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史吧 关注:20贴子:999
  • 9回复贴,共1

泗水郡小考(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泗水郡小考
《平话兴汉英雄传》写了一段时间,原本不想涉及到秦朝三十六郡的事。因为秦朝三十六郡的界定,早已经被各类历史学家论证的一地鸡毛,说不清楚的事竟然都还说的振振有词,也算中国史学的一大特色。
泗水郡作为一个郡的称谓,已经被人们使用了二千多年,可以近年有史家见到了一方四川轻车的泥封,便考证出自汉代以来,泗水郡的称谓有误,应该叫四川郡。而且言之凿凿,且应者蜂至。
笔者不敢苟同,便有了深究此事的欲望,在此下笔,小考一番。借央视某栏目的名言,只管胡说八道,但求一乐也哉!
一、秦朝三十六郡之数无证
《史记·秦本纪》上有句话: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史记·始皇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关于三十六郡的具体名称,并无细节。班氏的《汉书》也曾提到三十六郡之事,并在《地理志》中详细地列出了汉末时的区域划分,全国共分八十三郡加二十国,其中秦朝时设置的郡名有三十六个,也算应了《史记》中的三十六郡之数。
后世的史家,认准了始皇帝分天下三十六郡这件事,偏要弄明白三十六郡的实数。最早钻这个牛角尖的人叫裴骃,是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史学三裴”之一。继承家学,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尤其是他著作的《史记集解》一书,被后人推崇。只是从这个裴大人开始直到今天,秦朝的三十六郡之数,始终也没有个准数。
其一、郡县制本身也不是秦始皇或李斯发明的。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县制,是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前五百多年的公元前738年,楚武公熊通灭权国设置权县,这个权县,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有记载的最早的郡制在秦国,秦穆公九年,即公元前651年,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
不论是郡或是县,都是君王的直辖领地,与邑和国有本质的不同,至于史家认定的所谓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之说,说就说了,反正大家都搞不明白。
其二、秦国的郡县制也不是从始皇帝开始实施的。虽说秦穆公时已有设郡的记载,但秦国真正的郡县制的开端,应该是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魏国献上郡15县于秦。上郡也成为秦国最早的管辖县制的郡。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公元前312年)设置汉中郡。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设河东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置蜀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南阳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灭义渠后置陇西郡和北地郡。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设置三川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设置太原郡,。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置南郡。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设置东郡。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设置上党郡。等等。
其三、始皇帝设三十六郡之说,有刻意对应六六之数的可能。秦人尚黑,以六为吉,六六之数正好。《始皇本纪》有: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再有就是古人对数字的使用也有些惯例,以某些特定的数字表达一个大致的范围而已。
至于秦国直到灭国的时候,总共设了多少个郡,真的也不是太重要,何况既便是已经知道名子的设郡,其中的具体事宜也大都不清楚!比如本文将要考证的泗水郡、薛郡或东阳郡!
其四、郡县制也不是秦国独有。上文所说的上郡便是就好的例证。比商鞅变法还要早几十年的魏文侯变法时,魏国即已设郡。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名将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
公元前283年,在魏楚秦三王分宋的时候,魏国便在原宋国的地面上,设置了大宋郡和方与郡。楚国不仅设县的时间早,设郡的时间也很早,像巫郡、黔中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说明当时的楚国也有郡县制,只是关注的不多而已。
二、秦灭魏国之前泗水流域的郡县设置
关于泗水流域的郡县设置,宋亡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个关键时点。
《田齐世家》中,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这个时候,著名的孟尝君出现了。孟尝君在齐国失了地位,便到了魏国,魏王如获至宝,延为上宾,以为相国。正好赶上燕昭王招览乐毅,魏、燕两个昭王一嘀咕,拉上赵、韩、秦三王,五国共讨齐国。
