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历史吧 关注:1,968贴子:65,610

“中国”的由来与传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都需要知道的历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29 13:11回复
    中国一词的出现由来已久。按《说文解字》云“内也,从口。”段玉裁注“云下上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由这种最早的中间之中,引申出了许多的引申含义和诸多美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29 13:11
    回复
      《汉书·律历志》云“中央四方之中也。”宋朝家铉翁的《则堂集》中曾经谈到,中者,“中有定名而无定位”(《则堂集》卷一)“随地而各不同”(《则堂集》卷三)我们可以看到,中的概念是对应的,即有中才有四方,无中则没有四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29 13:13
      回复
        中者的美意,在古文中也时常看见,例如“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论语也有“允执其中”的表述。《左传》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可见在文化上,“中”的概念,可以是一种比较美好的寓意,为正,为顺。中有了美好的寓意后,自然在中国人眼中,以中为美,以中国自称,自有美好的本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1-29 13:14
        回复
          中国名号的起源
          学界内认为最早的名号应该起源于甲骨文,殷商卜辞中的“中商”应该是中国的最早起源。
          见卜辞“王,贞:于中商乎御方。”“王,贞:受中商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29 13:14
          回复
            王国维在《说商》一文中称商王都又称大邑商。邑者,《说文解字》称古与国通。商自称中商,即为中国也。胡厚宣在《论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一文中认为“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1-29 13:15
            回复
              自商开始自称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实际上是随着地域随着对象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1-29 13:16
              回复
                一、指代京师。
                《诗经·大雅·民劳》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语句,毛诗解释为“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
                孔颖达《五经正义》解释道“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故知中国谓京师,四方谓诸夏。”
                《史记·五帝本纪》言“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南朝宋裴骃集解中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是指代京师的含义。
                因为京师是中央之都城,是天子所在的地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1-29 13:19
                回复
                  二、指代国中,国都。
                  《春秋谷梁传》昭公三十年:“中国不存公。”即季孙不让鲁昭公在中国存身。晋范宁注云“中国犹国中也。”这是按照古代的意思,国以城郭为限,住在城中的自称“国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29 13:20
                  回复
                    三、指代诸夏国家。
                    中国可以指代周和诸夏总体。
                    例如《左传》成公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这里的中国,就是指代整个的周朝诸侯国概念。
                    有个直接的把诸夏与中国互换的例子。《史记·匈奴列传》有冒顿“南与中国为敌国。”而《汉书·匈奴传》则作“南与诸夏为敌国。”可见此时的诸夏与中国,意思是可以互换的。
                    当中国的概念与诸夏开始等同,实际上就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奠定了基础,即在文化认同上,这一概念圈的诸夏,开始逐渐靠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29 13:22
                    回复
                      四、指代中原之国。
                      诸夏虽然都可以称为中国,但是毕竟位置有远近,文化有高低。所以在习惯上,诸夏内部也是有区分的。那些位置近的,文化相对发展较高的,就不承认文化较低,位置偏远的诸夏为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了。
                      如《孟子·梁惠王》说齐宣王就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滕文公》“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这里的中国,都是指代的中原国家。
                      更加明显还有《韩非子·存韩》有“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战国策·秦策》公孙衍曾说“中国为有事于秦……居无几何,五国伐秦。”五国指代齐、宋、韩、赵、魏。那么这些地方,五国就是中国,而相对而言,秦则不是。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1-29 13:22
                      回复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引用是狭隘的,因为这种称呼是不断变化的,这里的中国,与我们后世的中国,不能等同。而仅仅是相对文化和位置而言的中国与蛮夷。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中有“其中国者,独晋、卫、鲁、宋、郑、陈、许而已。”至于例如吴越、楚、秦、燕等,都被视为蛮戎了。
                        《尸子·广泽》有“夫吴越之国以臣妾为殉,中国闻而诽之。”
                        《史记·楚世家》中国君熊渠说的“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初年楚武王也说“我,蛮夷也。”《汉书·五行志》云“中国齐晋,南夷吴楚为强。”明显看到,吴楚都不是中国了。还有秦,《史记·秦本纪》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战国七雄视为中国,是一种相对于四夷的广义的中国范围,他与诸夏的概念相近。把吴越楚秦燕等国排除而特指中原诸国,则是习惯上的侠义的中国范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1-29 13:24
                        回复
                          先秦时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的中国,从含义的演变和发生的时间上来说,是成逐渐的时间序列的,即范围越大,出现的时间越晚。从最早的京师发展到后来的诸夏统称,实际上是诸夏国家在民族、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不断认同。从这方面来讲,中国的含义,已经可以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国家国号了。这是诸夏国家共同拥有的地域专称。
                          春秋诸侯大国简图: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1-29 13:25
                          回复
                            文化概念的中国及其文化意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1-29 13:27
                            回复
                              《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一段对中国的论点:“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就有了“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的概念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1-29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