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明吧 关注:860贴子:17,278
  • 4回复贴,共1

唐太宗征高句丽,实际是唐军胜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7-07-07 18:02回复
    隋朝杨广征高句丽,结果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隋朝杨广一征高句丽时,杨广的错误指挥导致惨败,损失的隋军超过34万(这是最后宇文述、来护儿等军队的损失,还没算上之前几次大战中隋军的大量损失),隋朝民夫、资储器械也大量损失。百姓被隋炀帝的残幉暴征敛与统幉治逼的没活路,纷纷起幉义。
    隋朝杨广二征高句丽时,后方杨玄感起事,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杨玄感这贵幉族造幉反,却被隋炀帝迅速剿灭了,贵幉族门阀无力动摇隋炀帝的统幉治。
    隋朝杨广三征高句丽时,杨广持续的过度残暴征敛与统治导致隋朝百姓农民大规模起义,隋朝国内大乱,高句丽王表面上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之前投奔高句丽斛斯政,但是高句丽仍然不放还其俘获的大量隋人。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炀帝下令要求高句丽王入朝,高句丽王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但最后没有成行。
    愈演愈烈的农民起幉义窦建德、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等等屡次消灭隋军主力,使隋朝统幉治崩溃。
    隋朝杨广征高句丽,结果,隋朝大乱灭亡,分裂内战严重削弱华夏,而高句丽还在,还俘获大量隋人不放还。后来中原人到高句丽,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不是说征高句丽不对,而是要看征高句丽的方式。隋朝杨广这样征高句丽,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IP属地:山东2楼2017-07-07 18:03
    回复
      说到征高句丽,或许有人会说唐太宗也征高句丽。但是,唐太宗征高句丽与隋朝杨广征高句丽的区别大了。唐太宗征高句丽,唐军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征高句丽、灭高句丽。唐太宗征高句丽,实际是唐太宗、唐军取得了胜利。
      高句丽是个强国,但是仍然被唐太宗打败了,仍然被唐高宗攻灭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消灭大量高句丽军,攻破高句丽10座城,而唐军的损失极小,无论在作战中还是在撤军的时候,唐军的损失都极小。只是因为唐太宗在对外事务方面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才因为没有灭了高句丽而说没成功。唐太宗是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后悔。 唐太宗已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丽。而且唐太宗征高句丽,唐军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果与损失,《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可见,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总损失接近2000人,战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军打下高句丽10座城,迁7万人入中国,还斩首4万多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还缴获大量马、牛、装备、物资。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是多次胜利,其中单是击败高延寿高惠真的那次胜利,唐军不仅消灭大量高句丽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其他大量装备。)
      (唐军击败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是以少打多还做到了包围敌军(古代其他顶级将领也有几个做到以少打多包围敌军的),并取得大胜,高延寿高惠真率馀众依山自固,没有退路,于是投降于唐军,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馀众是三万六千多人,这是之前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被唐军包围并打的惨败之后的馀众,这之间少了的那11万多军队大部分是被唐军消灭了,唐军在这一战消灭的敌军远超过2万数倍,还有三万六千多敌军投降于唐军。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高句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帝夜召诸将,使李勣率步骑万五千阵西岭当贼,长孙无忌、牛进达精兵万人出虏背狭谷,帝以骑四千偃帜趋虏北山上,令诸军曰:"闻鼓声而纵。"……帝望无忌军尘上,命鼓角作,兵帜四合,虏惶惑,将分兵御之,众已嚣。勣以步槊击败之,无忌乘其后,帝自山驰下,虏大乱,斩首二万级。延寿收馀众负山自固,无忌、勣合围之,彻川梁,断归路……延寿等度势穷,即举众降。入辕门,膝而前,拜手请命……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高丽(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上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他器械称是。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唐太宗的退兵原因,《资治通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之后,唐太宗派出李勣、牛进达、李海岸等征高句丽,也都取胜了。
      再之后,唐高宗时期,唐朝攻灭了高句丽、百济。
      (唐太宗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最后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资治通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丙辰,上闻太子奉迎将至,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
      而那些说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受伤被射瞎一只眼的说法是近代朝鲜半岛小说伪造出的谣言,之前的古代汉人史料、朝鲜半岛史料里都没有这事。)


