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98,484贴子:3,348,798
  • 6回复贴,共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空军建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IP属地:四川1楼2008-12-09 16:14回复
    • 61.139.87.*
    20~30年代世界军事航空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当属德国空军的崛起,这不仅是一个改变世界军事航空力量对比的事件,同时还是一个改变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事件。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才具有极大的魔力。

    德国的空中力量基础较雄厚。1912年,德国相继在陆军和海军中成立了航空队,两年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次大战中,德国航空兵多次给予英法军队痛击,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敌机达80架,创世界最高纪录,成为名声显赫的超级王牌。飞行员奥斯瓦尔多·波尔克悉心探索空战规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空战原则。以容克公司、福克公司为代表的德国军事航空制造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它们独立研制生产的战斗机、侦察机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世界一流的水准。但是,这支力量的努力没有能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而且它自身的发展也因国家的战败而被迫中断。

    德国战败后,战胜国强加给它的凡尔塞和约明文规定禁止德国发展军事航空及制造飞机。德国军事航空队随即被解散,飞行员各奔东西,航空工厂全部停产、转产……国家的航空事业跌入空前的低谷。

    但是,一批被强烈的民族复兴主义情绪支配的军界人士没有放弃发展军事航空的努力。陆军总司令冯·西克脱将军在国防部各部门中安插了一大批前军事航空队军官,这批人中包括韦维尔、凯塞林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德国空军的顶梁柱。不让发展飞机航空,德国人便广泛开展滑翔运动,国家、地区、团体、个人一齐上,大力研制滑翔机,开办滑翔学校、滑翔俱乐部,通过滑翔飞行培养飞行人才。1922年,经德国争取,协约国取消了不许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但只许生产轻型的、性能简单的飞机,而且派人到德国监督。就在这一年,德国与同样受到西方大国排挤非难的苏联接上了关系,双方签订了一个经济上互惠合作的罗巴洛条约,在其附加秘密条款中,确立了两国进行了军事合作的关系。据此,容克公司用政府提供的一笔8000万马克津贴投入莫斯科的一家机械厂,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家附属工厂,用以为德国研制生产飞机。德国国防部则在莫斯科附近的利别斯克机场派驻了一个训练团,秘密培训军用机驾驶员。这种“借窝下蛋”的作法给德国带来了莫大的利益,当然苏联也捞到了很多实惠,如借此渠道掌握了不少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1926年协约国又取消了不准生产大型民用飞机的禁令,进一步减少了对德国的束缚。30年代初,道尼尔公司、容克公司相继研制成一批性能颇佳的大型民用飞机:Do-x、Ju-38(四发)、Ju-52(三发)。这些飞机均是按照运输/轰炸两用功能设计的,具备改作作战飞机的潜质。经过这一段埋头苦干,到30年代初,德国军事航空已初步恢复了元气。

    德国军事航空的真正起飞是在1933年3月法西斯党魁阿道夫·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以后。希特勒是个具有强烈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情绪的政治狂人,同时也是个敢想敢干的军事赌徒。他在一战时是个陆军下士,却十分看好航空武器的作用。上台伊始,他便极着手组建德国空军。1933年4月,他指派自己的忠实追随者、一战中的空战王牌赫尔曼·戈林担任航空部长。一年后,1935年3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德国空军,戈林亲任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任参谋长。

    希特勒建立空军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消灭异族,征服世界。戈林宣称:只要有非常强大的进攻性空军,就可以很快地决定战争的结局。他还扬言:“德国空军将是保证德国

    和平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坦率地说,如果它接到出击的命令,那将是一个可怖的日子。到了那一天,我们会向全民族宣誓,我们将使侵略者吓破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住德国空军。”

    为迅速建立世界一流空军,希特勒和戈林在飞机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军事航空的发展。政府提供大批贷款,扶植航空工业,在1933~1935年间,德国有50~60家飞机或发动机工厂恢复生产,技术实力雄厚的飞机设计界也空前活跃起来,各老牌或新兴设计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最新作品。30年代前期,德国空军得到了一批设计上较成熟的军用飞机,其主要代表是海因克尔公司的He-51双翼战斗机、容克公司的Ju-52-3M轰炸/运输机。1936年以后,德国航空制造业取得了更明显的成就,全面转入新一代作战飞机的生产,新型号、新机种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其中最主要的优秀成果有:
    


