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世界吧 关注:41,816贴子:109,594
  • 2回复贴,共1

一定要及时沟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日在网上看到一位姑娘发文,说是被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拉黑了,心里其实并不特别清楚原因,只是觉得很失落,而主要原因,不过是因为几次约定见面,都因为种种原因改期,彼此僵持了几个月,于是便发了要绝交的狠话,对方爽快答应,并且立刻付诸行动。
其实仔细看那些所谓的误会,主要都是来自“不受重视”的感觉,又很难直接问出来,或者是云淡风轻地表达出来,反而用一种“算了”,“爱怎样就怎样”,“反正我也没做错什么”去应对,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疏,终于到了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的境地。
姑娘的字里行间,还是很惋惜的,也带着几分不甘和倔强。恋人之间的分手像牙齿被拔掉之后的巨大空洞,刚拔的时候,流血,疼痛,痛不欲生,但是痊愈之后,就平滑如初,好朋友之间的不辞而别,更像是劳损和风湿潜伏在肌体,看上去安然无恙,不经意的时候却让人酸痛蚀骨,又药石无力,无计可施。因为新欢是忘记旧爱的最佳途径,但是朋友之间是无法如此迭代的。
人有时候很奇怪,很多对对方的观感,其实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判断,对方和自己联系的少了,是因为心里没有自己;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大了,是因为心里有怨气;约好的事情改期了,是因为不把自己当回事……凡此种种,都不由往坏里去想,久而久之,就和疑人偷斧一样,会不知不觉把这种负面情绪渗到更多的交往中,每一件事,都能触动神经,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好。
而事实上呢,你的内心演了几百集的连续剧,心潮起伏,波澜壮阔,别人对此还可能毫无觉察,你所受到的伤害,完全来自于臆测。而你所给予的回应里,却有时候可能带着一点赌气,带着一点冷漠,甚至有一点报复,嫌隙由此而生。双方越来越疏远,即时心中还纠结友情难得,想要去打破坚冰,又往往顾及自尊,觉得无从开口,深怕再次遇到拒绝和冷漠,在漫长的等待和纠结中,友情也便无疾而终。
其实说到底,很多事情还是从自己的私念而来,《甄嬛传》里,安陵容原本多得甄嬛和眉庄的照顾,开始也为她们的情义颇多感动,但为着心中有嫉妒,有自卑,又有一份求之不得的失落,便常常将别人的言行中不周全之处,放在心中暗自琢磨,琢磨多了,连别人的好意也都成了别有用心,不知不觉,就把情义变成了恨意,若她的个性中多些磊落直率,恐怕也未必会害了别人,也弄得自己辛苦不堪。
该说的话不说,该澄清的误会不澄清,小则情义疏远,大则会闹出人命。
东晋时期,重臣王敦起兵作乱,他的哥哥王导受到牵连,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尚书左仆射周顗(字伯仁)上朝时,王导请他帮助自己求情开脱。周顗从他身边经过,并不搭理,直接入宫去了。
见了皇帝,周顗为王导情辞恳切地大说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顗一向爱喝酒,这会儿又比较开心,喝得大醉才出宫。出去的路上,王导又向他大声呼救,他还没不搭理,反而对自己的侍从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周顗到家之后,洋洋洒洒又写了一篇奏折,竭力证明王导无罪。在这件事情上使足了力气。
王导可不知道周顗为了救自己出了这么大的力,对他的态度衔恨在心。后来,王敦攻破建康,对朝中大臣大开杀戒。刀子举到周顗头上了,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一再默不做声,周顗因此丧命。直到王导在尚书省检阅朝中奏书时,才终于知道,被他们兄弟俩杀掉的周伯仁,竟然屡次上书为他求情,救了他一家百十口人。王导手执奏书,痛哭流涕:“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这件事情,周顗的责任很大,虽然为王导出了那么大的力,却在他最焦急无助的时候,没有给他一句安慰,让他定心,反而说了那样让他忐忑的话,惹得王导心里更加忧惧。但是王导对周顗也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皇帝放过自己,为何不去探究一下原因,究竟是不是周顗帮了忙?一个疏慢,一个猜疑,最终让王导恩将仇报,周顗无端被杀。
田汉的《王昭君》里有一句台词,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才能不相疑。朋友相处,没有证据,就不要无端猜疑;有了疑问,就要及时印证;最不可取的,就是根据臆测,枉下结论,大家都那么忙,还是不要瞎琢磨,有事,不如开口明说!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2-20 21:36回复

    nzhw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21 0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