这就是著名的乐毅伐齐的故事,但大家都不愿说的,这场战争是一场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案例。而这次分脏,在《史记》中却没有直接的表述,而更可怜的是孟尝君,无意中参与或主导了这场差一点灭了祖国的战争。
魏、秦两国是以为宋国主持正义的理由出兵的,可战争之后,原来宋国的土地,除三个县成了秦相魏冉的私人封地,其余的地方,似乎都成了魏王的。宋王复国的事,没有人理会了。
在《魏世家》中,虽说有魏国参与分宋的记录,但却没有对这片新国土管辖方面的记载。而《史记·楚世家》中,也只记了当年楚国在分宋时,得到了淮北十二县,但没有设立郡县的记载,反而通过在顷襄王十八年(前281)时,一个“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的一番话,提到了魏国在新得的宋国土地上,设了大宋和方与两个郡。魏国设的这两个郡也只有名子,郡治和辖县都是未知数。
在《春申君列传》上有一段,写黄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
这一段话,虽然时序上乍一看像是在楚怀王死后不久,但仔细看应该在楚顷襄王死前的几年。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秦讲和,让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此时的左徒黄歇到秦国侍奉太子,这位未来的春申君,才有机会直接与秦王对话。但这段话有点像是提示人们:方与郡这个原属于魏王,又不明白什么时候属于楚的故宋地,至少有七个县。
似乎有人看出来了,方与郡的七个县里,没有沛县,更没有丰邑,当时丰邑好象还没有成为县。也就是说,当时的丰沛地区,并不属于方与郡!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这淮北十二县归楚,应该是当年乐毅伐齐时期的事。当仔细追究起来,淮北之地应该是一百多年之前,楚国击溃越王句践的军队之后,接收过来的吴越的地产。
淮北十二县在哪里?肯定不应是故宋之地,也不应是泗上的邹鲁之地,鲁国好象也是好多年之后才被楚国灭的。要是按照《春申君列传》接下来的一段:“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淮北十二县设郡的事,应该在汉武帝分天下十三部州时的徐州琅琊郡、或东海郡范围之内,在那个时间段里,和齐国相邻的楚国淮北之地,也只有那个区域。
也就是说,齐楚交替抢夺的淮北十二县,不太可能与泗水郡有关联!
上文说到,当时的沛县并不在方与郡辖内,那沛县在哪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05 16:39回复
    继续啊


    IP属地:江苏2楼2017-02-06 09:31
    回复
      田婴的封地绝不会只有彭城或薛城,至少是两城兼得。四十多个儿子,两座城肯定是住不下的。
      再说田文,相魏时掘了祖坟,魏昭王多多少少还是要给些补偿的。既然霸占了宋国的土地,将彭城和薛城附近的县邑,分给田文几座,对天、对地、对人也算有点敬畏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06 19:13
      回复
        五、孟尝君田文的结局
        现代的人无法想像,当年齐湣王到了宋国发生了啥事情,也许齐湣王并没有要灭宋的意思,只是还没有找到新的宋王而已。但秦、魏、韩、赵、燕五国的国王,没有给他时间,也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
        齐湣王本来可以逃过一劫,因为五国的国王并没有灭齐的意思,打了一仗,赢了,兵就撤了,也只是乐毅趁着齐国伐宋,国内空虚,带兵到了临淄城外。
        可惜的是齐湣王看错了人,拾根棒棰当针,把楚国派来趁火打劫的人当成了援兵,以楚将淖齿为相,率兵自莒邑北伐。那淖齿本来就不是个善茬,等到了齐都临淄,便与燕将乐毅一起,杀了齐湣王,抢劫了齐王的王宫,当然也不会放过城里城外的大户人家。
        齐王死了,魏昭王和孟尝君也都傻眼了。当时还有一件事,不知道读《魏世家》时注意到没有,伐齐的秦兵,第二年的时候,到了大梁城下,干啥去的没细说。
        再过了一年,在公元前282年,卫国的国君死了,应该是年龄大了,没有意外。《史记·六国年表》可以看到,在后来六年的时间里,魏国和韩国的那两栏里,基本上是空的,直到公元前275年魏昭王驾崩。
        魏安釐王继位以后,魏相是公子魏齐,孟尝君田文应该已经走了。这一年秦相范雎为了复仇,带兵伐魏,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以魏国割让河内郡的温邑等地而议和。
        又过了两年,在魏安釐王四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73年,有书上说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担任主帅,率领魏、韩、赵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秦将白起大败于华阳,斩杀联军十余万人。芒卯战败后不知去向。而举荐人田文也从此没有了声息。
        在《六国年表》中,此后的魏国似乎也没有了什么可记录的大事,直到十六年之后的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救赵的同时,楚国的春申君也去了。可有些奇怪的是,《楚世家》上写第二年春申君又和魏国一齐去救赵了,到了赵国的新中邑。而《赵世家》《魏世家》竟然没有这件事。和这件事相关联的是,这一年,泗上的鲁国被楚国占了。
        废话说到这里,不禁要问一句,泗上的诸侯自打齐湣王死后的二十多年里,能够偏安一隅,是谁为他们撑腰?这里有没有薛侯孟尝君田文的事?