    8楼2008-12-18 20:21
    回复
      • 61.139.87.*
      颓废的战胜国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第二年英国政府便派人去美国洽购飞机,对航空事业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敏感和热情。英国的军事航空果然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起来,1912年4月和1914年7月,先后成立了皇家飞行队和皇家海军航空勤务队。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先后有4000架飞机参战,取得不凡的战绩,飞行员E·C·曼诺克以击落敌机73架的记录位居协约国集团第二。英国索普威思公司的“骆驼”和“幼犬”式战斗/侦察机、“布里斯托尔”中型轰炸机等成为名噪一时的先进飞机。正是在这次战争中,1918年4月1日,英国将皇家飞行队和海军航空勤务队合并组建了与陆海军平起平坐的皇家空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空军部队。英国人还最早认识到海上航空作战的需要,早在战前的1911年,就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飞机从行驶中的军舰上起飞。大战中,从1914年到1917年,他们利用改造其它舰种的办法,先后建造了3艘“航空母舰”:“本迈克里”号、“埃帕尼亚”号和“暴怒”号。1918年,又建成第一艘带专用起降甲板的“真正的”航母——“百眼巨人”号。也是在这次大战中,1915年8月,英国人在世界上首次用飞机投放鱼雷炸沉了一艘土耳其商船。

      一战胜利后,英国军事航空被汹涌而来的大裁军浪潮冲得七零八落,规模骤减9/10,陆海军趁机提出取消空军,图谋瓜分掉航空兵。幸得空军参谋长特伦查德力争,才保住空军的大旗不倒。整个20年代,大英帝国暮气沉沉,经济和国防发展都十分迟缓,航空和军事航空深受其害。这一时期在世界飞行比赛中出风头、创记录的多为其它国家的飞机。英国人只在1927~1931年间推出了一种超马林公司的S·5/6单翼水上飞机,赢得过施奈德杯竞速飞行比赛的胜利,飞出了640公里/小时的高速度。在竞远飞行竞赛中,英国人创造了英国到印度、埃及到澳大利亚的首飞记录。到30年代初,英国空军号称拥有1000架作战飞机,但多是时速300公里以下的老旧型号;航空母舰的发展也落到了美、日后面。

      1933年希特勒的扩张势力在欧洲崛起,给了英国人很大刺激。在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力争下,1934年7月,国会通过一项5年扩张空军计划,准备将本土一线空军部队增加至124个中队、飞机1736架。但是,英国大部分权贵们并无威胁急迫感,首相张伯伦更是热衷于推行绥靖政策,靠出卖他国利益将祸水引向他人以求自保。因此,政府仍然奉行“先牛油后大炮”的政策,所谓扩军完全“以平时的步调”慢条斯理地进行。

      在这样的氛围里,政府、军方和制造厂家的有识之士仍坚持作了不少工作。1934~1935年间,几家民间公司在一无政府命令、二无政府资助的情况下,自己投资研制新型作战飞机。超马林公司的天才设计师雷金纳德·J·米切尔以S·6飞机为原型机,研制成功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喷火”式。它单发,单座,最大飞行时速达到580公里,与德国的Me-109不相上下,而且轻便灵敏,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战斗机的水平。1938年9月交付部队使用。霍克公司研制成功“飓风”式战斗机,最大时速518公里。格洛斯特公司和博尔顿·保罗公司分别研制出“斗士”式和“无畏”式战斗机,但性能不及前两种。布里斯托尔公司推出一种性能不错的快速轰炸机:“布雷汉姆”式,双发,载弹450公斤,航程1700公里,最大时速491公里,这在轰炸机中是相当难得的。同期问世的轰炸机还有“惠特利”式(载弹3吨),“汉普顿”式和“惠灵顿”式(载弹均为18吨)。在其它方面,研制并部署了防空雷达(世界第一),将机场从52个扩大至138个,调整了指挥体系,将航空兵作战部队分为轰炸、战斗、海岸三个部分。建立了滑翔学校——民间防空警备队/空军志愿预备队——训练团——防空学校几位一体的军民结合培训体制,并恢复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家妇女辅助队。海军在1938年得到了一艘可载飞机72架的大型航母“皇家方舟”号,1939年,重新成立了海军航空兵。

