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吧 关注:23贴子:150
  • 2回复贴,共1
应 县 的 耍 孩 儿 张 平 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大约50公里处,有着悠久的历史,史称“人杰地灵”。应县以遐尔闻名的佛宫寺释迦木塔而自豪。勤劳淳朴的应县人在辛勤劳作之余自娱自乐,就创作出一个地方古老的剧种---“耍孩儿”。 “耍孩儿”是北杂剧种之一,源于塞北桑干河中游。据《中国戏曲通史》记载:“自北宋以来,山西、河北相毗连的地区,民间技艺就有相当突出的发展。”在宋代宫廷艺术逐渐传出进入市场“瓦舍”,民间出现了“书会”。宫廷艺术与民间技艺两者互相影响,革新发展,形成了宋杂剧。后来又从金院本发展为北杂剧。“耍孩儿”就是这样在民间技艺海洋里孕育成胎,而后在先驱剧种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个剧种的班社就已遍布应县四乡。据对应县境内的旧乐楼(舞台)考察,“耍孩儿”在清朝咸丰年间演出较为频繁,是“耍孩儿”剧种活动的旺盛时期。根据舞台题壁记载,时间较早的“耍孩儿”有道光年间所留痕迹两处:一处是应县北楼口村关王庙的过街乐楼,在后台两面有一条题壁,记载:“有耍孩儿班到此一乐.”落笔时间是“大清道光拾叁年六月二十四日”。{北楼口历史久远,俗话说的好:“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山西通志》第三十五卷记载:“唐书突厥传:五德七年(624年),颉利愿款北楼关请互市,上不能拒。”商业兴隆就建庙,让神仙保佑财源滚滚。北楼口有72座大小庙宇,应县有八大名寺,北楼口就占了三个。大同庙宇遍地,传言还差北楼口一个娘神庙。有了庙就有会,有了会就唱“神戏”,一进正月初八就唱,一直唱到十月初一。为唱戏,一个2000来口人的村庄竟建了8个戏台,还有两个临时的。}另一处是应县马岚庄村崇祯观内的乐楼,落款可看出道光二十一年四月。 有史料记载,应县的‘耍孩儿’戏班子最早的是秦连云(1878年-1940年)的海艺班,那个时期先后有14班。1912年“耍孩儿”海艺班去天津演出三天,大放艺彩。它一字三咳的特殊魅力不知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 清代后期,应县各剧种、班社和艺人的竞争演出再次推向高潮,耍孩儿的名演员逐年增加。如蔡疙瘩(旦,上甘港人)、薄连俊(旦,西崔庄人)、秦凌云(艺名海艺旦,城西铺人)等,都是当时很有声望的艺人。清朝末年直到应县解放前夕,又出现一批名艺人。如焦日甫(旦,五里寨人)、李掌福(须生,马岗庄人)、曹达仕(艺名文官旦,小石口人)、吴二(花脸,岑咀人)、薄海鱼(须生,西崔庄人)、杨银善(打鼓,大柳树人)、曹思成(拉正弦,南曹山人)、高宪(艺名二娃旦,西辉耀人)等。到清末民初,新的班社纷纷兴起,如大柳树白家班、东关胡有信胡家班,崔庄赵家班,马岚庄李家班,寇寨郝喜郝家班和唐庄的合益园班等。都是当时力量较雄厚的班社。活动在南至繁峙、代县,西到朔县、宁武,东达浑源、灵邱之间。 解放后,应县的耍孩儿业余剧团一直占地方剧种之首位。应县的“耍孩儿”戏班仅民间就有20多个,常年活跃于山西、内蒙、河北一带。1975年,应县排盐改碱工程指挥部办起文娱宣传队,有30多人,1977年定型为以唱“耍孩儿”为主的业余剧团。1980年,经山西省文化局审查批准,定名为“应县耍孩儿剧团”,性质是民营合作,并发给演出证。从1981年后,业余‘耍孩儿’剧团就上升到30多个。 应县的耍孩儿剧团不仅多次参加省城文艺调演,而且在太原、呼市、张家口等城市的剧院演出,由宋、金的“瓦舍”登上了大雅之堂。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张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马远、国家文化部艺术处领导、省文化厅领导、省剧协主席石丁、雁北文化局关一舟等专家来对应县的“耍孩儿”剧种进行考察,专家们对这一古老剧种得以继承发展感到欣慰,对应县的耍孩儿剧团的演技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78年,大同市艺术学校设立耍孩儿班,聘请了应县籍老师,招收学员40名,大多为应县人。因为应县的方言道白经常在耍孩儿剧中出现,如:“秋疙度想哄个老公鸡”、“黑狸虎二串,灰鬼一对”等,只有用应县方言说唱出来才够味。到1982年10月大同市耍孩儿剧团成立。