        孟尝君田文死在哪一年?没有人知道!孟尝君田文生卒年月发如何?还是没有人知道!又是那句话,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就好不了。
        关于齐威王在位年代,存在多种说法,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在位三十六年,至于起始的公元纪年,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说法是起于公元前356年,终于公元前320年。此说法是依据《竹书纪年》考订: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立十九年而卒。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
        另一种说法是起于公元前378年,终于公元前343年。此说法的依据是《史记》。始皇焚书,六国史书多数灭失,唯留秦史。相信太史公也不会象现代的学者那样,花了国家大量的人力财力,最后搞了个不伦不类的报告。
        田婴的名子是在马陵之战时出现的,作为齐威王的少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随军出征的话,应该说正当其时。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排行老几没有考据,但生下来要被扔掉是有传言的,说明田文出生的时候也是个可有可无的孩子,因为孩子太多了。
        好在田文少年聪颖,出名时应该很年轻,在公元前299年相秦的时候,若是三十岁上下的年纪,倒是也算正常。
        这样的话,田文相魏伐齐时五十岁左右,也算偏大了。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圣人活了八十四,孟圣人活了七十三,若是田文真的也活到了七十三岁,可就对应到了公元前257年了。这一年,正是楚国的春申君援赵回来,路过鲁地的那年。
        田文在薛邑养老这事,说来也有趣,按《孟尝君列传》上讲,田文养老的那段时间,薛邑和彭城这么重要的两座城市,在史书上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只能说齐国和魏国都很敬畏这个人,而楚国因为被秦国连年征伐,国都也迁了两次,没有精力顾及这片土地。
        田文生前中立于诸侯,不再参与各诸侯的国事,也算让薛侯这个名子淡出了纷争,成了相对和平的一方乐土。
        田文的儿子们,竟然没有一个在其他诸侯国供职的,也是一个怪事,若是都看淡了利禄功名倒也罢了。无奈在田文死后,诸子相争,肯定是各有所依,但环视周边诸侯,个个虎视耽耽,容不得一块无主的肥肉。
        《孟尝君列传》写道: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薛侯好歹还是有几座城邑的,齐魏灭薛这件事,两篇《世家》里都没有提到。真正灭薛的那个人是谁?吞并了泗上诸侯封地的人又是谁?其实不说也明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10 21:07
        回复
          六、泗水郡的传承
          啰哩啰嗦的一段文字,说到了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灭了鲁国。
          还需要再多说两句的是,在《鲁世家》的最后写道:(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顷公卒于柯。这段文字写的其实很明确,顷公卒于柯,柯邑在东阿附近,当时属齐国。
          文中有“迁于下邑”几个字,众多史书解义上望文生意,似乎不约而同地将“下邑”解释为“小地方”,实际上这个字可能有误,应该是个“卞”字。
          古代的卞邑,在现在的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学士子路,就出生在这里。
          《史记·六国年表》在楚国的表中,写有:(楚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因其文而用其意,于是就有了一句话:楚人迁鲁于莒而取其地。
          若“顷公卒于柯”没有疑异的话,“鲁君封于莒”的“莒”字,只怕也要想想了,是不是也抄误了?或写误了!好在《平话兴汉英雄传》一直将鲁县定在东阿附近。
          书归正传。楚王或者春申君既然敢于灭了鲁国,孟尝君的薛国自然是不会放过的。如果楚国在这片“泗上十二诸侯”的土地上设郡的话,该起个啥名子好呢?