      英国空军在发展空中作战理论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提出不少新颖大胆的想法,但有些却“新潮”过了头。出于争取生存权利的考虑,以特仑查德为代表的空军官员特别强调空中力量具有独立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手段。主张运用空中力量轰炸敌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网来支持陆海军作战,或通过摧毁这些目标直接赢得战争胜利。前一种运用被称作“战略阻滞”作战,后一种叫“战略轰炸”。他们根据这两种理论制定了12个对德空袭计划(WAl-12)。这些成果使英国空军日后获益不小。但是,他们对空军支持地面军队作战、制空权等问题研究不深,包括对战略轰炸本身认识也有偏差,走入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受轰炸机性能提高的影响,错误认为轰炸机在与战斗机的对抗中已消除了传统劣势,可不要己方战斗机保护独立作战;二是认为靠攻击敌空军夺取制空权无重要意义,认为这是以敌人军队为目标的“直接路线”战略的翻版。他们的种种见解归结为一点就是:用轰炸机轰炸敌战略目标便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既痛快过瘾,又简单省事。

      大战在1939年9月爆发时,英国空军的扩充只完成50%,作战部队仅有不到80个中队。一线飞机1500架,其中轰炸机33个中队、480架,(能飞到德国轰炸的仅80架),战斗机35个中队、620架,主力是“飓风”式,14个中队、350架。海军拥有航母7艘,但仅有“皇家方舟”号和“光辉”号能在世界上入流,其余均是老舰、小舰。欧洲的另一个一战战胜国、也是欧洲大国的法国也有较优秀的军事航空传统。一战中出现了世界第一位王牌飞行员罗朗·加罗斯,以及协约国集团头号空中杀手勒内·P·丰克(击落敌机75架)。法国制造的“纽波特”战斗机当时也出足风头。战后,法国人在一系列飞行竞赛中,夺得了大部分奖杯,显示出法兰西民族良好的航空素质。1934年法国正式组建了独立的空军。但是,20~30年代,法国军事航空同样受困于官方不思进取的国防政策,实用作战飞机的质量更新步履蹒跚。二战爆发前,其最先进的战斗机德瓦丁内D·520型时速仅526公里,莫拉纳·索尔尼埃M·S-406型时速仅483公里,布洛赫MB-150/151与之相当,轰炸机也无优秀型号。1939年时,法国空军虽号称拥有一、二线飞机1500架,但质量不高,400架战斗机中,D·520仅区区36架。法国空军的作战思想建树不多,乏善可陈。


      10楼2008-12-19 10:11
      回复
        • 61.139.87.*
        空中武士
        20~30年代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浪潮是带有全球性的,它也波及到了被西方人视为荒蛮落后之地的东方。当西方国家起劲地喧闹世界天空的时候,东方惟一的工业化国家日本在强烈的扩张欲望驱使下,也悄悄地开始了自己的航空革命。历经十余年努力,他们建立起了一支在东方独领风骚、在世界上也堪与西方列强相抗衡的空中力量,令一贯漠视东方的欧美航空界刮目相看。

        据日本史料记载,日本人早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10年就作过橡筋动力或钟表发条动力的无人飞机飞行。1910年12月19日上午7时55分,留法回国的德川驾驶一架从法国带回的安里·法尔曼飞机,在代代木练兵场进行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航空飞行,共飞了4分钟,距离3280米。此后,陆海军开始通过引进西方飞机、派人出国学习飞行等措施建立自己的航空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9月,陆海军各派出一支小小的飞行部队(飞机不足10架)到中国山东参加了青岛作战,经历了第一次实战考验。1915年12月,陆军正式成立航空大队,1919年4月成立了陆军航空部;海军于1916年4月组建了自己的航空队,奠定了航空兵体制的基础。
        20年代,日本的军事航空业全面起飞,一些工业界人士和著名财团陆续组建了三菱、川崎、中岛、石川岛、川西和爱知等飞机制造公司,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10年间,各公司从西方(主要是法、英、德)大量引进飞机、技术和专家顾问,从仿制改制、专利生产入手,逐步充实更新航空武器库,并培养飞机发动机和飞机的设计制造能力,稳步向半国产化和国产化过渡。由于日本属于岛国,当局尤为重视海洋扩张,因此在发展海军航空兵和水上飞机、舰载飞机方面投入力量甚大。一战后初期,陆海军航空兵使用的主要飞机是法国“牛堡”式单翼战斗机的日本生产型甲式1、2、3型教练机,4型战斗机,法国斯巴德13型战斗机的日本生产型丙式1型战斗机,法国法尔曼50/60双发轰炸机的日本生产型丁式1、2型轰炸机。
        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初,各公司相继推出了一批国产化程度较高的作战飞机。由于1923年日本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凤翔”号,不久又建成了大型航母“赤城”号、“加贺”号,这一时期舰载机和水上飞机的发展成绩尤为突出。比较重要的是:三菱公司的13式航载攻击机、89式舰载攻击机、87式轻型轰炸机(日本在这一时期统一了飞机编号方法,即按投产时间,用日本皇纪年代的后两位数码命名。如87式系皇纪历法2587年(1937)投产。)(13式的发展型),中岛公司的90式舰载战斗机、90式2号水上侦察机,川西公司的90式2号大型水上飞机、3号水上侦察机;陆军飞机方面有川崎公司的87式重型轰炸机、92式战斗机,中岛公司的91式战斗机。这些飞机全都采用了全金属结构,发动机马力在400~600之间,飞行时速300~400公里之间,比前代战机有较明显的提高,在当时的世界上已属比较先进的水平。加上少量进口飞机,30年代初,日本陆海军已拥有作战飞机800余架。

