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吧 关注:1,582贴子:67,363

【分享】索尼家庙今何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京纪事》杂志,文/图:张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2-26 22:45回复
    这四张拓片前后共跨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其记载的内容远比文献中记载的要详实有趣的多。除了元至正年间《权实义利寺开山和尚了公行迹碑》,内容残缺字迹模糊外,其余三张都各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首先说说明嘉靖十四年的《明古刹义利寺重修碑记》,这张拓片就是《日下旧闻考》中所载的内容,但书中的记载只是拓片中的一部分,拓片全部内容为:元至正年间,驻锡的僧人义伟学识深厚,周围的居民因钦佩他的博学,所以称他所居之地为“半藏”,半藏寺建好之初,义伟禅师便圆寂了。至正七年(1347)其徒智存奉状征铭,丞相博尔济布哈便向元顺帝奏讨了寺名,赐寺额为“义利”,半藏寺由此改称义利寺。义利寺因建得壮丽宏伟,成为当时元大都中的巨刹。明初,寺院里住进了百姓,由于人们不断地加扩房屋,导致寺院的院墙倒塌,前后三座佛殿和左右两堂的僧房也受到损毁。日往月来又过了一百余年,寺内的殿堂和石碑都开始倾颓崩损,该寺住持觉真禅师发愿,要重葺寺院恢复昔日盛景。在张等各位内监公公的资助下,殿堂及圣像全部焕然一新。
    五十四年后(1589),保安寺又进行了第二次的重葺,为了纪念这次的重修才有了明万历十七年《明重修古刹义利寺报恩记》中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保安寺里的二代祖僧智存又被涂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拓片中讲的是:义利寺始建于大元至正年间,是不花丞相(博尔济布哈)的好友义伟法师所建,现已传至八代。第二代祖僧智存心浊性,所学的典籍都不能教化他,于是智存禅师发誓要到五台山礼拜求取智慧,禅师专心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佛菩萨,圣者决定点化他。在五台山西台坡畔,他见到一位持斧的匠人,匠人问师为何而苦恼,师曰:心浊不聪,想求得智慧。匠人听后举斧剖开了智存的肚子,取其心脏刮去污垢后,又安放于腹中,对他说:“牛心已去,人心已安。”言毕就消失不见了,这个剖腹取心的地方就是今天五台山中牛心石的遗址。而智存禅师取过心后诵读大藏经能记起一多半,迄今(指明万历年间)人们仍称此寺为半藏寺。嘉靖年间,觉真法师曾重修寺庙,今八代传人的云孙圆珠之弟圆利又募贤人重修寺宇。寺庙修好后,佛殿金碧交辉,不仅新添了水陆道场,而且还定期举办斋会帮助穷人,朝参暮礼,晨香夕灯,恢复了寺庙昔日的盛景。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2-26 22:47
    回复
      最后一张是康熙二年的《清保安禅寺记》的拓片,它就是我在133号院内所见的石碑,这套碑文拓片共两张,一张碑阳一张碑阴,它们恰好弥补了碑阳文字模糊和碑阴盖入室内的遗憾。碑阳的拓片不仅清楚地记载了清康熙元年重修保安寺的经历,还意外记录了元至正年间那块石碑上的内容。据拓片载:元至正年间,义伟法师始建了义利寺。其徒智存精通佛典,尤其是大藏经能背诵其半,人们遂呼他为“半藏”,而他所居寺庙就被称为“半藏寺”。索尼因常路过此庙,见到过元至正年间那块残碑中所记的内容,其大意为智存禅师释学深厚,宏畅宗义,为一代法门之龙象,义利寺也因面积广大而广收僧徒。明初建都北京后,官员及百姓也都跟随政府迁入北京,北京人口因此集聚增长,京城四处都兴修官衙民舍,义利寺里也因住满百姓差点损毁。虽有嘉靖、万历年间的修葺但也仅是免于沦废。岁月流转,时至今日,这座庙宇几乎无人问津了,殿宇倾颓,风雨萧然,任其废兴。于是索尼号召大家重修寺庙,共成胜事。在这次修葺中重培了殿基,扶正了寺门,重塑神像,又环以红色高墙,雕梁画栋,焕然一新。寺庙于康熙二年春建好,顺应民愿将义利寺改名为保安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2-26 22:48
      回复
        碑阴部分镌刻的则是捐修保安寺的人名。当我看到这些捐款人姓名时,大吃一惊,这里面记载的全是响当当的重量级的人物,有辅政大臣子伯加一级内大臣索尼,少保兼太子太保和硕额驸吴应熊、和硕额驸尚之隆、和硕额驸耿聚忠、少保兼太子太保和硕额驸耿精忠、少保兼太子太保尚之信、和硕额驸孙延龄、大学士范文程、宁完我,一等精奇尼哈番祖植松、一等公噶布喇、大学士索额图、顺天府尹刘格等人。这些人物均是清初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命运将随着清朝的发展而各不相同。一场“平三藩”让其中大部分人家破人亡,而曾经帮助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大学士索额图,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由于他参与了储位之争,而被圈禁宗人府活活地饿死,而他的儿子们也被诛杀。只不过在康熙二年这个时间点上,他们相对都是幸福的,这张拓片就像照片一样永远地将他们定格在这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2-26 22:48
        回复
          1989年8月西城区政府公布133号院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安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私搭乱建的房屋及各式杂物占满了整座院落,不到一人宽的通道是唯一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尽管院门口那个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院内仅存的一间大殿却在钢管、铁架子、墩布头儿等杂物中低声哭泣着。据冯老师的《寻访京城清王府》中记载,1997年他走访保安寺时,正殿前还立着明万历十七年碑及清康熙二年碑,然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碑已丢,另一碑则盖入了民居之内。
          2013年冬天的某日,冯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到图书馆来看书,而我们也都以为他又像往常一样,因为高血压的老毛病需要休息一两天。只是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冯老师再也没有来过这里。转眼就到了2014年的春天,我们听说冯老师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入冬不久便传来冯老师因病过世的噩耗。每每想起他与我们在一起的情景,我都非常难过,特借此文向他表示我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2-26 22:5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2-26 22:5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2-26 22:5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2-26 22:5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2-26 22:5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2-26 22:58
                    回复
                      刚刚在网页看到的,搬过来同大家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2-26 23:00
                      回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1-18 23:44
                        回复
                          哎。我脑海里的索府,一直是康熙王朝里那大门打开气派的模样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1-22 22:40
                          收起回复
                            好文,感谢分享!两通碑都还在。


                            IP属地:北京16楼2017-03-15 21:47
                            收起回复
                              我爱慕楼主将近五年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3-16 13: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