          鲁郡?薛郡?或者泗水郡?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认为当年秦设三十六郡时的薛郡,就是泗水郡,想必冯梦龙有自己的理由,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就难说了,比如他在《列国志》中还认为琅琊郡就是齐郡,似乎就差了点。
          称曾经的薛国的这片土地为薛郡,应该没有异议。至于当时的楚王起的啥名暂且不论,这片土地到底有多大?还要慢慢的捋一捋。
          《始皇本纪》中,在写了秦灭韩置颍川郡之后,便不再具体写设郡的事了。只是秦兵每灭一国,便用“郡之”一带而过。所以三十六郡之数,太史公也不敢轻易下笔。
          燕、赵、韩三国离薛城太远,不提也罢。先说魏国,公元前225年,秦灭魏,此时的魏国,除了抢来的大宋郡之外,鸿沟西边的大梁附近也没有几座城了。始皇帝合而为一,砀郡出现了。还别说,要是有人把砀郡起名做四川郡,倒是也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
          楚国先放一下,再说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自燕向南攻齐,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地如何设郡?
          齐国自管仲相齐以后,分齐为五都。分别是中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东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南都莒(今山东莒县东)、北都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南)和西都阿城(今山东东平)。
          按照秦末十八路诸侯相王的齐地三王封地来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对应胶东郡。齐将田都为齐王,都临淄。对应中都齐郡。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对应济北郡。
          项羽战东阿屠城阳有功,封为鲁公,西都阿城应是西楚王所有。啥时改称城阳郡的,没有考据,汉惠帝时,齐王刘肥献城阳郡为张敖食邑,改称鲁郡。
          南都莒城是否划给了胶东王也无考,若要是划给了齐王田都的话,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认为琅琊郡就是齐郡这事,或许有他的出处!
          从楚汉相争时韩信征齐的故事来看,琅琊郡应该不在西楚王的九郡之中。《史记》载汉高祖五年,齐王韩信徙为楚王时,齐地“属汉为四郡”,此四郡应即齐郡、济北、琅琊、胶东。
          而《汉书》载高帝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琅琊似是胶西,博阳似济北所分置,再加一些“能齐言”之地。
          齐国分五郡说完了,最后来捋一捋楚国的分郡情况。
          汉中、黔中、南郡、南阳等郡,在始皇继承王位之前,早已被秦国设郡,而且离泗水太远,不提也罢!
          始皇继位之后,秦兵先是占了陈县,以后的事虽说很多,但除了设会稽郡有记载,再没有说其他郡的事。
          《项羽本纪》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垓下之战前,汉王刘邦依张良计,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至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
          刘邦后来确实将项羽的九郡分给了韩信和彭越,但没有描述分封的细节。韩信被夺王之后,他的地盘一分为二。《汉书·高帝纪》写的明白: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刘交为楚王。
          韩信的楚国有六个郡!这样的话,加上陈郡、东郡和城阳郡,项羽的九郡也明确了。
          泗水郡不是薛郡的话,说不过去!郯郡既然不是琅琊郡,那就一定是东海郡了。
          耧草打个兔子,东阳郡在哪里?
          项羽的梁楚九郡都定了八个郡,剩下的地方就是东阳郡的地盘了。
          笔者的《项羽故里考》曾猜测过,现在的盱眙县城,应该就是秦末的广陵县,而秦末的盱眙,应该在现在的宿迁市城区。《广陵散》,是在淮河岸边谱的曲!
          可怜的泗水郡!怜,有可惜的意思,也有可爱的意思!
