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霁云吧 关注:65贴子:383
  • 0回复贴,共1

中国史上第一血性男儿---南霁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签: 文化
中华自古多英雄,英雄最数南霁云!
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千载之后,让人神往!每思其事迹,想见其为人,乃血脉蒉张,恨不能回到大唐王朝,回到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一瞻将军的风采,愿为南八大哥牵马引鞍,平生愿足矣!
可如此一个英雄人物,历史的风烟淡定后,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呢?特整理他的材料如下,与大家共享。
关于南霁云的史料不多,只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找到一点东西,并且这几本史书也是相互抄袭,《旧唐书》写南霁云写得鸡零狗碎,《新唐书》又照搬《旧唐书》,《资治通鉴》写南霁云一节除抄袭前面两本之外,还自作主张加了一点为南霁云对头贺兰进明平反的议论,让我很不高兴。前面那段《新唐书》关于南霁云生平的简单叙述,是史料中较集中的南霁云小传,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南霁云,河北衡水人,出身低贱,少年时给人家摇橹划船为生。逢安禄山造反,锯野都尉张沼招兵买马征讨安禄山,南霁云应征从军,作战勇敢,被张沼提升为将领。安禄山手下李廷望在汴州割据,尚衡去讨伐,把南霁云从张沼军中调出来当先锋,后来又把南霁云派到睢阳出差,让他跟张巡商议战事。南霁云见到张巡后,逢人就说张巡心胸豁达,待人真诚,他以后应当追随张巡,就有留在睢阳不走的意思。南霁云公事忙完,张巡劝他回尚衡那里,南不听。尚衡很不愿意这员刚到手的爱将又丢掉,赏给南霁云金银布匹,让南回去,南霁云不愿,并不接受赏赐,从此跟随张巡,张巡对待南霁云也一直很够意思。睢阳城刚刚被围的时候,张巡筑起点将台招募守城敢死队,一连几天没有人愿意参加,后来一个人登上台来,大呼应征,即南霁云,张巡激动得流泪。南霁云骑术射术都很高超,看见敌人后不慌不乱,百步之内,弓弯箭出,敌人无不应弦而倒。
因为史料不足,无法考证南霁云确切的出生时间。《资治通鉴》记载,睢阳城于至德二年被安禄山手下尹子奇攻破,城破后南霁云被俘并就义。至德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李亨于公元756年即位,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张巡跟南霁云同时就义,时年张巡四十九岁,而南霁云呼张巡为兄,年龄比张巡要小。由此推断,南霁云生于公元708年之后,死于公元757年。从公元754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到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是历史上所谓“安史之乱”时期,南霁云所以能在唐史上留下身影,跟这个时期有很大关系。
南霁云出身低贱,少年时给船家打工谋生,这时候却正值“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二个年号(李隆基初即位年号“先天”),唐玄宗继女皇帝武则天之后,励精图治,中兴大唐,内用文治,外图军功,刚即位就“于漠州北置渤海军,恒、定州境置恒阳军,妫、蔚州境置怀柔军,屯兵五万。”(《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唐纪二十六》)东封渤海,南抚南诏,西御土蕃,北攻突厥。唐玄宗认为汉人懦弱不善战,在边境大用胡人为将。又认为军事将领更换频繁会影响其作战积极性,所以任各路节度使常驻某地,十余年不换。安禄山因与突厥作战有功,先后被封为河西、渔阳等五路节度使,安禄山善于逢迎,拜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为干娘,获得唐玄宗莫大信任,在军事权力上无人可以节制。(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吸收教训,撤藩镇,换将军,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作战能力严重削弱,那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唐建国已百年,太平日久,官吏腐败滋生,地土兼并加剧,唐玄宗又重用奸相李林甫和杨氏宗族,短短二十年的盛世景象已经埋下隐患。开元十三年,陕西水灾旱灾交替,政府信息失灵,没有施行赈灾措施,饥民暴起,安禄山趁势起兵,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获得基层官员和部分百姓支持,短时间攻陷许多州府。这年南霁云应锯野都尉张沼号召,以平民身份参军,跟随张沼攻打安禄山叛军,后又至彭城太守尚衡军中。
张沼、尚衡都是大唐官员,跟张巡一样都是募兵抵抗安禄山叛军的各路兵马之一。或许张沼、尚衡等人远远没有张巡那样的人格魅力,南霁云先随张沼后跟尚衡,都没有坚持多长时间,最后一见张巡就决心一生追随,这肯定有些原因。张巡是河南南阳人,智商很高,读书三遍,即能背诵,且永不忘记,并能记住手下许多士卒的姓名。(《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守睢阳,士卒居人,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张巡是进士出身,有文化,“为文章不立稿”(《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同时又善于打仗(《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其用兵未尝依古法,勒大将教战,各出其意)属于文武双全那种;张巡性格慷慨大方(《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俗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南霁云碰到张巡这样的好领导,自然会赖着不走了。