        陆海军双轨并立的体制得以进一步巩固。1924年,海军成立了第一个航空队霞浦航空队。1925年5月,陆军正式组建独立的航空兵科,此后,航空兵部队逐步确立了联队-大队-中队的编制体制。到30年代初,日本已经作为一个中等航空强国崛起于世界空军之林。

        日本军事航空业的发展始终是在强烈的扩张欲望驱动下进行的。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悍然入侵中国东北,迈出了侵略扩张的第一步,初具规模的空中力量也投入到这场不义之战中。在战争的刺激下,日本军事航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飞机制造实现全面国产化。1932年4月,当局斥钜资在横须贺市浦乡建立了海军航空工厂,作为立项、试验、研究、审查新机研制的综合机关,统筹安排飞机发展事宜。三菱公司脱颖而出,30年代前期连续推出性能优良的作品,突出者有:96式舰载战斗机(别名克劳德式,正式编号A5M2型)、96式中型陆上攻击机、93式双发重型轰炸机、93式双发轻型轰炸机和92式四发超重型轰炸机(德国容克四发大型运输机的专利生产型)。96式舰载战斗机最大时速450公里,在世界同代舰载战斗机中是最快的,当局曾将它与美国的塞瓦斯基2PA型和法国的多博廷D-51型机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确认96式性能远远超过了后者,遂取消了购用外国飞机的计划。30年代中期,三菱公司又试制成功一种单发高速侦察机“神风”号,试飞时飞出了每小时460公里的高速度。1937年9月,该机进行了日本—伦敦的超长距离飞行,平均时速达到了300公里。这种飞机立即被陆海军采用,陆军编号为97式1型司令部侦察机,海军型号为98式陆上侦察机。中岛和川崎公司也生产了两种陆军战斗机:91式和92式。这些飞机均成为30年代后半期日本进行侵华战争的主力。
        


        11楼2008-12-19 10:38
        回复
          • 61.139.87.*

          苏联对航空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在军内成立数十所航空专业院校,1937年有空军院校18所,1938年有32所,1941年达62所,形成了工程、飞行、指挥各专业相配套的多级培训体制。同时在民间大规模开展航空教育,成立航空俱乐部,开办夜校、周末讲习班,传授飞行和航空技能。1940年时,苏联计有民间航空俱乐部182个,教员航校4所,滑翔俱乐部36个,航空机械俱乐部12个,累计培训初级飞行员10万人。其成就在世界上屈指可数。

          苏联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对杜黑的学说表面上不屑一顾,但实际上仍汲取了他的不少理论精华,对空中力量的作用、职能有不少精当的认识,也有不少发展和创造。30年代初,高级将领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提出了装甲兵与航空兵配合,实施大纵深突贯作战的“大纵深”作战理沦,与德国的“闪击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苏军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独立空中进攻战役”理论。即集中使用航空兵,围绕战略或战役目的,突击对方重要目标。苏军将航空兵的作战任务也分为战略和战役战术两类。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同其它国家一样,也长期存在争论,但最终走向了误区。一部分人主张,航空兵主要应执行战役战术任务,配合陆军作战,他们认为杜黑的“空中决胜”是行不通的。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应重视把航空兵当战略手段使用,对敌国重要目标实施战略轰炸。后一派以图哈切夫斯基和30年代前期的空军参谋长赫里平为代表,但只占少数。30年代前期,苏联研制了几种远程重型轰炸机,组建了独立的重轰炸机军,1936年又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直属国防人民委员会的“特种使命(即战略轰炸)集团军”,但始终未形成气候。1936年以后,随着肃反扩大化及在西班牙内战中苏军实行战略轰炸不力,苏联空军便逐渐被定位为一支战役战术力量。1941年颁发的红军野战条令明确规定,空军最主要的任务是支持地面军队夺取胜利。