          谢谢各位点阅本文!欢迎斧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11 09:19
          收起回复
            欢迎加入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2-12 12:14
            回复
              七、泗水郡的辖县
              泗水郡或薛郡最早建于楚国灭鲁。从现有的史料来分析,不论楚国在这个地区设郡时取啥郡名,秦灭楚之后,应该取名泗水郡。这一点可以从《高祖本纪》中的有关段落中见到。
              秦亡后,彭城先是楚怀王的都城,戏下相王时又说项羽都彭城,还有砀郡长、薛郡长的零星记录,但总体上没有可采用的事例。
              汉初,刘邦及手下的沛县诸将,以泗水郡辖县为封地的人不在少数。最早的当然是刘邦,号沛公。然后是曹参,号戚公。接着是夏侯婴,号滕公。萧何的酂侯似乎也应该是从酂公转成的。张良封留侯。
              刘邦称汉王时,沛侯的名头似乎应该给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吕后父亲吕太公的临泗侯也在沛县境内。刘太公成了太上皇以后,沛侯的名头转封给了刘老二的儿子刘濞,刘濞封吴王以后,沛侯的名头停了八年。不过在这八年里,吕后虽不当政,沛县以及泗水郡北部的几个县,似乎成了吕家的食邑。在少帝元年时,沛侯的名头给了吕释之的儿子吕种。
              韩信撤王之后,封地分给了荆王和楚王。百四十列侯中还有很多封在了泗水郡或砀郡等沛县周边地区,彭越的梁国,更是占了大半个砀郡,所以楚王刘交的三郡三十六县,也没有多少县真正归属楚王。
              彭越死后,封地也被分成几块。一块是砀郡的西部,或者说是彭越封国的西部,成了陈留郡,治陈留(河南开封陈留)。领十七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阳、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一块是砀郡的中东部,或者说是彭越封国的南部地区,成了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领九县:睢阳,蒙县,黄国,甾县,已氏,虞县,下邑,杼秋,砀县。
              还有一块,东郡的东部,或者说是彭越封国的北部,成了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巨野县)。领十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以上的县名排列,依据是《汉书·地理志》所列的名录。郡、国、县等层级的区划,大体上为东汉成帝元延、绥和时期的情况。由于东汉大体继承了西汉的行政区划,这一史料是目前可参照的为数不多的记述了。
              泗水郡和砀郡的“陈以东”的部分,拼成了沛郡,治相县(安徽淮北市)。领二十一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酂县、谯县、郸县、铚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这个沛郡,或许是刘交做楚王时就定好了的郡名。《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中,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案,发“下沛郡治”便是一证。
              无论丰县当时是不是县,包括沛县,这两个地方虽说应该属于秦代的泗水郡,但作为皇帝的汤沐邑,不论咋说都不该在楚王的三十六县之列。
              《汉书》中所列的沛郡二十一县,除去丰、沛两县,加上东海郡的十二县,再加上新楚国的七县,应该再减去西汉新设的两个县,便可以凑成三郡三十六县之数。
              由此来看,汉代的沛郡与秦代泗水郡虽说有渊源,但说沛郡就是泗水郡改名而来,显然有些不妥。泗水郡的辖县有多少,分别是哪些县,还得再慢慢的捋一捋。
              从北向南捋。汉武帝时的鲁国有: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等六县。鲁县和汶阳原属齐国东阿,不应列入泗水郡。
              七国之乱后接任楚王的封地:彭城、留县、武原、傅阳、吕县、梧县、甾丘等七个县完全可以照单全收。
              山阳郡的方与和湖陆两县,属泗水郡是必须的。沛县就不说了。曹参号戚公,泗水郡里有个戚县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要看一看泗水郡的南部到哪里。又要再把在《春申君列传》上那一段黄歇上书秦昭王的话提出来了:王攻楚之日,……,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既然秦设砀郡,砀县若是划到了泗水郡,只怕要成笑话了。以砀县为砀郡东界倒还说的过去,所以将《陈涉世家》里的“攻铚、酂、苦、柘、谯”的几个县,都划属在砀郡,应该疑意不算太大。
              蕲县是否属于泗水郡,又要捋一捋了。
              蕲字是草名。一种说法是蕲茞的蕲,另一种说法是白蕲的蕲,白蕲就是当归。传说古时因此地遍长白蕲而得名。
              蕲县是座古城,原叫蕲邑,但可考的古史不多。春秋属宋国,何时归楚尚无定论。
              蕲县因其地处淮北平原上,濒临浍水,常为古战场。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战楚将项燕于蕲南,即是此地。
              始皇帝时以蕲水为界,北设符离县,南设蕲县,现在主流说法是两县均属泗水郡,但理由很勉强,因为此地后来属沛郡。
              秦朝有个制度,郡守和郡尉不同治,从《高祖本纪》文中,或可以读出泗水郡守治在薛城,但未曾出现泗水郡尉的记录。若蕲县属泗水郡的话,《陈涉世家》中被吴广杀掉的那两个将尉中,或许有一个正是泗水郡尉。
              差不多了,泗水郡的南部几个县大概有:相县、萧县、临涣、蕲县、符离、虹县、向县、龙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宿州市和淮北市的辖制范围,再加上蚌埠市的淮河北面的固镇,但砀山县除外。
              综上所述,泗水郡或者称为薛郡!
              泗水郡不同于沛郡!也不同于鲁郡!
              但四川郡的说法,真的不敢苟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21 19: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