南霁云怎样跟着张沼、尚衡他们打仗,我不得而知,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点较明显的痕迹,还是南霁云帮助张巡守睢阳这段。睢阳在河南商丘,那时睢阳西部曹州(在河南许昌),东部淮阳(在河南周口),北部雍丘(在我家乡河南开封),已经全部被叛军攻陷,睢阳城是淮河北岸唯一可阻止叛军南下的一座碉堡,在战略上极为重要。睢阳城守令原为许远,久慕张巡多谋善战,请张巡代他为令,共同守城。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7年,原雍丘降将令狐潮和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先后攻打睢阳。张巡组织敢死队守城,南霁云第一个参加。这时,睢阳守军两千,围城敌军六万。
围城半年,城中粮尽,听说敌军从淮河上游运来几百艘军饷,晚上南霁云带人出城夜袭,抢大半粮食而回。敌军天天攻城,守军射箭抵御,箭很快用完,就扎了许多稻草人,套上士兵衣服,夜里从城上吊下,敌军以为守军出城,箭如飞蝗,都射在稻草人上,就这样赚取不少箭支。安禄山在围城当年被手下杀死,他儿子安庆绪继续派兵攻打睢阳。张巡派南霁云和部将雷万春带兵出城,跟叛军在宁陵以北大战,斩将二十,杀敌一万,吓得叛将杨朝宗连夜逃走。尹子奇带兵再攻睢阳,南霁云领命出战,以三十骑斩将拔旗,直冲到尹子奇中军帐,差点儿俘虏尹子奇。尹子奇白日攻城,惧怕南霁云箭术,远远躲在后面。张巡张弓射尹,距离太远,箭没到就落地了。为诱敌,张巡让守军用芦苇作箭,出射敌军,尹子奇大喜,以为守军箭尽,骑马到城边指挥攻城,被南霁云一箭射中左眼,主将落马,敌军退走。
睢阳粮尽,城中守军煮铠甲为食。张巡见状,杀自己小妾让当兵的吃,军士大哭。许远也杀了自己的仆人,煮了犒劳诸将。到后来,连战马、铠甲、树皮和牛皮纸都吃光了。张巡让城中百姓留下青壮年守城,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守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兀自不降,悲壮又悲凉,我们不必去评价这是否有意义,我想这是中国式文明的产物。
睢阳城危急关头,南霁云自告奋勇出城求助,带三十骑杀出重围,奔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处求救。贺兰进明原为御史大夫,跟宰相房倌不和,房倌在彭城安插亲信许叔冀制约贺兰进明。南霁云去贺兰进明处搬救兵,许叔冀认为睢阳城被大军包围,已不可救,反对援助,贺兰进明不敢得罪许叔冀,只愿意支援睢阳城一些布匹。南霁云大怒,大骂许叔冀是小人,跨马提枪要跟许叔冀一见输赢,许叔冀惧怕南霁云英勇无敌,躲了出去。贺兰进明爱南霁云是条好汉,大摆酒宴招待,要招揽他,并劝他不要再回睢阳,说“睢阳存亡已决,兵出何益?”。南霁云拔剑斩断自己食指,说道:“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临走时经过寺庙,一箭射进佛像砖内,立誓破贼后必杀贺兰。
南霁云出睢阳城时三十一人,突出重围后已只剩单枪匹马。他重回睢阳,在城外跟围城叛军大杀一阵,冲入叛军粮草营,驱赶牛马几百匹进城,张巡大喜,杀牛给将士为食。
天宝十五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南霁云被俘。尹子奇招降,张巡大骂,南霁云则默不作声。张巡喊道:“南霁云,你小子想投降吗?”南霁云大笑:“张将军,我本来想诈降的,既然你这么说,我也跟您一块死了吧。”跟张巡一块就义。
南霁云有儿子名南承嗣,因父亲是烈士,后来也做了官,“刘辟叛,以无备谪永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离乃父谋略勇武就差远了。
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苦守睢阳城,其有多少积极意义,现代的我们很难评说。但人类是讲求气节的,一个睢阳城,古时代表了忠心,现在代表了勇气,南霁云拔剑断指明心志、单枪匹马闯睢阳,那一身豪气,让我至今心折。
由唐至清,古人对这样的汉子也是非常敬仰的。清朝同治年间,朝堂之上、民间祠里,依然供奉着南霁云的牌位。“穆宗朝,加金龙四大王封号至四十字,庙祀封丘、临清、张秋镇、六塘河;……贵州祀唐南霁云;会昌祀晋赖公神”(《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这时,大家已经把南霁云当神了。
后人曾有诗云:洒血睢阳谁笑痴?故乡粗豆靡穷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
附录: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记载:“南霁云者,魏州顿丘人。少微贱,为人操舟。禄山反,钜野尉张沼起兵讨贼,拔以为将。尚衡击汴州贼李廷望,以为先锋。遣至睢阳,与张巡计事。退谓人曰:张公开心待人,真吾所事也。遂留巡所。巡固劝归,不去。衡赍金帛迎,霁云谢不受,乃事巡,巡厚加礼。始被围,筑台募万死一生者,数日无敢应。俄有喑鸣而来者,乃霁云也。巡对泣下。霁云善骑射,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
《张中丞传后叙》中描写南霁云的部分: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IP属地:山西1楼2017-04-26 15: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