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03 17:40
                  收起回复
                    我有一点点怀疑,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可能在暗指某个人,或许在说王七襄,就是《鬼哭》里边那个王学使七襄。
                    蒲松龄曾经在王七襄的堂弟也是蒲松龄的好朋友王八垓家里坐过馆(他们是堂兄弟大排行),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王七襄退休回乡后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据说(不一定是真的,没法考证)他甚至霸占了自己的亲侄女当妾,被他的嫂子亲手所杀。
                    在《鬼哭》的异史氏曰中,蒲松龄曾提到这个王七襄后来不得好死(不令终),或许真的是被他嫂子所杀?最后还重心长的说:“普告天下大人先生:出人面犹不可以吓鬼,愿无出鬼面以吓人也!”似说王七襄有装腔作势,威吓百姓的行为。
                    另外,《劳山道士》中的这个王生,也是姓王,也是排行第七。而行七这件事与故事情节并没有关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难道真的有所映射?


                    IP属地:山东11楼2017-08-03 22:57
                    回复
                      2、落红
                      《林氏》中,戚安期感念其妻林氏贞烈,发誓对其忠心,绝不沾身别的女人。林氏不能生育,但戚安期仍然坚持不纳妾、不收房。林氏为了戚家的嗣续,晚上灭灯以后,以上厕所为名,悄悄地换丫头海棠进入自己被窝,让她和戚安期发生关系,完事后两人再换回来。为了让海棠尽快怀上孕:【从此,时值落红,辄一为之,而戚不知也。】
                      问题来了,“落红”,古人在此没有解释,现代人所有解释都是来月经,可为什么要在来月经的时候干这事,难道这时候更容易怀上孕?
                      这就要了解古人在这件事情上的看法。查古代医学妇科书,几乎所有书上都有同一段口诀,说明什么时候行房事最能怀上孕,古人都把这段口诀当作神旨来传诵。这段口诀如下:
                      三十时辰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
                      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徒霍乱,
                      霍乱之时枉费功,树头树底觅残红,
                      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
                      对这段口诀,有的书有解释,有的没有解释,还有的书文字不同。对其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些解释一看就驴唇不对马嘴。


                      IP属地:山东12楼2017-08-04 19:57
                      回复
                        经过汇总,我认为正确的解释如下:
                        三十时辰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
                        从刚来月经开始,过三十个时辰(即60小时),也就是过了两天半(也是60小时),然后数天就是行房事的最佳时机(注:古人也知道在在这之前不可行房事,这对女人身体有害)。
                        当过了二十八九个时辰的时候,你就要好好筹算筹算,做好行房事的准备了。
                        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徒霍乱:
                        古人认为月经期间相当于植物的开花期间,月经快结束的时候就相当于花谢了,落红遍地就是花落、花谢、残红之时。即月经的后期是怀孕的最佳时期。
                        月经后期下体流出的血水将会逐渐变成金黄色,即残红,当金水停止以后的时期再行房事就是瞎胡乱,徒霍乱就是瞎胡乱。
                        霍乱之时枉费功,树头树底觅残红:
                        到了瞎胡乱的时候那就白费劲了,所以要在行房事之前先找找看还有没有残红,没有了就省省吧。
                        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
                        任何果实都是开花、落花、结子,落花和结子几乎是同时进行。来月经是开花,月经快结束的时候是落花,这时最容易结子。只要能明白这个道理,何愁你不能子孙满堂。


                        IP属地:山东13楼2017-08-04 19:58
                        回复
                          古人认为来月经两天半以后的六七天时间里,都是怀孕期。有的认为前三天生男孩,后三天生女孩,第七天以后就白搭了。也有的说一、三、五生男孩,二、四、六生女孩。反正都有一套很玄奥的乾天坤地的理由。
                          当然也有明白人对这些说法提出质疑。一方面女人的月经期有长有短,误差很大,不能一概规定两天半;另一方面,有人从自身经验发现,在瞎胡乱的时期行房事照样能够怀孕。
                          现在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些说法都是胡说八道,但在古代,一般老百姓却把它当作天经地义。《林氏》大概也是遵循这种说法,即“落红满地是佳期”。不过这个“落红”不是指来月经,而是花谢之时,即月经快结束之时。


                          IP属地:山东14楼2017-08-04 19:59
                          收起回复
                            3、髻
                            任何解释都一样,“髻”就是将头发盘成的发结,也有用假发做的髻子。
                            但在读《聊斋》时,有时能够这样理解,有时又不能这样理解。如以下三处就不能理解成发结:
                            <喷水>中的那个老妪:【见一老妪,短身驼背,白发如帚,冠一髻长二尺许;】
                            此处用一“冠”字,似乎她这个髻子是像帽子那样戴在头上的。再说,要说是个发结,再多的头发也盘不成二尺长的发结。
                            <小髻>中众人捣毁了狐狸的巢穴:【俄而尺许小人连遱而出,至不可数。众噪起,并击之,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线,嗅之,骚臭不可言。】
                            这个小髻应该是狐狸失落的东西,既然像核桃壳,就应该是中空的,不是个发结。
                            <狐梦>中大姊摘下自己的髻子当酒杯:【大姊见毕善饮,乃摘髻子贮酒以劝。视髻仅容升许,然饮之觉有数斗之多。比干视之,则荷盖也。】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在这里有注释:“髻子,旧时妇女的假发髻。”
                            但大姊的这个髻子可以摘下来,还能贮酒,显然也是中空的,不是发结,也不是假发。后来发现是用荷叶变。可见,应该是像帽子那样戴在头上的。
                            上述这些“髻”都不像是发结,也不像是假发,更像是一个帽子。
                            再看其他书中也有髻子不是发结的用法(当然,髻子作为发结的用法更多):
                            《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吕玉离家多年未归,弟弟吕宝骗嫂子王氏说大哥已经死了,王氏则为夫戴孝守节。吕宝想独占家产,劝嫂子改嫁,王氏不肯。吕宝私下将嫂子卖给了山西商人,得了银子后,让山西商人来家硬抢,嘱咐只要看到戴着孝髻的就抢。吕宝把卖嫂子的事告诉了浑家杨氏,自己就躲出去了,但却没说孝髻的事。
                            结果杨氏好心告诉了王氏,并让她做好准备,收拾一下细软好上路。王氏觉得自己带着孝髻出嫁不吉利,要换一个髻子戴,一时又找不到别的髻子,杨氏就把自己的黑髻子换给了王氏,自己戴了白髻子。结果山西商人来把杨氏抢走了。
                            古代其实有一个词叫“狄(上髟下狄)髻”,就是戴在发结上的一个罩子,明代妇女常戴。
                            上面的三个故事中的髻子其实都是狄髻。


                            IP属地:山东15楼2017-08-05 10:09
                            回复



                              IP属地:山东16楼2017-08-05 10: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