耍孩儿最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部发出,歌以特殊的旋律,产生出奇特的音乐效果,尤唱怨哀悲苦之词,更加动人。有趣的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汉元帝刘爽使昭君王嫱和番出塞,走出雁门关外,见一片荒凉,倍加思亲与怀念家乡。因而哀恸欲绝,泣不成声,直到嗓音嘶哑,还是哽咽不止。后人为了纪念昭君,因袭她的悲切哭声,编成哀惋歌词,辗转流传,便成为这种曲调与音色。应县人民却把这个传说与耍孩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应县地方剧种的咳腔较为普遍,一般咳腔都在唱词后,唯独耍孩儿的咳腔大部分在唱词前。一开始的咳腔,会把观众引入它自己的音乐感受区域,给后边词意的表达奠定了便于领悟的良好基础。第二句唱词前的咳腔,不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补上句之不足。这是耍孩儿唱腔上第二个特点。唱腔上第三个特点是处理唱词用叠褶式的唱法。如“我姜绪入深山,坐不稳马雕鞍,山前山后闲游玩”。 这句词用“平曲子”前三句唱起来却成了“我姜绪,我姜绪入深山,入深山,坐不稳马雕鞍,马雕鞍,山前山后闲游玩”。再如“叫一声婆母娘靠前听,咱的家墙外边杀死了人”。这句词用“苦拔子”唱出来成了:“叫了一声婆母娘呀,婆母娘靠前听呀,咱的家墙,家墙外边杀死人呀,杀死人呀婆母娘啊。”唱腔这三个主要特点,很适应宋、金的“瓦舍”演出环境。这里隐约可见其古老象征。 应县电力公司会唱“耍孩儿”的艺人薄善德,现年50岁,唱“耍孩儿”剧已经大半辈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从小就跟随爷爷学唱“耍孩儿”,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他长进很快,1976年进入雁北地区马口煤矿“耍孩儿”剧团工作了5年,后返回了应县。舞台上,他将这一戏剧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   薄善德说:“‘耍孩儿’的发源地就在我们应县。从现有资料看,‘耍孩儿’基本上是桑干河流域的方言俗语,但应县土话(即地方方言)较多,应县是桑干河流域的中心地区,清末明初的教坊(即教徒弟的学堂)遍布四乡。确定在应县,一个是应县人的方言与声带与‘耍孩儿’剧的唱腔、语言相符,再一个是民间的乡俗民情,整个就是‘耍孩儿’。另外,从历史上的记载到今天,没有一个人从周边区县来应县教唱‘耍孩儿’的。”   应县有“为看耍孩儿,忘了奶孩儿”的说法,足见其艺术根基的深厚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周家窑是出“耍孩儿”的地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论拉出谁来都能吼两嗓子。外村人说,周家窑人尿尿还用“耍孩儿”调伴奏呢。周家窑自古就有“耍孩儿”戏班,这一点,村里建于辽宋时期的古戏台可以作证,戏台里画着花花绿绿戏剧壁画的墙壁上,赫然写着“大辽清宁四年正月,本村‘耍孩儿’剧团喜魁班连唱五日。” 当年,不知‘喜魁班’哪位心血来潮,在别人前台唱得热闹,自己在后台闲得无聊的时候,或是别人散戏回去睡觉,他在台上看台,围着小旺火烤着火,吸着旱烟,看着壁画上的内容,忽然想到该在画边留条题词作个纪念,于是在墙壁上写了一句类似于“齐天大圣孙悟空到此一游”的话,后来竟成了县志里认定周家窑戏台和周家窑戏班最迟建于辽宋的铁证。 但是发展到现在,经过二百余年的沧桑岁月,唱‘耍孩儿’的人逐步减少,目前已经寥寥无几。像薄善德与妻子、两个女儿全家唱的基本没有了,我们应县‘耍孩儿’剧面临灭绝的危险。 1992年,后来组建的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参加了文化部调演,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并荣获“天下第一团”的称号。 2006年春,“雁北耍孩儿”剧种荣登文化部公示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并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虽然申报它的不是应县,但这无疑是对有着百年历史的“耍孩儿”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几代“耍孩儿”人执著坚守的肯定,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古老文化美好的未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29 23:23回复

    #春节表情包#


    2楼2017-01-29 23:23
    回复