          30年代苏联空中力量的发展过程中遭到过一次人为制造的重大挫折。1937年,斯大林为清除“内奸”和异己,在军内实行了一次大清洗,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4名元帅被处决,空军75%的高级将领被消灭,包括空军总局局长、副局长、远东空军司令。这一次折腾严重影响了空军的发展速度。

          截止到1939年,苏联空军已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空中力量,拥有飞机上万架。这些力量分为两大部分:前线航空兵,分别配属到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另一支是远程航空兵,隶属国防人民委员会。航空兵部队采用军-师-团-大队-中队体制。除此以外,苏联还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地设立有防空军,专门用于国土防空。海军也有航空兵。

          但是,这支空军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是明显的,突出的问题是空军没能取得与陆海军完全平等的地位,空军总局仅是行政、训练建设领导机关,没有独立的作战指挥权。空军官兵仍穿陆军制服,只是以徽章相区别。第二个问题是前线航空兵分别配属给各级陆军,过于分散,不利集中使用。第三个问题是重攻轻守,对航空兵在防御战斗中的使用研究不够。此外,轻视战略航空兵建设、歼击机性能落后等问题也较突出。这些弊端在大战爆发后至卫国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内仍未能得到及时纠正,最后酿成了恶果。


          14楼2008-12-19 10:56
          回复
            • 61.139.87.*
            大洋彼岸的“五流航空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二次大战中威风八面的美国空中力量,在战争爆发前给人留下的竟是一种贫弱不振、营养不良的印象,与其一流工业大国的身份不甚相称,尤其是其陆军航空队,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落后了欧洲强国一大截。甚至他们自己也承认属于“五流航空队”。

            飞机的发明本来是美国人的专利,但莱特在向美国军界兜售自己的成果之初却碰了一鼻子灰。1907年8月1日,在欧洲国家纷纷着手发展军事航空的形势下,美国陆军在通信团中建立了陆军第一个航空分队。随后,陆军组建了名为航空勤务部队的航空兵部队,建立了第一批飞行学校。海军也开始发展以水上飞机和飞艇为主力的航空力量。

            1910年11月,海军的一架双翼飞机在世界上首次从军舰平台上起飞成功。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航空制造业迅速起步,涌现出寇蒂斯、波音等较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3年后的1917年,美国陆军的航空兵组织了一支近千架飞机规模的远征队,赶赴欧洲参加了战争,但战绩平平。

            大战结束后,美国人的目光和兵力急剧收回北美大陆,“美洲安全岛”观念再度弥漫开来,军事力量以惊人的速度萎缩,新兴的航空力量更是首当其冲。陆军航空兵的官兵人数从战时的20万人骤降至不足1万,飞机企业90%破产倒闭,战争结束时留下的2700架飞机全是老旧型号,到1924年时减至1364架,其中服现役的仅754架,这当中观察机占457架。航空部队指挥官两手空空:“买新飞机的钱分文没有。”战争结束前提出的建立独立航空部队的要求被毫不客气地打入冷宫。

            逆境之中,航空勤务部队副司令威廉·米切尔连声疾呼国人树立空权意识,他把空中力量看成是维护国家安全最有效的手段,提出了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著名观点,还亲自组织了飞机轰炸军舰的试验。对当局漠视空中力量发展一直愤懑于怀的他,1925年在一次海军飞艇事故处理中借题发挥,痛骂军事当局“无能、失职”,“对国家不忠”,受到军法惩

            处,停职5年,降为终身上校,不久他愤而提前退休。但他的思想却强烈冲击了官方的迂腐之气。1920年10月,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机场成立了“陆军航空勤务队校官学校”(后改名为“战术学校”,“陆军航空兵团战术学校”),一批年轻有为的航空军官集中到这里,积极研究空中作战学说,埋头进行发展美国军事航空的理论探索。美国被两洋包围的地理环境,使海军航空兵的处境稍好一些。他们受当时的假想敌国英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刺激,于1923年用一艘运煤船改装成第一艘(小型)航母“兰利”号,1925年又造出了第一艘能载90架飞机的大型航母“列克星敦”号。