      IP属地:山东9楼2018-02-26 23:46
      回复
        李世民征高句丽的时候,百姓是踊跃参军的。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记载 李世民征高句丽时,“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
        杨广动用的军队(军人与民夫)数量过度庞大,杨广时期徭役赋税过度沉重,必然导致百姓采取极端手段避征役,即“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相比而言,李世民征高句丽时用的军队(军人与民夫)很少,负担轻的多,而且李世民是只让愿意出征的人参加,“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按照史料记载的杨广、李世民征高句丽分别动用的人数,杨广动用的人数是李世民动用的人数的数十倍。
        李世民动用的军队远少于杨广,但战果远好于杨广。杨广是惨败。而李世民是大胜。平民作为军人、民夫跟着杨广出征,结果是大部分死亡,而且幸存者也得不到多少好处;平民作为军人、民夫在李世民时期出征,结果是死的人极少,战果却很大,出征者能得到很多好处(官爵 或 财物),而且李世民给从军者的补助、赏赐也很多。
        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自然导致隋炀帝杨广时出现很多人自残手足避役,“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而李世民征高句丽时 很多人踊跃参军,“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唐太宗时期没有百姓农民起义,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并不是百姓农民起义,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时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钱造船导致蜀人生活困难,唐太宗知道之后,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钱造船。
        李世民时期徭役并不重,并不会导致百姓自残手脚避役。根本就没有证据证明“李世民时期徭役导致百姓自砍手脚避役”。根据史料证据证明,是隋朝徭役繁重导致很多百姓自残手脚避役,导致百姓出现自残手脚避役的习俗。后来贞观年间徭役不繁重,但是有无赖之徒用之前留下的这方法躲避征戍,所以立法禁止自残手脚(,如果有大量百姓残手脚避役,那么法不责众,就不会立这法,而会改成减少徭役征戍)。 “今后自害之人。据法加罪。仍从赋役。 自隋季政乱。征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体。称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无赖之徒。尚习未除。故立此例。” “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 这说的很清楚,是隋朝杨广徭役过度繁重导致出现很多百姓自残手脚避役。而贞观年间徭役征戍并不重,没有导致很多百姓自残手脚。只是极个别无赖之徒才用这种方法躲避征戍。而且,不止一处史料证明 贞观年间百姓踊跃参军。

        《资治通鉴》唐纪:上曰:“……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
        《资治通鉴》唐纪: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刘仁轨……仁轨又上表曰:……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 (这说的“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是指贞观、永徽年间,包括了李世民的贞观年间。)

        李世民时期徭役并不繁重。否则就隋朝杨广留下的那烂摊子,再徭役繁重早就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了。但是李世民时期没有农民起义,更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
        唐朝李世民时期出现用和雇,唐朝官方出钱去雇用人员从事劳动。


        IP属地:山东10楼2018-02-26 23:46
        回复
          说到征高句丽,或许有人会说唐太宗也征高句丽。但是,唐太宗征高句丽与隋朝杨广征高句丽的区别大了。唐太宗征高句丽,唐军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征高句丽、灭高句丽。唐太宗征高句丽,实际是唐太宗、唐军取得了胜利。
          高句丽是个强国,但是仍然被唐太宗打败了,仍然被唐高宗攻灭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消灭大量高句丽军,攻破高句丽10座城,而唐军的损失极小,无论在作战中还是在撤军的时候,唐军的损失都极小。只是因为唐太宗在对外事务方面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才因为没有灭了高句丽而说没成功。唐太宗是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后悔。 唐太宗已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丽。而且唐太宗征高句丽,唐军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果与损失,《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凡征高丽(高句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万,马万匹;逮还,物故裁千余,马死十八。船师七万,物故亦数百。”
          可见,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总损失接近2000人,战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军打下高句丽10座城,迁7万人入中国,还斩首4万多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还缴获大量马、牛、装备、物资。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是多次胜利,其中单是击败高延寿高惠真的那次胜利,唐军不仅消灭大量高句丽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其他大量装备。)
          (唐军击败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是以少打多还做到了包围敌军(古代其他顶级将领也有几个做到以少打多包围敌军的),并取得大胜,高延寿高惠真率馀众依山自固,没有退路,于是投降于唐军,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馀众是三万六千多人,这是之前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被唐军包围并打的惨败之后的馀众,这之间少了的那11万多军队大部分是被唐军消灭了,唐军在这一战消灭的敌军远超过2万数倍,还有三万六千多敌军投降于唐军。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高丽(高句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引兵及靺鞨众十五万来援……帝夜召诸将,使李勣率步骑万五千阵西岭当贼,长孙无忌、牛进达精兵万人出虏背狭谷,帝以骑四千偃帜趋虏北山上,令诸军曰:"闻鼓声而纵。"……帝望无忌军尘上,命鼓角作,兵帜四合,虏惶惑,将分兵御之,众已嚣。勣以步槊击败之,无忌乘其后,帝自山驰下,虏大乱,斩首二万级。延寿收馀众负山自固,无忌、勣合围之,彻川梁,断归路……延寿等度势穷,即举众降。入辕门,膝而前,拜手请命……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高丽震骇,后黄、银二城自拔去,数百里无舍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高丽(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上命诸军围之,长孙无忌悉撤桥梁,断其归路。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他器械称是。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唐太宗的退兵原因,《资治通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
          之后,唐太宗派出李勣、牛进达、李海岸等征高句丽,也都取胜了。
          再之后,唐高宗时期,唐朝攻灭了高句丽、百济。
          (唐太宗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最后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资治通鉴》:“上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癸未,敕班师。先拔辽、盖二州户口渡辽,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将步骑四万为殿……”“丙辰,上闻太子奉迎将至,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
          而那些说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受伤被射瞎一只眼的说法是近代朝鲜半岛小说伪造出的谣言,之前的古代汉人史料、朝鲜半岛史料里都没有这事。)


          IP属地:山东11楼2018-02-26 2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