      李存勖是唐朝末年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山西应县人。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常伴随在父亲的身边,随父作战;成年以后更是勇猛善战,聪慧过人,因此李克用非常喜欢他,所以后来把晋王之位传给了他。另外,李存勖还洞晓音律,谱曲填词,而且还能度曲,存词四首,载于他的《尊前集》。他是五代时期的后唐开国之君,一位名副其实文武双全的皇帝。
      李存勖一生在位三年,前明后昏。他即位之初的一年内,灭掉了实力强盛的后梁王朝,统一了大部分中国领土,开启了后唐中兴霸业,是一位难得的贤明君主。然而在位后期,李存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打拼了半辈子,是该好好休息的时候了,于是便开始不思进取,一味地享乐,逐渐荒废朝政。李存勖从此开始了他恣意妄为的享乐生活,在享乐方面尤为喜欢看戏。(因为他自幼就有看戏的喜好)并且还在宫中组织了一个戏团,经常看他们表演。甚至有时候还会自己面涂粉墨,穿上戏服,登台和戏子一起表演。久而久之,李存勖和戏子们打成一片、亲密无间。
      李存勖好戏,因此他在位的后期,尤为宠信戏子,并封他们官职,任意行走宫中,便于自己随时看戏的需要。李存勖还视戏子们如心腹,令其做线人,侦探朝中文武百官的言行,及时向自己汇报。因此,当时宫中有很多戏子们都成了皇帝李存勖身边的红人。他们有了李存勖这座稳如磐石的靠山,于是变得嚣张跋扈,对贵族大臣丝毫不放在眼里,时常戏弄和挖苦他们,众臣气愤之余又不敢向李存勖告状,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戏子们,一时间,朝中有不少大小官员重金行贿他们,以保富贵。
      这些戏子中大多都是奸佞小人,他们与朝中贪官污吏相互勾结,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财。景进就是这类最突出的代表者。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他们之中也有个别忠直的戏子,敬新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光忠诚正直,而且还聪敏机智。
      有一次,李存勖在宫中看戏,忽然兴致盎然,戏瘾勃发,于是登台和戏子敬新磨一起表演,并且为自己起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李存勖完全不顾为君之尊,边唱边演,恰然自得,玩得不亦乐乎,竟然忘乎所以,四处张望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哪儿?”此时,敬新磨毫不犹豫地上去便扇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被打得发蒙,脸色大变,侍从和戏子们都惊恐不已,一起将敬新磨捉住,责问他:“为什么打皇帝的耳光呢?”敬新磨说:“李天下只有一个人啊,还呼喊谁呢?”(你一个小小的演员,竟敢直呼当今皇帝李天下的名讳,这也是你能随便叫的吗?难道想造反吗?可能是敬新磨入戏太深了,竟然忘了眼前这位被自己扇耳光的就是皇帝。)于是大家一听都笑了,李存勖也转怒为喜,看到敬新磨对自己忠心耿耿,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重赏了敬新磨。据《新五代史·伶官传》记载: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予新磨甚厚。
      话又说回来了,李存勖只想过把戏瘾,感受下表演的乐趣和氛围,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却意外地被戏子敬新磨扇了耳光,真是倒霉透顶。然而幸运地是,李存勖也因此得到了一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总算没被白打,心底还是满心欢喜的。不过,中国历史上像敬新磨这样敢于扇皇帝耳光的戏子还是绝无仅有的,堪称千古奇闻。
      李存勖在位的三年间,除了宠信戏子之外,而且还宠信大批宦官,听其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任用善于剥削百姓的孔谦之类的酷吏,搞得朝纲紊乱,弄得民怨沸腾,导致后唐王朝江河日下,政治更加腐败与黑暗,再加上李存勖那位吝啬贪财,为富贵竟不认生身父亲的刘皇后,以至于朝廷上下离心离德,将士们怨气冲天,众叛亲离,李存勖最终也在兵变中被流箭射死。随后,晋王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帝位,是为唐明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02 17: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