            2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航空派人士的一再呼吁鼓动,当局终于对军事航空投入更多的关注,美国军事航空的窘境开始缓解。1926年,国会通过《陆军航空兵团法》,将陆军航空勤务部队改建为陆军航空兵团,赋予其半军种的性质。当年开始实施航空军备扩充计划,研制新型飞机的拨款有较大幅度增加。30年代初,寇蒂斯公司和波音公司陆续推出了一批名噪一时的战斗机:鹰(又名霍克)-2/3型、波音281(P-26)战斗机。1935年,陆军正式成立航空兵总领帅机构航空总部。同年,一种四发大型远程轰炸机的试验型XB-17进行了首次试飞。稍后,具有30年代水平的P-36、P-39、P-40、P-38战斗机陆续研制成功。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也取得较大成就,继“列克星敦”号之后,又有“萨拉托加”号、“突击者”号航母问世。海军飞机在1933年增至1625架。海军陆战队也在1933~1934年间组建了作战型航空兵。

            1938年夏,希特勒吞并欧洲的野心已暴露得十分明显。与希特勒同在1933年就位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不得不正视这个现实,积极领导开展了重整军备活动。他亲自提出了一个到1942年装备飞机1万架的计划,国会将其修正为6000架,拨出了3亿美元款项给陆航发展军备,将B-17“空中堡垒”轰炸机、P-36、P-40、P-38等战斗机正式投产,同时根据航空兵团司令阿诺德将军的建议,与九所民间飞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培训军方飞行员。海军航空兵的大型航母增加了两艘:“约克城”号和“企业”号。

            但是,总的看来,1939年9月二次大战在欧洲爆发之时,由3个军种航空兵组成的美国空中力量给世人的印象仍是弱小的,同时又是奇特的。飞机月产量(1938年)100架,陆军航空兵团一线作战飞机仅800架,最有威力的B-17仅23架,B-25、B-26、B-24轰炸机仍在研制之中。飞行员2000人,官兵总数26万。与之相比,德国空军有50万,飞行员5~7.5万,一线飞机4100架;英国空军也有10万人,一线飞机1900架。因此,美国航空总部首任司令安德鲁斯自称陆航是“五流航空队”。海军航空兵稍好,有4艘重型航母、1艘轻型航母,飞机逾千架,但其舰载机性能平平。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有飞机400架。这支力量的奇特之处在于战略进攻力量很强,但战役战术进攻及防御力量极弱,与大多数国家正好相反。美军十分重视运用空中力量对敌实施杜黑倡导的空中战争,其“思想库”——陆军航空兵团战术学校长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它认为空中力量能直接实现战争目标,空军应主要用于战略进攻,具体轰炸目标应是敌国工业体系。由这一理论出发,他们认为航空兵的力量主体应是轰炸机,尤其是远程轰炸机。在对空中力量的认识上,美国人还陷入一个误区,即“轰炸机在空战中能打败战斗机,战斗机无用”,这一点与英国人“不谋而合”。这种古怪见解认为,随着轰炸机速度加大、自卫火力增强,在战斗中只要采用密集编队,形成自卫火力网,就会令战斗机一筹莫展。1931~1935年间陆航专门组织过多次对抗演练。由于演练设计带有先入之见,因此得出的结果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受上述这两种思潮影响,美国的飞机开发研制重点长期放在轰炸机上,因此有了B-17这一杰作问世,但也因此疏忽了战斗机研制。B-17装有4台1250马力发动机,载弹8吨,航程3000公里,有多达12~13挺自卫机枪和机炮,是极为优秀的轰炸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一种战略轰炸机,英国人、德国人只能望其项背。但美国人研制的P-36、P-39、P-40、P-38战斗机,虽比其前一代“鹰式”战斗机先进许多,但根本不及德国的Me-109和英国的“喷火”式,在其使用之前,罗斯福就断言,是“过时的武器”。这一偏差直到大战快结束前一年才得到纠正!


            15楼2008-12-19 11:47
            回复
              2-7L全删


              IP属地:四川16楼2008-12-19 1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