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兔子团吧 关注:33贴子:980
  • 33回复贴,共1

为什么要那么极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29 16:40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29 16:41
    回复
      而少年们心里,这种变化则更为微妙。
      他们对十年读经教育的反叛,是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
      柯小刚发现,这些自考的学生,曾相信体制教育是糟粕,而现在,他们会很羡慕体制内的教育。
      在对各种专业的憧憬里,他们更倾向于离国学远一点的,比如设计、国际关系。
      柯小刚曾建议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学习方法学完经典,开学堂教书。这位学生反应强烈,觉得像噩梦一样,马上拒绝了,“宁死我也不干。”
      “读经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整整十年,没有理智的乐趣,没有感受力的乐趣,没有想象力的乐趣,只有长年累月的无意义。”柯小刚说。
      在郑惟生这里,反思读经之路,那是血肉模糊的厮杀——他的青春就是在读经中度过的,与局外人的反思不同,对读经的每一点怀疑,都是对他生命意义的怀疑,读经方法的所有失误,都是他生命的失误,他说,“我心如刀割”。
      对读经教育的另一种反叛,在于学生们与家长的关系陷入紧张。
      郑惟生读经九年,母亲陪读至少五年。到了读经末期,前路无着,母子俩都是一个头两个大,关系紧张,频繁爆发争吵。
      2015年,他在内蒙古一所读经学堂耗了几个月,决定放弃包本。这决定是他独自做的。他不再愿意征求父母意见。
      十七八岁时,李淑敏在家里呆了两年。那段近似空白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在复盘自己读经的经历,开始有真正的思考,和对自我认知的推翻。
      说起去年去复旦大学旁听过的两节课,她脸色才变得松快,眉飞色舞起来。
      历史系教授韩生讲魏晋史,无论是民族、部落还是农业、政治,都深入浅出,重在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台下的同学们,则思维自由,发言踊跃。
      一个半小时的课,上了一个小时,老师就抱着水杯离开。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们“该玩儿玩儿去”。
      还有一节是英裔女作家虹影的讲座,主题是“我的文学之路”。
      虹影讲自己出生在重庆大院里,如何度过饥饿的童年,如何在艰难日子里写作。小小的教室坐满了人。
      她觉得受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美,是这么多年我听过的,最浪漫、最感动的课程。”
      李淑敏想起自己曾在读经学堂里摇头晃脑地背诵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十年里,她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却在大学课堂里,真切地触摸到了。这意味有些讽刺。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8-29 16:43
      回复
        对于国学本人还是很喜欢的,赞成孩子学,但不能太极端,国学是孩子知识的扩展,但不是全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8-29 17:59
        回复
          真的太极端了,作为学生党,我也认为目前对于中国国情,应试教育绝对才是最适合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8-29 21:05
          回复
            …我的观点与你们不同,正如楼上浪迹难所说,应试教育确实符合国情,但是我个人是不怎么赞同应试教育的,因为它给学生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学生每天的奋斗都只为了一张没用的分数表,到以后学的东西几乎用不到,却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等等,我想到该更什么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8-29 21:29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9-28 20:27
              回复
                不采用应试教育的话,中国的阶级固化会慢慢积累凸显出来,另外应试教育在欧美是非常流行的,欧美的大部分中产阶级还是尊崇应试教育的同时,再给孩子加上贵族教育的负重而已,事实上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9-29 08:18
                收起回复