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裤衩吧 关注:809贴子:20,504
  • 6回复贴,共1

【HKC】杨伟:歼20只是一小目标 发展新装备不会停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伟接受《中国航空报》采访


IP属地:湖北1楼2017-03-07 16:26回复
      中国航空报 记者 马倩 吴斌斌 高飞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杨伟
      2016年是中国航空工业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年。歼20惊鸿一瞥、运20从军入役、AG600蛟龙亮爪、AC352展翼冰城……处于现代工业皇冠地位的中国航空工业,以创新引领发展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杨伟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向着“中国制造2025”目标迈进过程中,中国航空工业多年来的创新积淀在今日得以集中爆发,但不应自满,因为我们还远未抵达终点。


    IP属地:湖北2楼2017-03-07 16:27
    回复
         
                       歼20战机最新试飞图曝光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虽以“制造”为名,但若翻译成英文,其对应词并非单纯的Manufacture,实际上它的含义是以科技为先导,覆盖产品研发、制造、交付、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制造业变革。这种变革最终要使生产的产品更加高效、可靠,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
        杨伟认为,在航空工业这种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的先导作用更为明显。新的科技、理念、体系和方法渗透在航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链条中。科技的发展推动着航空产品的更新迭代,而自主创新,就是科技发展之“根”。
        针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大飞跃,在杨伟认为,这种本质性的飞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产品体系的大飞跃;二是研发、制造、交付、保障体系的大飞跃。在向着“中国制造2025”目标迈进过程中,中国航空工业多年来的创新积淀在今日得以集中爆发,但我们还远未抵达终点。
        “坚持自主创新”
        “成立创新中心,首先是一个战略引领作用。未来制造的引领方向,也是企业发展的取向、产品发展的取向,更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取向。所以谋,首先是要谋远谋高谋战略。这个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应该对战略进行更新。我们要的是看的远点,做的具体点。”
        作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国防科技工业航空技术创新中心日前在京正式成立,意在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凝聚行业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创新形成合力。
        杨伟说,创新中心的使命,是研究、探索整个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是探索现有团队不覆盖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是整合行业资源实现技术共享,更是打破单位部门界线进行创新研发的协同。国家战略规划与航空工业发展蓝图在这里并轨。


      IP属地:湖北3楼2017-03-07 16:29
      回复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未来的世界航空装备制造业格局中,是对手根据我们的装备来调整自身装备发展目标,而不是相反。我们会不停止发展新的装备,这是毫无疑义的。”
          谈及这些年自主创新的成绩,杨伟认为很难说。因为军工行业的性质决定了“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说起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的歼20,杨伟仍是显得很淡定,歼20只是走向“中国制造2025”的途中完成的一个小目标。杨伟知道,走出“黑暗森林”那一刻,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话语权,谁就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为了这个梦想,他和他们一直在路上。
          日月星辰
          “干航空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群体。被推到台前来的总师等,也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代表,背后是众多默默无闻、苦苦奋斗的航空人。”
          “您进所时才二十出头,这几十年里,您为什么能这么专注地投入?”
          “因为喜欢啊,这根本不是需要琢磨的问题!”杨伟异常坚定,毫不迟疑。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最深的情之所在。正是因为一份喜欢,30多年执着于航空事业,为“中国制造”打上自己的标签。
          “其实干航空事业,也不能总说那些个加班加点、胃疼了顶个筷子的老套路故事。”杨伟指出了背后支撑自己的情怀,首先是对于事业的热爱,其次是对于取得成就的满足,第三是对于这份工作的自豪。“这份工作其实很酷,即使外人不知道。在产品中见证自己的创新、发展,在成果中实现自我价值。”
          也正是这样的一份事业感召着年轻人投身航空。现在“80后”的年轻人们成为占据飞机设计、制造、试飞、保障等领域的重要力量。杨伟认为,年轻一代,既是现在的主力也是未来的希望。作为航空企业,应该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更多的条件,不论是工作舞台,亦或待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引领。让人才队伍建设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才能迎接中国航空工业更好的明天。


        IP属地:湖北4楼2017-03-07 16:30
        回复
          新闻来源:环球网
          新闻链接: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7-03/10265791.html
          记者:马倩 吴斌斌 高飞
          责任编辑:周扬


          IP属地:湖北5楼2017-03-07 16:33
          回复
            FC31怎样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11 12: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